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物系列之二——Eximus

标签:
it |
分类: 音源评论(CD/解码/播放器) |
我之前写过一篇名字叫“小牛物”的帖子,介绍一个体积不大、性能很好的解码耳放Invicta。忽然发觉那个题目起得不错,就继续沿用下来,这篇里继续介绍一个新的“小牛物”。
这就是韩国April Music集团的高级品牌Eximus出品的一个解码耳放、一个后级功放。
说起April Music,发烧友应该都熟悉Stello牌子的产品。其实,April
Music集团一共经营3个牌子的hi-fi器材。其中Aura、Stello都是定位中档的,而另一个牌子Eximus就是定位于高端,在美国设计。这里要介绍的2台机器,都是Eximus牌子的,分别是DP-1解码耳放、S1后级放大器。两机的外形和尺寸完全相同,是配套使用的产品。
http://www.aprilmusic.com/design/images/april2/DP1_pop_03_b.jpg
http://www.aprilmusic.com/design/images/april2/S1_01_b.jpg
解码耳放可以做得比较小巧,容易理解,那S1作为一台125瓦输出的后级放大器,为什么也可以做得如此小巧呢?实际上它只有3公斤重,一个手可以轻松提起。这样的后级放大器可不多见!
这是因为它内部采用的是丹麦B&O的专利D类放大模块ICEpower。这个D类放大模块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被不少hi-fi厂家采用。当然,并不是说采用这个模块的放大器就是声音相同的。这只是一个“模块”,并不是放大器的全部。Eximus
S1放大器在采用ICEpower模块后,单机可以输出125瓦的功率(8欧姆),而且可以2台桥接,输出高达500瓦的功率。下面是其背部图,可见RCA和XLR输入各一组,边上有一个小的输入选择开关。
http://www.aprilmusic.com/design/images/april2/S1_05_b.jpg
大家知道我对小巧的hi-fi产品有特别的兴趣。我不是太喜欢笨重、庞大的器材,在声音可以的前提下,希望机器尽量小巧些、轻一些。于是这两个Eximus的器材很符合我的口味,它们的外观设计和制造也是可以用“精巧”来形容的,表面的花饰可以赢得很高的“夫人接受度”。因此DP-1+S1的这套小组合,最近一直在试用。
注意下面垫放的是Sunshine避震厚板,两部机并排放上去还空出不少地方,可见Eximus的体型是比较小巧的。
注意看DP-1这个解码器的面板和背面,有几个特点:它有一个耳机输出。它有用户可控制的升频功能,可以在不升频、96k升频、192k升频之间切换。它的音量控制是步进式的,手感很好。输入端口方面,它有2路同轴、1路光纤、1路AES/EBU、1路I2S、1路USB。另外还有一路RCA、一路3.5毫米孔,这样两路模拟输入(此时DP-1担任前级的功能)。输出方面,它具备RCA、XLR的模拟输出。
http://www.aprilmusic.com/design/images/april2/DP1_07_b.jpg
和以前Stello的解码器一样,Eximus DP-1提供了96k、192k两种升频模式供用家选择。据介绍用的是Ti
SRC4192芯片来实现升频的。我试听下来,和以前玩Stello解码器时类似,觉得192k升频能免则免,96k升频和原始不升频,各有千秋,有些录音、有些系统,可能值得用96k升频,而有时则不建议开启升频处理。
192k升频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以前提过,就是声音会稍显不自然。虽然貌似声音更精细、结像更“小”,但低频能量有损失,而且声音有些偏阴柔了,甚至有些扭捏感,过细的结像也并不能给人更真实的感觉,切换回原始44.1k不升频,则结像虽然大一点,但声音更轻松、自然、松弛。声场方面也有区别:我觉得升频后声场反而有缩水的趋势,还是不升频时的声场更开放和自然。
192k升频是很不容易做得好的。Eximus再次见证了这一点。在大多数时候,我觉得无需升频,如果一定要玩升频,就推荐玩96k。
DP-1解码器的声音透明度做得非常好,细腻度也是一流的,总的来说我会把它归入精致、细腻的风格。虽然在美国设计,但声音绝无美国派的豪放和张扬,声底不厚,音色和“醇厚”无关,是一种清爽精致的风格,三段平衡的方式略偏中高,也就是说重心不低,不是那种金字塔式的沉厚风格。担心它声音偏尖?也不必,因为它的声音保持着很好的柔和感,过渡圆滑,不易出尖刺的声音。
我个人觉得DP-1解码器的声音,是有着自身明确风格的,不是那种中庸、无个性的东西。所以它是否“好”,有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家的口味和要求。假如是喜欢重心低、厚声、或者喜欢热情张扬之声的烧友,想在DP-1上寻找满足,我认为还不如另找。如果是喜欢透明、精致、而又有柔和感的解码器,特别是喜欢DP-1的精致设计和做工,那这部解码器是很值得一看的东西。举例来说,把它和Invicta对照,风格的差别就是一耳即闻的。Invicta的声音重心要低,透出一种沉厚感,而没有DP-1的纤细高频。
DP-1值得看的另一个理由是,它具备一个素质很好的耳机孔。
下面我稍微说下Eximus DP1的耳机输出的能力。
前面有网友已经提及了DP1的耳机输出素质很强大,国外评价也很高。我的看法是,DP1的耳机输出固然不错,但也不必过分拔高它,把它视为一个耳机输出非常强大的解码器。我觉得它的耳机输出固然是比三小强的耳机口要好,但还是必须具体说明一下其风格和适用性。
首先,DP1的耳机口是能对付T1、HD800那样的旗舰级耳机的,推MD1、RS1i那样的高档低阻耳机,也可取得良好效果。这点就使它明显地高于比如Benchmark
DAC1等常见解码器——那些解码器的耳机口,最多是能对付HD650,碰到T1、HD800以及一些需要驱动电流的高档低阻耳机(比如我手头常用的两个:MD1、RS1i),就效果苍白了。
其次,就我自己试听而言,觉得DP1的耳机口,风格上和我前面所描述的解码器的声音风格趋同,表现出一种不厚的、偏中高频的、音色有些素淡但非常柔和与圆滑的声音。如果有人寻找醇厚饱满的、热情张扬的、对比鲜明利落的声音,那DP1不是这样的。
就我自己的听感而言,DP1推MD1、RS1i两副低阻耳机的效果我更加满意。相比之下,推HD800、T1两副高阻旗舰耳机,虽然也算ok,但我觉得不如两副低阻耳机。
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它推两副高阻旗舰,声音还不够饱满,听上去偏素淡了。当然音色是十分细腻和圆滑的,这是好处,但久听觉得不够“感染力”,有些淡了。反而是它驱动MD1、RS1i,相对来说多一些饱满,而且音色也多一些感染力、多一些色彩和活跃。
总的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由于解码本身的音色风格问题,我不建议用它直推一些风格清淡、中性的耳机(比如拜亚、德国大师等)。那样声音有些“平”了,而搭配歌德系耳机,或许是比较合适的一招,一方面它推低阻耳机时饱满度不错,另一方面,音色上这么搭配,也会多一些聆听的乐趣。搭配声音比较温暖和厚重的森海HD650也是合理的搭配之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愿意拿它直推T1、直推HD800的,尽管请便。DP1的耳机口有能力对付它们。
DP1解码器和其他同级别的解码器一样,对线材是比较敏感的。不算特别、超级敏感,但还是“正常地敏感”的。试听中我收到了两条网友寄给我的国产某高级电源线,要我给个评价。我就直接把两条电源线分别接上了DP1和前面的北极星转盘。结果,拜这两根国产电源线的“突出个性”之赐,一耳朵就能辨别。上了国产电源线后,中高频很通透细腻,但低频段有一种轰鸣、发冲的感觉。我听了10分钟,头开始觉得发涨了。扯开去说一句,我觉得有些国产线材,真是能非常有效地证明“线材有用”,因为接上去之后,声音能有“一耳朵”的变化。
如果要我推荐DP1解码器所用的电源线,我会建议考虑美国PAD。道理自己想。
如果说DP1解码器,按一部解码器的标准来说,还不算特别地小巧,那么S1后级放大器,绝对是属于超轻量级的了。125瓦的输出,居然体重3公斤都不到,能一只手轻松地提起。其他100瓦的放大器,我都无法用一只手提起来的。
当然,春节后我会拿到一部更轻、更小的放大器——英国Graham
Slee老头新设计的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基本就是两台Solo耳放的大小,但是,那个玩意是电源外置的,加上电源部分,应该就超过了S1的重量。而S1是电源内置的,一台机才3公斤,真是后级放大器里的“羽量级”产品了。
喜欢吗?单纯从体积和重量而言,我喜欢的。我觉得很好奇,这么个份量的东西,假如能做到声音很好、驱动力足够,那是多么理想的一部放大器啊!
恰好我手头最近另有两台放大器在玩,一台是台湾谷津的纯甲类旗舰A38,一台是丹麦Vitus Audio RI100。这两部放大器的重量都达到了30公斤级别,和Eximus S1相比,就是1比10的关系了!一台Vitus或者谷津,能抵10台Eximus S1。瞧瞧,同样是放大器,这悬殊性 ...... 假如我说S1的声音表现完全能和重10倍的谷津A38、Vitus RI100打平,那肯定要轰动了 ......
可能一种很自然的想法是,S1既然是和DP1解码器配套的,那么声音风格应该保持一致。但我试听下来觉得不是这样的,S1放大器有它自身的声音特性,和DP1解码器并不相同。我怎么获得这样的印象的?很简单,就是拆开来试听,把DP1解码器搭配其他放大器,以及把S1搭配其他音源来试听。光是听DP1+S1一套西装,是无法判断出两件器材各自特性的。
下面再来说小巧轻薄得惊人的、3公斤体重的S1后级功放。对的,即使是对一部D类放大器来说,这个体型和重量,也是非常惊人的。D类放大器固然一般比传统的功放要轻一些、小一些,但小到这个程度、轻到这个程度,不得不说,比较极端了。
所以,毫不令人惊讶的是,S1功放的整体素质,并不能比得上30公斤级别的谷津A38或者Vitas Audio
RI100。这个没有悬念。要是比得上的话,真是hi-fi界奇迹了。从价格上看,谷津A38要2万多元,Vitas Audio
RI100要5万多元,都是更贵价的产品。让3公斤体重的S1来越级挑战,显然并不现实。
不过,即使比不上两台30公斤级别的重量级选手,S1仍是一台很不错的放大器。
把S1和价格五万多元的丹麦Vitas Audio
RI100合并放大器直接对比,是颇有意思的。RI100在两端延伸、动态范围、声音规模感上,都要更好。毕竟这是一台30多公斤的庞大高档放大器,如果胜不了3公斤的S1功放,那这个厂家直接关门算了!不过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S1也不是输得惨不忍睹,相反,仍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优点。这是很值得留意的地方。
S1的特色和优点是什么呢?它具有平衡的三频(不象DP1解码器那么偏中高)、健康的厚度(声底不薄)、顺滑柔和的音色(毫无毛糙感)、非常流畅的音色。用S1欣赏音乐,我感觉到一种特别好的流动感,音乐是活络的,不呆滞、不呆板、不乏味。我的感觉是,这是一台各方面硬素质只能说“良”,但实际听感非常enjoyable的功放。如果用来驱动的喇叭不是太难推的,那么用它欣赏音乐,很容易给人一个轻松流畅的听感。简单概括说的话,这是一台“听感好”的放大器。而且这种“听感好”并不是靠什么味精音色,而是靠顺滑柔和的音色、流畅活络的音乐表现。
据说,假如用2台S1进行桥接的话,一方面可以达到每声道500瓦的功率,另一方面硬素质也要明显提高。但我手头没有2台S1,无法实际尝试,只能记录下这个说法。2台S1也不过6公斤的份量,却有500瓦的功率,这足够惊人了,可以称为“小巨人”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