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83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rce 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2012-10-18 12:11:55)
标签:

解码器

dac

it

分类: 音源评论(CD/解码/播放器)

以MDAC系列解码器闻名于发烧圈的Arce最新推出的MDAC3纯解码,在十一节前终于定型了。先给大家看几张图。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这是机器的正反面。按传统解码器的标准来看,接口非常齐全,包括BNC端子的同轴也有了。AES/EBU、光纤、rca的同轴,都有了,模拟输出方面,rca和xlr都有了。

不过机器的金属表面加工做工一般,从设计来看也不如mdac5的机壳那么有个性,显得比较平凡化。大致这个样子的国产解码,大家都见过不少。

 

把它接入系统热身。下面是一个日本Soulnote的CD机,作为转盘使用,用同轴接到MDAC3。注意左上角的显示屏会跳出工作时的取样频率(支持的取样频率包括44.1、88.2、176.4、48、96、192kHz)。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MDAC3是厂家定位较高的一个解码器产品,所以专门为它配套设计了一个usb数字界面。这样数字界面+MDAC3就可以在电脑上使用了。这个做法和意大利北极星的做法是一样的——北极星的旗舰Extremo同样没有usb端口,在电脑上用时要配套北极星的usb数字界面。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体积最大的usb数字界面了。我在它顶上放了一套CD,大家自己对比尺寸。而且注意看,它是插220V交流电的!既不是电脑usb口供电,也不是小型稳压,而是标准的220V市电进去,里面有变压器的。拿在手里有一定的重量。数字输出包括了AES/EBU、BNC和RCA两种口的同轴。真是一个“大型”的usb数字界面!旁边的小光碟是安装盘。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Arce这个厂家有一个理念是我很支持的,那就是:国产hi-fi器材,要追求尽量好的声音品质,但必须以较低的定价来满足发烧友。所以Arce不会去搞万元级的产品,而尽力在可接受的价位内提供高品质的hi-fi产品。这款MDAC3是厂家精心设计了很久的解码器产品,定位较高,但定价也就在3880元,和之前的usb解码器MDAC5是相同的。

 

这样,Arce给发烧友提供的就是两个差异化的解码方案:

1)usb专用的解码器MDAC5,附有2个耳机插口,直接连到电脑、直推耳机,是最方便的。声音柔和模拟,是一种“去pc-fi味”的声音走向。不过MDAC5只能接电脑,没有同轴、光纤口,无法接到CD转盘等其他数字源。

2)传统接口解码器MDAC3,无usb输入、无耳机口,为专注音质的设计。声音整体素质很好也更中性(我会专文详谈),如果搭配原厂的MUA1数字界面,则就usb解码的素质而言,要好于mdac5,当然价格也更贵,要5500元,还得另配耳放。

 

再补充一张Arce三款解码器的合影,大家可以看看MDAC2、MDAC5、MDAC3这三款解码器的大小比较。左上那个银白色的,是MDAC2(鼠磨版),其下方两个黑色的是MDAC5,右边长条的是MDAC3。

 

Arce <wbr>MDAC3解码器试听评价

评价一款纯解码器,我会接到喇叭系统和耳机系统上都听一下。于是近期这台解码器就在我的喇叭系统、耳机系统里都相处了一段时间。喇叭系统大致是Octave V70SE放大器推CC Admonitor 311喇叭或Marten Duke喇叭,耳机系统是Solo钻石版和HD650耳机。前面的数字源试过天龙的低端机DCD720AE(三千价位)和中端机DCD2000AE(万元价位)。

MDAC3的声音特征描述关键词——中性、清爽、内敛、宽松、细致、宽阔舒展、耐久听、反应敏锐 ...... 这些在不同程度都有。

MDAC3的声音特征里所缺少的关键词——前压、刚猛、刺激、浓郁、收缩 ...... 这些阙如。

 

MDAC3解码器从初开声到现在,包括在耳机系统上、喇叭系统上,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声音的宽松耐听性。同时,必须补充一下,MDAC3声音的宽松耐听性,并不以压制高频、牺牲一些信息量为代价。我认为这是它好于MDAC5的地方。我曾经说过,MDAC5是一台声音“去pc-fi化”的解码器,高频略暗,声音重心偏低,声底十分柔和,久听不累,也没有pc-fi音源常有的冷、薄、硬、楞的通病。

MDAC3的声音也是很耐听的,甚至宽松度上给我更深的印象,但是,它的全频是十分平衡的,高频并未压制,并未明显偏暗。相反,我觉得它的高频延伸、泛音、空气感,都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回到我前面的那句判断,我认为MDAC3是在不妥协高频的前提下,做到了很宽松而耐听的声音。既不缺信息,也十分耐听。

 

为什么能做到不压暗高频、而又依然耐听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它的声音是丝毫不冲的,是一种细腻而阴柔的呈现方式。有些器材的高频会给人阳光直射的感觉,能量感充沛、细节毕现,但听久了容易觉得累,而MDAC3的高频呈现方式是更为阴柔一些的,不会光芒四射,而偏向阴柔和淡雅一些,好处是层次感好、不易“过曝”、舒服耐听。

熟悉摄影的烧友可能更容易理解这样一个比喻:有些器材的自动曝光天生设计得偏亮一些,拍出来的画面偏亮、乍一看很“亮眼”,但有个小问题,就是高光的地方容易过曝,一旦出现过曝,那么层次感就没有了。而有些相机(典型的是佳能),从最亮到最暗的明暗层次过度,是很柔和的,整体画面也许稍稍偏暗、偏灰,不那么“亮眼”,但好处是过渡自然柔和,也不易过曝。甚至可以说,好的相机、高档的相机和镜头,经常拍出来画面是不亮的,而且特别善于表现暗部的层次和细节。MDAC3解码器的声音,我觉得接近后一类摄影器材。它的声音不猛、不亮、层次过渡不“硬”,而是一种比较柔、圆滑、内敛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的器材,就更容易做到信息量丰富、同时呈现方式舒适耐听。

 

这里有个审美取向的问题。打个比方,Denon DCD2000AE,是一台万元级别声音很饱满、厚实、偏刚猛一派的CD机。它的声音总体是比较前压的,有很好的冲击力(punch),表现大型音乐时,声场也比较前压,宽度良好,但纵深方向,整个乐队是靠前的。这样声音的好处是冲击力强、容易带来更好的临场感和感染力,但缺陷是会带来一些刺激性和压迫感。有些人对这种压迫感比较敏感,会感觉不舒适。撇开这点外,它整体的偏硬调、刚猛的表现方式,也会带来不够柔和和圆滑的结果。有点象一个肌肉汉子,举手投足间力度很足,但细腻的身段和动作,就有些做不出来,而且大音压大动态的时候,容易“过曝”(声音发硬、发尖)。

我把MDAC3用同轴线接在DCD2000AE之后再听,很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声场不前压了,而是后退一些,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感。如果是听乐队,那么整支乐队的摆位都向后退了,这样就容易摆出一个更开阔和舒展的声场,更为Open。另外,MDAC3把天龙DCD2000AE本身模拟输出的刚猛之气削弱和柔化了很多,声音变得阴柔、细腻、刺激性降低,大音压大动态时,也不容易过曝了。

 

而且注意,如我前面所说,MDAC3并不削弱高频延伸和信息量。若和DCD2000AE本身模拟输出的高频响应相比,MDAC3的高频特性一点不差,只是表现得更柔和、圆滑一些,该在的信息仍在,该有的泛音仍有。就我个人现在阶段的听音观而言,我欣赏这种特性的声音。也许更年轻的时候,比如20岁的时候,我会更喜欢天龙CD机的刚猛有力的声音,但现在,我更欣赏的是富有细腻层次、表现得柔和圆滑的、不要太前压而内敛和舒展一些的声音。

 

我想再强调一下,声底较为内敛、柔和,并不一定意味着吃掉信息、牺牲信息。我用MDAC3解码仔细听了几首低电平细节很丰富的音轨,它对声音内的低电平细节、彼此穿错的复杂信息,都表现得很好,完全可以用“细节清晰丰富”来形容,只是,它表现信息的方式,是既清晰而又柔和的。

细节清晰+表现方式柔和耐听,这两者在一件器材上并存时,我肯定是首肯的。这点毫无疑问。

 

国产解码器,实话说,我接触过不少,而留下的“集体印象”,是它们的声音,多半属于“冲”、高频亮、低频猛这种类型。甚至有声音过猛而明显不耐听的。不知道为什么,不少国内的设计师,认为声音设计得猛一些、“强”一些、高低频两头强调一些,会更讨人喜欢,听起来更容易抓住耳朵。所以我听到不少初听砰砰响、但很快就不耐听的机器。如果要我做比方的话,这类机器,我会比拟为卡片机——普遍拍出来画面偏亮、容易过曝,而实际的细节表现和层次表现,是差强人意的。

MDAC3从一开声,我就知道,Arce这个厂家没有做出一台“高频亮、低频猛”的解码器。它的声音,是我欣赏的类型。细听之下,它的声音非但不“冲”、不猛,而且它声音的宽松度,更是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经常有发烧友用“宽松”这个词来形容器材的声音。当然这个词是没有一个严格科学定义的,但一般人们用它来褒扬器材的声音。宽松是一个褒义的形容词。声音宽厚、松弛、舒展耐听的器材,才会用这个词汇描述。和它相对的反义词,则是声音发紧、尖细、发窄。我以前曾用“紧窄”这个词来描述——男人喜欢紧窄的女人,但绝不是紧窄的声音!

注意宽松和松散是两回事情。其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声音宽松的器材,如果是正面性的,那它的声音必须是比较结实、凝聚的,不能发散(结像涣散、凝聚力差)。一旦声音发散,就完全不能说正面了。

MDAC3的声音,我认为是比较凝聚的,而且也是宽松的。这种宽松感贯穿了全频,从凝聚但宽大、柔和不冲的低频,到轻松的中高频,都给我这种主观印象。在国产器材里,这种宽松、不紧张、不绷紧、不尖细的声音,是并不多见的。

 

整体上MDAC3的音色是趋于中性的,比较清爽,没有明显的染色或修饰。我觉得Benchmark的声音比它冷、Lavry和North Star的声音比它暖,它大致是居于中间地带的。对价格不高的国产解码器来说,不追求音色的过于个性化,当然是一个稳妥的方案。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点,我在试听时特别尝试了它对线材的敏锐程度,包括对电源线、数字线、模拟信号线的反应,结果是 ...... 我觉得MDAC3对数字线、模拟信号线、电源线的反应,都是比较敏锐的,简单说就是更换不同的线材,能明显地察觉到声音的差异。

不过我不会推荐什么“MDAC3绝配线材”。这种多数情况下是骗人的。大多数器材是不存在什么绝配线材的,有的只是不同品牌线材带来的细微差异,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和个人口味来选择,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一致推荐。

实际试听时我主要用的是我推荐过的美国JPS GPA2蓝色电源线,插在MDAC3上会出来一个比较圆润而厚实的声音,音色也不粗,仍属比较细腻。同轴线用的是英国QED Signature签名线,属于比较温暖有味的。在连接德国Octave V70SE放大器时,我rca和平衡两种连接都尝试了,觉得平衡接法时分离度和细节更好一些,rca接法时声音更柔和而粘滞一些(即稍多回味),所以我倒是建议用柔和有味一些的平衡线,避免高解析直白型的平衡线,以避免平衡接法下声音太hi-fi不够耐听的问题。

 

MDAC3这个产品的缺点,我觉得可能焦点还是会集中在平淡的外形设计、做工平平的金属拉丝表面处理上。希望厂家改进为不带拉丝的表面处理,可能会更美观一些。声音方面,四千不到的价格定位,我也实在不好挑剔什么。难道要求一台三千多元的解码器有hi-end产品的贵气?超一流的两端延伸?都不现实。从设计功能上看,当然我也希望MDAC3能够把usb输入也做进一个机壳,但看看独立的usb界面MUA1那个体型,显然是不可能塞到MDAC3肚子里的,除非把它的机箱放大很多。

 

如果需要横向比较,那么我觉得MDAC3的声音水平完全可以和价格贵出一倍的进口品牌解码器相提并论,输只是输在品牌和外表做工上。它虽然是纯粹的国内设计和生产,但声音体现出一种欧系的风格,是颇为难得的。

 

Arce同时推出的usb数字界面MUA1,我另写一篇评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