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Hi-Fi重录:发烧的殷承宗

标签:
殷承宗红灯记文化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这本不是我的“菜”。我主要是听古典、爵士乐的,但自从我拿到这张碟,却经常听它。奇怪不?
因为这张碟对中国人来说,对有一定岁数、对那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中国人来说,是带着特别记忆和感觉的。
殷承宗今年也已经过了七十岁了。但一个钢琴家来说,这意味着已经进入艺术生涯的晚年。殷承宗带给中国整整一代人的记忆,是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钢琴伴唱红灯记”。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深深融入了那一段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当我播放钢琴伴唱红灯记,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浑身是胆雄赳赳”的唱段响起,我相信每个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有所感触——毕竟这是曾经唱遍神州大地每个角落的东西。
“达人艺典”的年轻录音师刘达先生,我以前介绍过他的几张录制不错的CD,这次,他又做了一件好事——趁着殷承宗大师还能弹得下这两部经典作品,把它用最新的数码科技和录音设备重新录制了下来。据说,起先殷承宗对重录“红灯记”是有所顾虑的——毕竟它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全是正面的——但好在最终还是说服了他,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厅,在中国爱乐乐团的伴奏下(余隆指挥),重新奏响了熟悉的“黄河”、“红灯记”。虽然殷承宗之前在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的伴奏下也录制过“黄河协奏曲”,但这次是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应是最“正宗”的一次现代录音了。
这是一套双张CD,碟一是“黄河”、碟二是“红灯记”。大家注意一下这两张CD,碟面是有些反常的——它的数据面银色没有延伸到边缘,也就是说只有包含数据的部分是银色的,外层则是全透明的。据录音师告诉我,这个做法对声音是有好处的,算是一种“发烧手段”吧。
唱片内页里给出了详尽的录制设备信息:包括Schoeps、纽曼、DPA的多种话筒(不同型号话筒用于收录不同乐器)、Prism Sound
ADA-8XR模数转换器、ProTools HD3音频工作站、Mogami
Gold专业音频线等,录制时的监听系统则包括Dynaudio M3、Genelec 1037监听喇叭、PMC监听系统等。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国内制作的一些“发烧碟”,乍一听,似乎音效很突出,声场大、动态猛,但假如你开大音量,很快就会觉得不耐听了、吵耳了、声音有侵略性了,受不了了。这当然可以怪hi-fi系统不够高档,但实质上要怪的还有那种“突出音效”的录制哲学。而“达人”的录制哲学,是很接近西方传统主流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的,崇尚自然而透明的声音,不事夸张,所以这张“黄河”,在良好的系统上,你开大音量,也不会不耐听或吵耳。这是非常真实自然的声音——尽管小音量下可能会使某些发烧友觉得不过瘾。
“红灯记”的录制也很好地平衡了人声和钢琴。人声绝没有拉得过近、口型过大(这不是口水歌!),而是采用了类似于西方古典艺术歌曲的录法,人声保持了合适的空间感和距离,伴奏的钢琴清晰度和空间感也很好。后期也没有对人声做什么特别处理,出来的效果十分自然,而不象“蔡琴”那种东西,粗一听很抓耳,但有经验的人一听就知道全都是“激励”出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