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声道录音的优势及其对音乐演绎的正面影响

(2013-08-14 19:05:06)
标签:

录音

单声道

立体声

文化

分类: 音乐及唱片

本文里的观点,其实我心里已经放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正式写下来,和其他烧友及乐迷交流。今天无聊,写下来,希望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这个观点就是:单声道录音对音乐演绎、对音色是有“好处”的。之所以很多乐迷经常推崇一些单声道的录音,认为它们好于立体声时期的录音,我认为其中有一部分因素,就是单声道录音本身带来的“好处”。

简单说,单声道录音由于全部的信息、全部的声音都集中在中间,没有一个三维的、有宽度的声舞台,而是全部集中在听者的中间、正前方,所以音乐信息是高度集中的、高度浓缩的,这样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听起来音乐会更加凝重、浓密、饱满。这样的特性对音乐本身是正面的、有好处的。

很容易验证我的这个说法——大家不妨试试把常见的立体声录音,在播放时故意调成单声道模式(在有些器材上是可以这么调的) ,再听,就会觉得,音乐似乎更凝重有力、音色似乎更饱满厚重了。经常会觉得,在调成单声道模式后,音乐演绎似乎更“好”了。为什么会更好?就是因为调成单声道模式后,音乐带上了凝重、浓密、饱满的特征。听上去音乐演绎似乎更加有力、有密度了。试试再调回立体声模式?音乐就一下子“稀薄”了。信息量分散到一个宽大的声舞台范围上去了,听感上就失去了密度感、凝聚感,连带会觉得音乐演绎似乎都变得轻巧了、不够“份量”了。

 

我觉得,很多单声道经典录音得到很高的评价,其中不能排除这种“单声道录音”本身的特质,带给音乐演绎的正面影响。如果那些伟大的单声道录音的演绎,当年是以立体声的方式录下来的,说不定听感上就会寻常很多。而如果一些立体声时期的录音,转化为单声道来播放,同样会带上更有密度、更饱满、凝重的正面效果,会使人觉得听上去更“伟大”一些。

我这个观点不是开玩笑的,是真的这么认为的。大家有兴趣的不妨试试。我觉得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单声道时期的一些经典录音,之所以给人神演一般的感觉,和它的单声道形式是有关系的。单声道录音的器乐独奏,声音会更凝聚、结实、音色似乎更浓密 ,转为立体声之后,音色就会变“淡”。单声道录音的乐队演奏,声音也会更具厚度,音乐表情会更“集中”,听上去会更动人。转为立体声之后,有了声场宽度,但音乐表情反而会变淡,乐队声音的密度也会被稀释。

单声道录音的方式,造就的声音,是把所有的音乐信息都高度凝聚在一条线上、一点上,这样确实会给人更结实、更动人的效果。丧失了宽度和空间感,但换来了“强度”。立体声录音的方式,带给我们更三维的舞台效果,但也因此把麦克风录下来的声音信息去分散在一个很宽广的三维空间里,结果就是空间感好了,但真正最有用的演奏家的声音,却变淡了。

 

耳机俱乐部的原帖和网友讨论,参看: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237986-1-1.html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