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湾谷津张先生一席谈

标签:
hi-fi谷津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老实说,对台湾的“谷津”产品,我最初的印象是——估计不少人也是这个反应——古怪。那个醒目的“红鼻子”,曾经雷过不少人、惊过不少人。有一阵子谷津的产品被人为炒作得很热,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不管对红鼻子的感觉如何,我实际听下来,觉得“谷津”制品的声音表现,在其价位,是有竞争力和卖点的,所以也开始销售谷津的一些产品,包括u1、u2、HA2等。我个人觉得特别有卖点的,是内置50瓦放大器的u1,以及解码和耳放部分都做得相当不错的HA2。在万元的价位,作为一台解码耳放,我认为HA2耳机输出部分的素质,相当好,是这个价位的进口解码耳放都不能比拟的。
去年4月份的上海音响展,我碰到了从台湾赶来观摩的谷津老板张先生。这是一位很客气、有礼貌、性格谦逊不张扬的中年人。可惜由于大家都很忙的缘故,未及深谈。
今年4月份的上海音响展刚结束。在这次展会上,终于有机会和张先生坐下来、一起喝大红袍、一起瞎聊hifi。
事实上我们没聊多少谷津的内容。当然,谷津的东西还是有聊的,比如那台设计已基本完成、还没正式上市的新耳放作品HA3。再比如,我这次看到了一台内置解码的放大器作品B90,也是我以前没见过的。出于好奇我要求在展会结束后留下来给我仔细听听。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说说对张先生的整体感觉吧——非常专业。不管是对hi-fi的了解,包括对音源、放大器、喇叭、耳机、线材的了解,还是对音乐的了解,都算得上非常专业。
我们聊天时不仅涉及了和谷津产品有关系的内容,也有完全没关系的hi-fi话题,但我发觉,张先生对喇叭、线材这些他根本不涉足的领域,依旧非常熟悉。比如偶然谈到了房间里的一对大喇叭所采用的铍高音,由此又聊到高音单元的参数问题、分裂系数问题、各种材质做振膜的优劣问题、相关的厂家和产品,张先生竟都如数家珍。须知谷津是不做喇叭的,没有一款喇叭制品,但作为一个“音响人”,张先生仍对喇叭的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
张先生谈到他确实有过一个做喇叭的想法——做有源喇叭。我们交流了对有源喇叭的看法。他认为有源喇叭只要能克服放大器的振动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声音方案,只是剥夺了一部分hi-fi玩家搭配放大器和喇叭的乐趣而已。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门类的产品多年来一直没有能真正走红——很多人都看到了它的合理性,但它就是不走红,只能局限在少数发烧友和一些录音师在用。
谷津的制品几乎都有耳机插口,他最早成名的作品,正是一款叫HA1的纯耳放。后来的u1、u2、HA2解码,乃至最新的HA3耳放,都是注重耳机输出的。这是因为张先生自己对耳机十分喜爱,也经常用耳机听音乐。他透露说,谷津的HA2解码耳放、HA3耳放,在设计测试时,所用到的耳机,是张先生自己平日常用的三副参考耳机——森海HD800、拜亚T1、歌德PS1000。
偶尔又谈到了线材的问题。我提了一个比较敏感而有争议的问题——usb线是否有可能影响声音。张先生说,usb线从实际经验来看,肯定是不同的。谷津的有些产品,在生产过程的最后,有一个“烧韧体”的步骤,把一些代码烧到解码器产品中。这个步骤是通过usb线来做的,但测试发觉,用不同的usb线,做这个步骤的时间是不同的,有长、有短。究其背后的原因,是不同usb线的“带宽”是有差异的。那么从理论上说,带宽更好的usb线,就会有更优良的传输性能和声音表现。
张先生还说,usb线和传统的hi-fi发烧线,在做法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传统hi-fi发烧线,经常采取不同的“编织法”,把多股导线通过特定的方式绞合、编织、穿插,来达到某些特定的声音效果。其实质是因为不同的编织方式会影响线材的容抗和感抗。但usb线是不能搞这种“编织工艺”的,它需要的只是数据在不受任何带宽限制、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传输。所以usb线从原理上讲虽然会影响声音,但没有必要、也没有原因搞得太贵。太贵的usb线就是不合理的。
谷津的一些作品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上图中这个四分体的后级放大器——首先它是Monoblock(单声道放大器),其次每个又有独立的电源,这样就搞成四件。
包括u1、B90,都是很有特色的作品,解码+放大结合在一起,本身这样的制品就不是很多,价格不贵、在万元以内的更是稀少。我以前介绍过的韩国Stello
AI500就是一件这样的制品,但价格要2万,英国Naim
Supernait更要三万多元,而u1(50瓦)的价格只是三千多元,B90(120瓦)的价格只是七千多元。
为了表明三千多元的u1已有不错的驱动力,张先生用它来推下图中那对大落地喇叭(u1放在音响架的最上层)。结果是——居然也可以听!当场演示给在场的客人听,大家都颇觉惊讶。前端是他带来的笔记本电脑+C11界面转为同轴(u1解码及放大)。
下面就要说到张先生的笔记本电脑。我看了里面的音乐,得出的个人结论是——这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爱乐者。其音乐修养和品味,是令我觉得佩服的。对我来说,一个音响设计师的音乐品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音响设计师的电脑音乐库,打开一看全部是口水歌、民乐,没有高品质的古典音乐、jazz,那我会对他“另眼相看”。当然,这种“个人看法”我承认有其偏见因素,但不管怎么说,this
is me。如果一位音响设计师根本不喜欢音乐,平时不听什么音乐,那更是离谱了,我马上对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say
Goodbye。
张先生自己最喜欢听的还是古典音乐。也正是出于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他甚至自己出钱请台湾的几位古典演奏高手录制了一张室内乐唱片。这张唱片的演奏和录制都很棒,在我看来完全达到了商业出版的专业水平,我也建议张先生把它出版,使更多人能听到,但张先生很有风度地说“不出版”。后面有空我会给大家看这张CD,并抓一个音轨供欣赏。这里先放一放。
虽然和张先生喝茶聊天的时间不是太久,但就从这“一席谈”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一位非常professional的音响人。其职业精神和素养,全面而且令我佩服。
一位音响设计师,要做出好的制品,必须具有这样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包括深入的电子技术知识、丰富的实际设计制作经验(不是yy经验)、对音乐的热爱和熟悉。
在国内看,能满足这样条件的音响设计师,真的是太少了。
不过,在一个地方,我和张先生的习惯有些不同。张先生说他仍旧买CD,但买回家后,把碟片抓鬼倒入电脑,便完成了它的任务,然后被束之高阁了,欣赏音乐时,永远是用电脑播放音轨+解码器的方式。当然,这样做法的人很多,特别是在国外,很多乐迷都转为电脑+解码器,所以旧CD市场也是很热闹,很多CD碟被抛售出来,其中很多最终被碟贩子搞到中国来了——我开过一个玩笑说将来某天全世界的CD都跑到中国来了,然后被中国发烧友自己炒来炒去。
这篇“一席谈”大致写到这里,可以收尾了。还欠两个内容:1)谷津B90解码功放的实际听感;2)张先生录制的古典室内乐CD的部分分享。这个等我有空时来补充。下图即B90解码功放,带光纤和同轴数字输入、rca模拟输入,输出功率120瓦/声道,价格仅七千多元。
http://www.da-t.com/picture/home/big5/All/b-90bf.jpg
后记:文章最后一段里提到的两笔“欠债”,都已用文章还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