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越吃越香

标签:
cd唱片文化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我以前发过一个关于“包子”的投票,调查大家对包子的态度: 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195878
结果发觉大多数网友对包子的看法是正面为主的。77位参与的网友里,排斥包子的只有9位,占11.7%。显然包子对很多乐迷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
我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近期购买的CD碟里,包子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对包子的态度也在逐渐地变化——基本是越吃越香、越来越想吃。
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固然一方面新出的CD越来越多地采用包子的形式,但另一方面,包子的优点也越来越多地表露出来。比如,对我来说,包子节约空间、省地方,包子里有很多首次CD化的内容,包子很容易把音乐按照演奏家、唱片公司、作曲家等线索组织起来,便宜查找,等等,这些都是很吸引乐迷的。
大致来说,包子碟分为这么几种:作曲家的包子、某种音乐种类的包子、演奏家的包子(包含乐队的包子)、唱片公司的包子。我个人最关注的是演奏家的包子。新出的演奏家包子往往挖掘出一些绝版的、甚至以前没有出过CD的录音,这是尤其有价值的。根据作曲家、唱片公司编排的包子则对入门乐迷构成了很好的“向导”。如果现在有烧友要我推荐入门的CD集,我也只能推荐“包子”。确实,现在没法再买单张的CD了,买几十张一套的话就是一大堆了,一旦放乱了,找起来很麻烦。包子是最节省空间、最容易查找的形式,这点毫无疑问。
包子的声音比起单张碟、比起老版碟来,肯定要制作差一些,这是没有办法的。大致来说老版碟、制作精良的单张碟,声音会更厚实饱满一些,新出的包子碟则普遍有些声音偏薄的倾向。但是在老版碟价格走高、包子则越卖越便宜的今天,这个性价比的问题、可不可以接受的问题,每个人自己有个盘算。特别是对那些并不特别讲究音质的“爱乐者”来说,我认为很容易被包子吸引,而舍弃一张张收老版的想法。另外新版碟包括包子碟也并非一定音质不如老版,如果是新的remastering,很可能比老版更为细腻和透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包子经常带出一些“首次CD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首次CD化出现,就是在包子里,没有单张、没有老版,绝对的“only包子”。比方我最近收了一套捷克Supraphon出版的捷克小提琴家苏克的早期录音集6CD,里面有一小半的内容(基本是五十年代的录音)就是首次CD化的,非常有吸引力。象这种包子,就吃起来太“香”了。在这个CD末世时代,包子的层出不穷会造成一个积极的“副作用”,就是唱片公司为增加包子的吸引力,往往在编辑出版包子碟的时候,翻出一些以前没有数字化过、甚至压根没出版过的内容。对乐迷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了。
http://www.supraphon.com/!img_katalog/SU4075_2_xl.gif
希望好事情越来越多,好包子越来越多,大家吃包子越吃越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