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喇叭厂家的耳机

标签:
it耳机 |
分类: 耳机/耳塞/耳放的评论 |
传统老牌的喇叭厂家,进入耳机领域,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最早可能是JBL,有意思的是那些打着JBL牌子的耳机,一看就知道是AKG的东西——我们知道JBL和AKG同属于美国哈曼集团,所以嘛,AKG的耳机贴上JBL的牌子如果更吸引人,哈曼集团就肯定这么干。继美国人之后,英国人跟着干——最早也许是B&W。我们看看,JBL和B&W,一个是美洲大陆最牛的喇叭老牌,一个是英国最牛的喇叭老牌,都出耳机产品,接着,法国Focal一看:怎么我能没有呢?于是又有了Focal的耳机Spirit One。
再接着,加拿大的老牌PSB也推出了耳机产品。我前一阵子还试听和介绍过它家的M4U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e2kv.html)。最后,最新的消息是英国KEF也来了,推出了一款M500耳机和一款M200耳塞。
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几家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传统老牌子的喇叭厂家,他们推出的耳机,却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我们注意一下,这几家的耳机,价位都在两千多元,都是封闭式的设计,而且从声音风格上说,都是厚声型的耳机。当然,最后这一点当然这是一个主观判断了,但前面两点,都是毫无争议的。JBL有比较便宜的耳机型号,但其顶级是两千多元;B&W的头戴耳机P5是两千多元,PSB的头戴耳机M4U 2是两千多元,Focal Spirit One是两千多元,新出的KEF M500还是两千多元。
我不知为何这几个厂家都把其主力耳机产品定位在两千多元人民币,也许,这个价位他们都认为比较“合适”吧。毕竟,早几年的话,两千多元是所谓“高档耳机”的常见价位,比如森海HD580、HD600、HD650、AKG K701、拜亚动力顶级型号等都在这个价位,但随着各家耳机厂纷纷推出更贵的旗舰产品,两千多元这个价位不再是顶级区域,但仍是一个重要的“兵家必争价位”。所以可以看到,传统几大耳机厂,在两千多元的价位,虽然不是顶级,但都是其产品线里重要的型号。于是,这些老牌喇叭厂家推出的耳机,也在这个重要价位来凑热闹,加剧竞争。
几家喇叭厂的耳机,不约而同都采取了封闭式设计、低阻设计。当然,设计为低阻耳机,可以理解,毕竟现在是个耳机都必须“好推”才能热卖,如果搞成300欧,那就死定了,神仙来推广都没用。耳机最普遍的使用者可不是发烧友,而是把耳机插在随身听、音乐手机上的听音者,所以耳机要热卖,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好推!必须要直插电脑能听、直插mp3能听、直插智能手机能听。于是这几家耳机都是很好推的,都满足以上几个“能听”。PSB的M4U 2耳机甚至内置了耳放线路,可以说不管插在输出多么薄弱的音源设备上,凭借内置的耳放,都能播放出洪亮有力的声音。
于是,为什么这几家的耳机都是封闭式设计,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十分明显了——因为它们目标服务于街头户外的使用者,而不是在家里正襟危坐听“耳机系统”的发烧友。当代最普遍的耳机使用者,主流的耳机群体,他们最常见的一个听音环境是——在户外!包括在街头、在地铁上、在公车里、在飞机上。总而言之是在存在背景噪声的地方,而非安静的室内。所以封闭式耳机带来的隔音能力,是非常有用的,普遍能将环境噪声降低10-20分贝,使得用户能在户外用耳机来听音。而传统耳机厂商所青睐的开放式耳机,在吵闹的户外环境中使用,就基本是废物了,声音再好也不管用。
其实,从声音角度说,开放式耳机更容易把声音做得自然,特别是声场更容易开放而自然,低频也更容易自然,这是确凿无疑的。封闭式耳机并不是不可能把声音做好,但是,难度更大。即使是老资格的耳机专业厂家,如果做惯了开放式耳机,要做封闭式耳机,把声音做好,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有些厂家比如Grado,根本拒绝做封闭式耳机,因为他认为开放式耳机的声音总是更好的。森海和AKG的高端hi-fi型号,那些最注重声音表现的型号,全部是开放式耳机。这些事实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我认为至少说明了一点:追求音质无妥协的话,最好还是采取开放式耳机的形式。然而,下面会说到,显然这些老牌喇叭厂家的耳机产品,并不单纯追求“音质无妥协”。所以封闭式耳机的方案对他们来说是合理的。
下面,很有意思的一点来了——几家传统老牌喇叭厂的耳机产品,总的来说声音也呈现出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大致都是厚声、温暖的声底。我分析这里面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封闭式设计带来的天生声音特征,就是容易中低频偏多、声音偏暖。第二,厂家故意追求这种风格的声音,以便在中低端的音源设备上容易获得ok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厂家知道其耳机的用家更多是把耳机插在随身听、电脑上用,而不是插在hi-fi设备、耳机放大器上用,所以并不追求“音质无妥协”,而是追求耳机能在低端的设备上直推出一个可听、可欣赏的效果。所以耳机的特性是不能太“揭露”、不能太透明,那样会很容易暴露出低端音源的缺陷,而最好是比较宽容、比较容易出效果,比较善于遮掩掉低端音源的缺陷。于是这些耳机都被设计为厚声、温暖、不易暴露音源问题的类型。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真正优良的hi-fi级耳机系统上,这些耳机做不到“音质无妥协”,声音不够中性和透明。但厂家很清醒地知道,他们的潜在用家有多少会把耳机用在“hi-fi级耳机系统”上?真的追求无妥协音质时,这些用家都直接听喇叭去了吧!
老牌喇叭厂家进入耳机领域,是一个很合理的事情,商业上也很容易取得好处——首先是拓展了产品线,其次是赢得了利润。我注意过,这些耳机全部是中国制造的,没有外国原产的,所以制造成本会压得很低,而两千多元的卖价,确保了厂家的利润空间是很充裕的。这些老牌厂家也根本不用担心销量——这些厂家多年来都积累了成百上千的经销商,可以说经销商的网络是遍布全球各国的,就算每个经销商每年帮它卖掉几副耳机,全球算下来也会有几千副的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老牌喇叭厂家,喇叭之外的hi-fi厂家,近年来也有逐渐进入耳机领域的,比如英国的Musical Fidelity推出了一千多元的耳塞产品(当然这个牌子事实上是台湾人在运营了),日本安桥(Onkyo)最近也推出了耳机产品,等等。可以想见,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hi-fi厂家、喇叭厂家进入耳机这块领域。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一点是,耳机的设计制造仍是一门“专业”,在这个地方,传统的耳机专业厂,仍是有优势的,而那些喇叭厂、hi-fi厂,当它们进入耳机领域时,往往是借助专业耳机制造厂的OEM能力(本质上就是OEM工厂出几个方案给厂家挑选),而且,如我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这些厂家都在走时尚、易用的路线,而非音质至上、不妥协声音品质的路线。于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对于耳机发烧友的群体来说,从耳机发烧友的角度来看,这些“非耳机专业厂家”的耳机产品,都不是那么有吸引力。当然,它们的“品牌”是有号召力的,如果发烧友正好是其品牌的粉丝,那完全可以为拥有这个品牌的耳机而买单。
最后,从我的角度看,我希望未来这些hi-fi厂家的耳机产品,不要那么同质化、不要那么雷同,希望出现更有特色、最好是有自身品牌特色的东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