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8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raham 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2013-03-25 18:09:26)
标签:

解码器

it

分类: 音源评论(CD/解码/播放器)

Graham Slee要出解码产品的消息早在2012年岁末就在耳机俱乐部烧友间传开了,出现了这么一个帖子: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205107 经过差不多3个月的等待,终于拿到了第一批的Bitzie解码器实物。

 

这确实是个很小巧的玩意,连包装也不大。打开包装,里面有三样东西——机器本身、一个挺漂亮的6.5转RCA输出头,一本小说明册子(折叠压在底下)。Bitzie的正面是一个小的音量钮(模拟音量,非数字音量)、2个耳机口(3.5毫米/6.5毫米各一),背后是usb方口、光纤输出口、同轴输出口。

 

Graham <wbr>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Graham <wbr>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Graham <wbr>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这是包装里附带的转换头,一头插在6.5毫米的耳机输出口,另一头转换为rca输出。通过这个转换头,可以接到有源音箱、后级放大器设备。当然也可以接到耳放,此时应该把Bitzie的模拟音量开到最大(此时的模拟输出电平为1.55V rms)。注意这个转换头是有品牌的——DAP Audio是一家欧洲著名的专业器材商。

 

Graham <wbr>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初步了解和体会到这个Bitzie小解码的特点和优点。无论是推RS1i还是HD650,都能出一个柔和、顺滑、带几分清甜的讨巧声音。注意音色是基本中性的,没有明显的加暖——Graham Slee从来不做那种很温暖浓厚的声音,但同时又保持很耐听与舒服的特点,没有很多人讨厌的冷、硬、毛刺、尖锐的电脑数码声。

声音的凝聚性良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低频,HD650和RS1i插在上面都能出一个轻快、带弹跳感的低频,不浑、不肥、不冲,听流行音乐时,听感很舒服。虽然不是那种大力、砰砰响、或下潜很深的低频,但实际听感很好,我会形容为轻巧、舒服。

声场也是比较open的。这点熟悉Solo耳放的烧友应该了解,Bitzie的特性是一致的——Graham Slee设计的机器总是有一种比较开放的声场。虽然还不足以在演绎大编制交响时给出很大的声音规模感,但聆听一般的流行、爵士、中小编制古典等,都比较满意了。

人声的表现水平也是满意的。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一派的机器,一般都是比较注重人声的,会给人声、以及对人声表现重要的频段,给予一定的强调。我简单地过了一遍电脑里的流行人声、爵士人声、古典人声,可以说,都是满意的。人声距离感适中(不是压近和血盆大口型),声音适度丰满,音色圆润顺滑无毛刺和明显齿音。在欣赏某些流行、爵士人声时,我甚至觉得Bitzie出来的声音略微有些明显偏润的感觉,也就是说比我原先想像的要更润一些。这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假如你把Bitzie定位在一个办公室听音的小桌面系统的核心,这是好事情。本身pc-fi出来的声音容易干、燥、硬,如果做不到绝对中正,那宁可偏润一些,也好过偏干。


我估计有一个问题是肯定有人会触及的,所以就先寻找了一下答案告诉大家——Bitzie面板上的两个耳机口,是可以同时插、同时出声的。我把一副GR10耳塞、一副HD650都插上去,可以同时响,不过,响度太不同了,所以无法供两人一起听。听HD650时一般要把音量钮转到12点左右位置,而听GR10耳塞,9点种位置就足够了。

Bitzie推高灵敏度耳塞时,有底噪吗?我试了一下,有轻微的柔和底噪,而且这种柔和底噪与音量旋钮的位置无关。这样的轻微底噪会影响音乐欣赏吗?我觉得不会。这是对耳塞来说的,推头戴式大耳机,就完全没有底噪问题了。

当然,大家知道我脾气的话,会知道我肯定更喜欢头戴耳机。所以简单地试了试耳塞后,又戴回去听HD650、K701和RS1i了。确实,头戴式大耳机的声音要开阔和自然多了。Bitzie直推HD650耳机,除了限于usb供电,不能给出很强大的声压、力度、动态外,实际听感非常舒服和耐听,基本音色中性略带清甜,声场开放而不闷,音色圆润而不干,确实是一个简单的、小巧的、易用的桌面办公小组合。Bitzie搭配AKG K701或Q701也是一个非常好听的组合,虽然动态不大,但音色非常圆滑和好听。K/Q701本就是维也纳气质的耳机,长于歌唱性和优美音色,而不是力度、动态,在Bitzie的搭配下,我觉得出来的声音是非常“维也纳”的。

 

简单说来,我觉得Graham Slee的声音设计功夫是非常了得的,在这个小产品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接电脑的小解码,而且利用usb口供电,可以做出这样很圆熟的声音。这是什么?这就是水平。这个英国老头卖的就是他的水平,而不是小东西的“物料成本”。

当然,这个小解码产品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不要指望有很强大的驱动力和控制力,举例来说我试用它推天龙旗舰D7100,觉得它还不足以控制好天龙耳机较难控制的低频,具体表现为D7100的低频有些拖沓了。声音方面,也不要指望Bitzie能给出庞大的动态、力度、声音规模感。这都是这个尺寸的电脑小解码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其他类似体积和用途的产品相比,Bitzie的优势在于调整得非常舒适、耐听、润滑、好听的声音,声音的完成度非常好,除了物理天限之外,没有明显漏洞。而且做到这种声音并不是通过声音糊、暖、脏、浓重音染来实现的。Bitzie的声音可说一点也不脏、不糊、音色中性清丽而不偏温暖,顺滑感非常好,凝聚力、透明度等素质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有不止一个网友询问我Bitzie直推鲁迪MD1耳机、德国大师450Pro的效果。我抽空实际搭配试听了一下,觉得Bitzie直推MD1耳机还是效果很不错的,无论是听人声、流行还是古典中小编制,都能发挥出MD1的特色和韵味,我觉得这个组合的水平,是达到了“实用性”级别的,也就是说我真的会这么用,来欣赏音乐。当然,MD1耳机是属于富于特色、音色优美的那类,声底松软、声场宽度好而纵深一般,这些特点,在Bitzie上还是如此。特别是用于欣赏某些人声、弦乐,十足有味、好听。

Bitzie对付德国大师450Pro就显得有些吃力了,这副耳机比435s难推很多,声音质感细腻、音色准确、细节丰富,但不易推得饱满和有力。用Bitzie伺候,听音色、听细节,都是可以的,但推不到很饱满、有力,低频有些偏少,造成声音容易偏亮。从我的角度看,这样就没有达到“实用性”的级别。也就是说偶尔拉过来听听或许凑合,但我不会经常用这么一套来实际欣赏音乐。

一个有点儿意外的发现是,在对比耳机时发现,Bitzie直推歌德GS1000居然也听感不错,也许是拜Bitzie圆滑柔润的声底之赐,出来的效果不差,当然音量要开到较大的位置,比如12点-2点。用来欣赏交响,声场开阔、空间感好、声部定位明确、头中效应非常轻微、低频听感松弛而不冲,我觉得是不错的体验。

 

写到这里,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这台Bitzie,是属于味道鸡,还是素质鸡呢?

我觉得可能还是偏“味道鸡”,不要需要一个备注——这里的“味道”,不是指它的声音如何温暖、浓郁,不是这些味道,而是指它的声音圆滑、柔润,音色不直白、不偏干,而是带一些水润、几分清甜。这样的声音特性,用在pc-fi上,用于接电脑,确实能出一个好听的效果。Graham Slee先生虽然是一个专业背景的人士,有着二十多年专业音响领域内的经验,不是发烧友出身,但确实作为一个从模拟时代、黑胶时代过来的设计师,他的音响审美,他的口味,并不是做出专业器材那种直白监听声,而是做出了一台接在电脑上能够出“模拟味声音”的、能够出柔润感、好听耐听声音的小解码器。

其实专业器材也并不都是直白的监听声。昨天我在上交四重奏录制的现场看到的那台英国Neve的话筒前级放大器1073DPA,刘达告诉我,他选择这台机器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它的声音“温暖而有感情”。这是英国顶级的专业器材,并不是直白声的。


对Bitzie的用家来说,有一点是挺重要的——Graham Slee先生建议把Bitzie始终接在笔记本电脑上,电脑开机它就开,直至电脑关机才关闭。新机多用、多听,不听也插个耳机当作背景音乐播放,这样连续2周后,声音会逐渐进入状态,有更好的表现。这是他自己亲身体验的结果。我自己的体会是,每次开电脑,Bitzie也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进入状态的。刚开声时声音会偏薄一些,播放个大约半小时后,声音会明显逐渐变得饱满厚实。Graham Slee的产品,包括Solo耳放、Novo耳放在内,都是需要长期通电最佳的,虽然Bitzie一般情况是无法长期通电的(除非你电脑24小时开着),但也是这个特点,需要一定的开机热身时间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我在家里夜深人静时喜欢用一副德国大师435s耳机听电脑音乐。电脑接上Bitzie解码,直推435s耳机,还是表现出我前文已经说过的几个特点,比如轻松弹跳的低频,虽然低频不是“砰砰响”那种,但轻快有略带弹性,颇为好听。低频的下潜和清晰度也比电脑直推要好得多。435s是一副风格略偏“解析”的耳机,声底不厚,线条非常干净,在Bitzie驱动下,中高频略带润滑感,同时细节非常好。确实,Bitzie没有给耳机添加什么温暖或浆糊式的味道,只是提供了更凝聚、清晰、润滑的声音特点。 435s还是435s,基本音色没有改变,但声音更细致、柔滑了,也更清晰和凝聚。


 

利用手头的435s耳机、Bitzie小解码,做了一个小小的对比试听,把电脑+Bitzie解码,和手头的一台索尼Discman NE730,做一个听音对比。电脑+Bitzie播放CD抓的音轨,Sony NE730播放原版CD。两者都用435s耳机来聆听对比。

 

电脑+Bitzie解码,和Sony NE730随身听,这两者间的声音特性差别。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差异是:Bitzie解码出来的声音,音色更为润滑、柔和、不干、声底也更厚,而相对照之下,Sony Discman出来的声音,就显得干涩(特别是大动态的时候干得明显),音色也略显更冷,带有一种Sony机器特有的清冷感,整体声音厚度也薄一点,显得不够饱满。如果你问我哪个“好听”?那么毫无疑问我觉得Bitzie出来的声音好听,无清冷干涩感,而且音色更润泽和柔滑,声底也更饱满一些。从声音的细节表现、空气感、结像力、动态等方面衡量,电脑+Bitzie也是占优的,可以说Discman没有什么地方能占优势。

对比下来,毫无疑问,电脑+Bitzie解码,无论是所谓“素质”(解析和动态)还是音色,都清晰无误地明显超越Sony这台晚期的Discman(这台机型是Sony最晚期的Discman制品之一了)。虽然Discman播放的是原版碟,似乎在源头上占据了某些优势,但实际上面对设计良好的USB DAC,根本不是对手。

不过,根据经验估计的话,我觉得Discman全盛时期的一些机型,声音上应该可以与电脑+Bitzie一较高下。

 

接下来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是试听Bitzie的模拟输出。我在自己的听音室里复制了Graham Slee先生在英国的一套听音系统。大家看图:电脑 + Bitzie解码,使用原配的DAP Audio转换输出为RCA,用老头给我的他制作的信号线接到Proprius单声道后级放大器(这也是Graham Slee的新作品,稍后另文介绍)。注意这对信号线是一头RCA、一头XLR的。最后是驱动一对英国产Stirling LS3/5A喇叭播放。Graham Slee平时工作闲暇就是用这么一套来玩pc-fi欣赏音乐的(当然他另有黑胶和CD音源)。

 

Graham <wbr>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Graham <wbr>Slee小解码Bitzie试用体验

试听时我把Bitzie的音量钮开到最大位置,此时Bitzie的模拟输出电平为1.55V rms。比台式CD机的输出电平略低(一般为2V),但是大于一般的随身播放器的模拟输出(多为1V或多一点)。另一个可行的方案是把Proprius功放的音量都开到最大,用Bitzie的音量钮来控制。

 

Bitzie作为音源、模拟输出的声音相当地“英国声”,是一种丰满、柔滑、有味、结像略偏大、低频松软有一定量感的声音。不突出解析、动态等素质因素,在电脑上出来的声音非常舒服耐听,不会造成任何压力、侵略感或紧张性。特别是丰润清醇的人声表现,让我禁不住一听再听。确实,这样的一套小系统是很适合在工作闲暇时给人放松享受的,而且出来的声音特性更接近模拟系统,而不是通常会冷、薄、干、硬的pc-fi系统。Graham Slee先生自己的多年经验和听音口味,都是属于模拟时代的,是一个黑胶时代、电子管器材时代过来的人,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把Bitzie设计调整成这样的声音。用他自己的话说,Bitzie接在电脑上,能出“模拟”的声音。我相信这是他的设计目的之一。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