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乎所有的器材的声音都是“可攻击”和“可批评”的

(2012-06-02 12:01:55)
标签:

hi-fi

it

分类: 发烧理念
我想写一个角度比较奇怪的帖子,也许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hi-fi帖子,之前没人写过。大意就是——几乎所有的hi-fi器材的声音,都是“可攻击”的,都是“可批评”的。也许对有些烧友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浅显,但我想通过这个表述,来分析一个问题,即,如何去理性和客观地看待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对某一或某些hi-fi器材的批评性文字。
 
网络上常见的对hi-fi器材的批评性帖子或文章,我觉得大体可以判断为以下几类。

一、批评者实际使用过该器材,确实在使用中觉得不满意,而提出批评。

二、批评者没有认真使用过该器材,批评它是出于yy,或者为表现自己的高明,或者是为商业利益。

三、还有些批评明显是不理性的、随性的,比如意气用事(我就是不喜欢某牌子或者某人)、比如意气之争(某人说好的,我就是要说它不好),网络观点五花八门,再荒谬的都有。这就不多说下去了。

其中第一类,批评者确实认真使用过该器材,而提出对它的批评和不满。这种当然是最有道理、最有根基的一种批评。实质上,这一类批评,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家没有把器材用好,比如没有搭配好,或者系统存在瓶颈,等等,另一种情况是,把器材基本搭配好了、使用好了,但仍不喜欢。
 
其实,“不喜欢”是一种情况,在很多情况下只代表一种个人口味。比如声音太冷,可以不喜欢,但声音太温暖,同样可以不喜欢;速度偏慢,可以不喜欢,速度偏快,同样可以不喜欢;声音不够细腻,可以不喜欢,但声音过度细腻而显得阴柔,同样可以不喜欢。下面我会说到这个“口味”的问题。我觉得,由于这个“口味”问题的存在,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器材,都可以被不喜欢,都可以被攻击,都可以被批评。

除了“喜欢不喜欢”的判断外,还有一种,是器材的素质存在明显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比“不喜欢”更有根基、更结实的一种批评。比如,声音发硬、声音发紧、声音发挤、声音不干净(嘈杂 / 脏)、声音干巴巴(乏味 / 无音乐感)、声场狭窄、声场没有深度、频宽有问题导致信息量局限、等等,这些情况都是相对来说的“硬问题”。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如果烧友比较普遍地反映出这类问题,那很可能是这个器材真的存在问题,而并非口味因素。

下面我就谈谈所谓“口味”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口味的因素,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器材,都是可批评、可攻击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没有一件器材,或者说极少有器材,能同时满足各种口味不同者的口味,使每个人都开心。(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让每个人都开心”是很难很难的。)

当然,抛开一些极端个例不谈,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还是有的。就好比大多数人都承认李嘉欣是个大美人(或者说曾经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森海的大奥耳机是一副好耳机(关键是这是一套,不存在耳放搭配的因素)。认为李嘉欣不美的人也是存在的,认为大奥声音不好的人也会存在,但注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这里先不谈。当然,我们都知道,象李美人那样的女人,象大奥那样的耳机系统,都是异数,是很罕见的。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一个器材的某种特征,可以同时成为它的优点和缺点(在不同人看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一件声音中性、比较准确而理性的器材,可以被批评为“不够温暖”。不少人不要什么中性而准确的音色,就是喜欢偏温暖的声音。注意,这不是错!我没说这是错,但这会造成他们不喜欢一些声音中性、冷静、理性的器材。

一件声音温暖的器材,比较典型的是胆机,以及一些“石机胆声”的器材,则可以被批评为“声音太温暖、不中性”。有些人不吃胆,不喜欢胆机的音色,不喜欢明显带有温暖的音色,而喜欢中性、纯净、理性而冷静的声音。注意这同样不是错。
 
我多年接触各种器材下来,发觉器材的声音还存在着这么一个“纬度”,不太被提到(不象其他一些纬度那么经常被提到)。这就是——“收”和“放”。有些器材的声音偏“收”,有些器材的声音偏“放”。欧系、日系的器材往往偏收,美系的器材常常偏放。偏“收”的器材往往声音偏于精致和细腻,细节控制得比较好,但不太张扬、不太“动态淋漓”;偏“放”的器材则往往声音豪放,大气、张扬、有力、宏大,但细节控制得不够细腻。有点象宋词里的婉约派、豪放派之分。当然,有些大师是既能写婉约词、也能写豪放词的,比如辛弃疾,但他也无法做到同一首词作既婉约、又豪放。器材也是如此,所谓“收放自如”,又大气豪放,又精致细腻,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器材不是神、不是变色龙、不是有自主意识的生物,它有自身固有的特征,而且这种固有特征是无法象生物一样去变化的。

所以,一件偏细腻精致、偏“收”的器材,可以被批评为“不够饱满”“不够力度”“不够张力”等等。不同的人,不同的耳朵,对声音“细腻度”的敏感性是很不一样的。有些人很在意细腻度、精致感,有些人的耳朵则对之不敏感,不太需要这个,就需要声音张扬、规模大、豪放、奔放。这些特质是“细腻精致”一派的器材很难提供的。

同样,一件偏张扬、偏豪放的器材,可以被批评为不够细腻,太“粗豪”。我们注意一下,中国文字里,“粗”和“豪”经常是用在一起的。还有“粗犷”一词。豪放派的声音,就往往是偏粗一些的。很多美国派的器材都是这样,即使高档的美国货也蛮细腻的,但如果和欧洲一流的器材去比,则还是容易偏粗一些。美国的交响乐团最经常面临的批评也是“不够精致细腻”(特别是在与欧洲顶级乐团对比时)。
 
如果是高档器材,往往各个声音要素之间会平衡得比较好,短板不明显,比如,高档欧洲器材往往饱满度、力度也很好,高档美国器材往往也会比较细腻,但是,中低档器材,就一般而言,难以做到全面,都会特色更突出一些,短板也暴露得明显一些。这就给各类攻击和批评留出了太多的空间余地。所以,对中低挡器材来说,100%都是可攻击、可批评的,而且,攻击和批评都变得十分容易。

比如,中低档的暖色调器材,在音色温暖之余,往往透明度不会太好(高透明度+温暖,那就是高档货了),往往线条感不是太好。所以,此类器材往往受到“声音糊”“不干净”“细节不好”之类的批评。这是很典型的。

而同时,中低档的“中性声”器材,在声音比较纯净和干净之余,往往“音乐味”不是太好(否则就是高档货了),听感上会有些偏冷、偏理性而不容易感人。所以,此类器材往往受到“声音不好听、偏冷、偏干”之类的批评。这也是另一个方向的典型。
 
另外,有些器材是声音偏柔和的,追求柔和舒适的听感、耐听而久听不累的声音。这类器材,在不喜欢的人看来,可以很容易地批评为“没解析”“没细节”。
 
还有一类器材是偏解析的,设计者比较追求“清晰度”,要求能播出尽量多的声音细节。但这一类型的器材除非是高档品,否则往往容易偏向音色尖锐、清瘦、不够饱满浑厚、不够耐听。留给批评的余地也是很宽裕的。

有时,我们只要看到针对它的批评是什么样的,就可以猜到该器材大致的风格类型。
 
只有高档、顶级的器材,能够做到各个方面平衡、融洽、短板极少、而又音乐表现力出色。当然,经验丰富的老烧们会知道,事实上极品hi-end器材仍是风格很鲜明的;在老烧群体中,批评某些hi-end顶尖产品,仍是很正常的——也许有些人就喜欢批评。这是生活的两种态度——选择欣赏不同器材的不同美感,还是选择以挑剔的心态去寻找各类器材的“可批评之处”。
 
一件器材的声音,是很多方面因素的融合,每一件器材都是unique的,是多种声音要素的“unique融合”。就象是人一样,每一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器材,优点比较突出、声音有特色,但同时短板也比较明显,这就更容易被批评了——如果有人特意想批评它的话。还有些器材则优点不突出,但短板也不明显,当然,这种器材也无法逃脱被批评的命运——如果有人想批评它的话,可以说它“缺乏特色”。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器材,特别是中低档器材,要批评,总能批评,要不喜欢,总能不喜欢。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与人不同,人的口味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另外人也是感性的生物,心态也未必总是理性,对一个事物有时会有直觉的、未必理性的偏见。即使到了hi-end级的器材,批评仍是很常见的——原因之一在于,到了这个级别的贵价器材,有些人看待它的标准和要求也是极高了,有时简直是以“吹毛求疵”的心态来要求它了。毕竟,绝对完美的器材是没有的,所以,hi-end仍可被批评,有些还是很合理的批评,只是站在很高的标准线上。

对我来说,我觉得,如果是认真写的(不是带“意气”或者“恶意”写的)针对一件器材的批评,其实可以从中得到不少信息。如果我没有听过一件器材,而读到了某位我比较信任的人写的“批评”,同样可以从文中得到关于这件器材的有用信息。“人无完人”,这是无须证明的真理,根本不需要反复证明,同理,“器无完器”、“所有器材都可被批评攻击”,这也是一条无须证明的真理,也根本不需要反复证明。所以,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件器材的具体批评,和针对它的具体赞扬一样,都可以使我们去更了解器材。关键是,写的人是认真写的,批评是到位的(没有批评错地方),另外,读的人是认真读的,能从批评中读懂有用的信息。
 
 
 
 
(暂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