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厂货时代结束了

标签:
线材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偶然翻到一个自己在2009年10月写的老帖子: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131118 心生一个感想——对于耳机俱乐部来说,曾经红火过一阵的“厂货”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了。
记得在那个年代,“厂货线”是很走红了一阵子的。身边很多发烧友都用厂货线。记得当时最热门的,是AQ
Colorado信号线,后来是Nordost音乐丝带的Heimdall、Frey、瓦哈拉等。然后是XLO电源线部队出动了,从老大LE、老二UE、到Signature“签名三”,都风光一时。这些东西,我也全部用过。
关于这些厂货,当时一个讨论焦点是:到底确实是真线,还是一部分为真,还是全假?有过这么几个说法:1)刚开始出现时是真的,但后来卖得多了,就开始逐渐掺假,直至全假。有“好事者”曾研究过不同批次和不同时期的厂线情况;2)线基是真的,是代工厂搞出来的,但插头是假冒的。
2)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包括我自己亲眼对比过行货带原包装的XLO签名三号信号线,和厂线。结果发觉线身本身看不出什么破绽,但两头的平衡端子,是有差异的。那么厂线“签名三”平衡线,至少的至少,我可以说XLR端子不是原厂的,可能是仿冒的。至于线身是否相同,还真不好说了。
其实归根结底,厂线在国内烧友玩线的“初级阶段”,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占据相当份额,是由于三点:
1)价格便宜。真的比行货线便宜太多了。举例来说XLO
LE电源线,行货2万元一根,厂线最早出现时是6千多(我自己和周围不少人都是这个价位入的),后来跌了,好像只要四千左右。和行货线相比,那价格真是太有吸引力了。
2)据说可靠的来源。当时这个说法就太多了。据说,很多发烧线是在南方线缆厂OEM的,所以有散线、插头甚至成品可以流出。这种神秘传说在中国总是有市场的,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知道中国人的管理水平——总是有漏洞可钻的。不仅是线材,包括耳机,苏州Shure工厂不是也流出过没有包装的Shure耳塞吗?东莞UE代工厂流出的UE耳塞也很出名。
3)有些“厂线”,声音也确实不错甚至很好,比如那批XLO电源线,毒了不少人。我自己、我周围的不少老烧,都是耳朵有判断力的,甚至耳朵很牛逼的,在当时,都被一些厂线吸引而购入了不少厂线。
就像国内组装进口汽车,走的都是“全部进口零件装配” - “零件逐渐国产化” -
“全部国产零件”的路线,我觉得,厂线的演变过程,很有可能也是一种类似的路线——从早期厂线可能确实是真线的线基,到逐渐“假冒成份”增多,直至最后变成全假。前面我已经说了,至少我可以确认的是厂线的插头、端子,不是真品。线基呢?也许早期的厂线确实有用真线线基的,但那些商家是不会放过任何“国产化”机会的,一旦可以国产化(用仿冒品替代),就一定会。所以一种线的“厂线”做滥之后,事实上已经不可能还有什么“真的厂线”了。
论坛上后来交易区有卖厂线时,卖家都要特意注明“早期厂线”,这就颇有意思,隐含的意味是,早期的厂线,可能就和真线的关系更大一些,真线成分更多一些。
耳机俱乐部论坛有那么一阵子讨论厂线XLO、克罗拉多、音乐丝带的人和内容也不少,甚至可以说,凡是说到这些线的,都默认是在谈厂线,而不是行货。大家都认为行货的价格太坑爹了嘛,有厂货的价格作为对照,没有人买行货的。但如今的耳机俱乐部,这种事情已经绝迹了,没有人再谈论那些厂货线,没有人拿着一根厂货线来上图、发听感。时移世易了。
这个变化,回头一看是很明显的。因此发个感想。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的发烧友,就是这么成长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