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08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做出好的器材,“底蕴”很重要

(2013-05-13 09:37:27)
标签:

hi-fi

it

分类: 发烧理念

简单说一个感想。现在新冒出来的hi-fi厂家不少,特别是随着新式播放器的流行,还有usb解码器的盛行,出现不少新入行的产品牌子。我所谓的“新入行”,指以前根本没做过什么hi-fi产品,一下子就开始做了。不过,我这些年的观察、体验,我发觉一个原则大致是适用的——不能说100%适用,但大多数情况是适用的,那就是——“底蕴”两字,非常重要。

同样是新式播放器,为什么欧博的比较好,而一些新冒出来的牌子,就不那么好?有些还卖得很贵,比如我点过名的“昆河”,莫名其妙卖个三四万,声音也没有说服力。为什么进口产品里,Bladelius Embla比较好、Weiss MAN301比较好,还有我刚发现的Audionet DNA比较好,而我点过名的Olive HD就不那么好?这些厂家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底蕴”。欧博有多年的hi-fi设计经验,有这方面的底蕴。什么“昆河”显然没有。Bladelius、Weiss、Audionet有多年hi-fi设计的底蕴,什么Olive没有。就这区别。

另外,为什么现在做“数字转盘”的国内厂家不少,但我始终持谨慎、不推荐的态度?因为我认为声音还不够好。而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足够“底蕴”的厂家进入这个产品门类。都是一些新冒出来、以前没有多少hi-fi设计经验的人在做。

Hi-fi是这样一个东西,它确确实实是需要底蕴的,需要厂家、设计团队,在hi-fi方面有充分的经验。不是靠拍脑袋、靠天才灵感、靠有钱投入,就能保证出一个好产品的。Hi-fi产品,做响容易,做出有吸引力的“好声”,实在不易;不易在哪里?很不易的一点就是,需要底蕴,需要hi-fi设计里浸淫的经验。这个东西,不是其他任何因素可以取代的——资金实力无法取代、“小聪明”无法取代。

我并不是说新入行的厂家就一定做不出好声的hi-fi器材。但从经验和接触来看,这确属小概率事件。而有经验、有底蕴的hi-fi厂家和设计师,能做出好声的器材,那是大概率事件。我没有听说过哪个公认为优秀、成功、经典的hi-fi产品,是一个新入行的“天才”设计的,是一个以前没有搞过hi-fi的人一下子头脑发热想搞hi-fi了然后就搞出来的。如果大家有谁知道这样的例子,不妨大家分享。不过就算有这样的例子,我觉得也只能是极个别的例外,是没有普遍意义的。

这个想法,今天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也欢迎讨论。我写这个的因头之一,是在翻译Graham Slee的那篇东西时,注意到他在那里吹自己有接近50年的电子设计经验。Ok,这确实是他的资本。我和Mike Bladelius先生聊时,他也跟我吹,说他第一台放大器作品是他十几岁时搞的。Ok,那也是资本,说明他也有三四十年hi-fi设计的经验了。Nelson Pass、Dan D'agostino那种家伙搞了多少年的hi-fi,大家也不难算出。Hi-fi设计这个活儿,确实是需要年份、需要底蕴的。不是青春饭。

所以,“底蕴”很重要!

 

 

耳机俱乐部的原帖后有网友的跟帖讨论,也可参看: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231168-1-1.html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