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乱弹:饮食和音响hifi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这个帖子可能只是我吃饭时某个瞬间想法引出的随想、乱弹而已,但希望含有那么一丝“真理火花”,或者能够引发一些讨论和思索。
事情是这样的。刚才在边听音乐、边吃饭,吃着吃着不知哪根筋搭牢了,某种大脑化学反应的结果,使我生出一个联想——吃饭,和hifi,这两件事情之间,貌似是有某种联系的呢。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smilies/default/smile.gif
什么联系呢?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共通点吗?我觉得是有的。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服务于人的感觉器官,只不过一个是味觉,一个是听觉。
饭菜饮料,都是给人吃喝的,不是给猪,也不是放在桌上给大家围观欣赏,而是给人吃下肚子去的。它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它们的唯一价值,就是满足人的胃口(生存和健康需要)和口味(美味享受)。
Hifi音响,是给人听的。不是给猪听,也不是放在柜子上展示给人看的,而是给人用来播放音乐用的。它们被设计、制造出来,唯一的意义、唯一的价值,就是满足某些体温高于正常的发烧人类的听音乐的需要。
既然两样东西都是服务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所以,我们有:
1)它的评判标准,是否人说了算?我觉得是的,只能如此。服务于人的感官的东西,质量如何,只能由人来评判。
所以,吃的东西,不是猪说了算,也不是营养师、科学家说了算,是具体吃的人说了算。他吃了觉得好吃、满足,就是好。如果吃的东西是某顶级营养师调配的,然后认定这个按科学比例配方的东西理论上一定好吃,但实际吃的人根本吃不下去,那就是没用嘛。
同样,hifi的评判标准,是否人说了算?我觉得,也是的。不是猪说了算,也不是某录音大师说了算。如果说某套系统是按某科学测试得到的顶级系统,理论上一定好声,但是实际听的那位仁兄,就是听不下去,那就是没用。
2)前不久不是有人在论坛上提出一个问题——hifi是否有标准?现在看来,hifi是一定没有标准。为什么?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甚至是很不同的,不可能地球上几十亿人都长得同样的耳朵,对一件器材、一套系统的声音,都一个看法。既然人和人的耳朵不同、对声音的审美标准不同,那服务于人耳的hifi,怎么可能有标准?
ok,没有标准。这是个坏消息吗?天会塌下来吗?好像有些人认为hi-fi、hi-end都是快完蛋的东西,因为连个标准都没有!
且慢。没有标准又怎么了?吃喝有标准吗?什么算好吃、什么算好喝,全球几十亿人,就一个口味了?吃喝没有标准,又妨碍到什么了?因为吃喝没有标准,所以吃喝就快完蛋了?如果吃喝没有标准而几十亿人就一直那么在没有标准的状态下吃喝得很欢,那hifi、hi-end没有标准,又有何关系呢?hi-fi和hi-end发展得好也罢坏也罢,和它有没有标准是没有关系的。
(补充一下,Hi-Fi确实有一些“技术标准”,比如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过音响器材的频宽、失真度、信噪比必须达到一定的数据标准,才能满足High Fidelity的要求,但并不是说满足这些基本技术要求的器材就声音都一样。完全不是这样。)
下面郑重引出“科学食谱”“科学饮食”的概念。虽然吃喝因为口味的关系没有一个标准,但是我们都知道,存在“科学饮食”这样一个概念。
相应地,我们有没有“科学发烧”呢?虽然人的听音审美差异很大,但我们都知道,存在“科学发烧”、存在“高保真”(客观意义上的)这样的概念。
“科学饮食”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不能乱吃!不能由着性子,什么好吃就吃什么,什么觉得不好吃就不吃。你觉得不好吃的东西,其实是很有营养、对你身体很好的!所以要根据科学配方的“营养食谱”来吃,这样对你的健康最好!
ok,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些科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营养均衡、不能挑食和偏食这些基本概念。但多少人是真正严格做到的呢?多少人,我们自己,或我们周围认识的人,有多少人,是严格按照那个科学食谱、营养均衡,来安排自己的每日三餐的?
我觉得,有一些“特殊人群”,会比常人更加讲究“科学饮食”。举例子来说,生病的人、术后恢复的人、孕妇、产妇、拼命想减肥的女士等,这些特殊人群,会更严格地按照营养师或医生的嘱咐,去尽量“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而不会仅根据口舌之欲随意乱吃。
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也就是此类特殊人群做的事情。而普通人,无病无灾、也没有生孩子或要减肥的普通人,很少是会在意“科学饮食”的。一般情况下还是爱吃啥吃啥,喜欢什么口味就找什么口味吃喝。吃喝除了维持生存的最低需求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心态健康、放松的状况下。它的美食享受功能是很强的,甚至是占主要成分的。
和“科学饮食”相应地,我们有没有听说过“科学发烧”这回事?有些人认为发烧要科学,音响器材的终极存在目标是尽量高保真地、无染色、无添加、无失真地去还原录音的信息。我觉得这个说法和观念,和“科学饮食”是很象的。
于是我们被有些人告知用监听器材听音乐是最科学的。或者用某一种声音的器材去听音乐,是最科学的。这个概念有点象“科学饮食”。
就象某些特殊人群比常人更需要“科学饮食”一样,我觉得也存在一些特殊人群,他们是比常人更需要“科学的音响器材”。比如搞录音的人、搞声学的人、搞音乐制作的人、搞hifi设计的人,他们也算是一种“特殊人群”,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在聆听音乐所使用的hifi器材上,有一些比较特定的要求,换言之,是不能由着性子乱听的。事实上很多录音室、专业人员,在业余时间,确实是用监听器材来听音的。当然,监听器材并不代表都出一种声音,这是另话。
当然啦,谁都会有乱听、乱吃的时候。生病的人、孕妇,偶尔也会违背医嘱去偷吃一些明明不该吃的东西,专业音频人士,我觉得也会有这种“偷听不该听的器材”的情况。不是有一个经典的传闻,说台湾一班录音师,都被歌德RS1耳机迷住,人手一只RS1耳机吗?那肯定是属于“偷听”性质了。RS1耳机肯定不应该是录音师多听的东西。
好了,“特殊人群”说完了,回到普通人群。普通人群,要吃点啥喝点啥、要听啥hifi器材,哪里来那么多“科学规定”?普通人士,我喜欢辣的吃辣,喜欢甜的吃甜,我爱啥啥,在多大程度必须听你“科学营养师”的教导?当然,有些基本的理念,有知识的普通人,都应该懂得和尊重,比如尽量饮食均衡、荤素搭配、不挑食偏食,如果血脂高就少吃甜食和肥肉,等等,这些基本道理是应该知道的,但至于每顿饭都按照“科学营养菜谱”去吃吗?
听hifi器材也一样。有必要去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怎么样算声音素质好的特征、什么样的声音算歪曲得厉害、什么样算细腻什么样算粗声、器材搭配有哪些基本原则,等等。但有没有必要去一味遵循某一些“科学理论”,而不管自己的听音口味?大家都听一样风格、一样音色的器材才算好?那全球几十亿人干嘛不都吃中国菜啊,中国餐馆开遍全球,多爽啊。
回到前面提过的那个“hifi发烧标准”的问题。我觉得,除了少数“特殊人群”之外,hifi发烧,这项业余爱好、业余享受,就是没有标准的。不可能有标准的。
说“hifi发烧没有标准”这句话时,完全不必躲闪或觉得脸红。Hifi发烧就是没有标准的,就好比吃喝也没有标准一样。确实有一些大家最好尊重的基本原理,但没有绝对的、死硬的、严格的标准。
hifi没有标准也不会导致什么悲惨下场。人类吃吃喝喝几千年了,一直没有标准,形成了那么多截然不同的菜系,各地吃的东西都不一样(您吃蝎子不?),但也嘛事没有,hifi没有标准又怎么了呢?只要听得开心、每天里能够把hifi欣赏音乐当作一种娱乐和放松的嗜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就很好。
具体到hifi的声音评价上,虽然我认为是存在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的,比如粗糙、散乱、声底不干净(脏)、蒙、平板、音色过暖和过冷的声音不管是什么流派的,都不是好声的特征,但是,因审美风格和口味而异的成分,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发烧友,如果能懂得欣赏各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美,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流派和风格,那也许能得到更多的享受乐趣。而即使是那些有自己坚定判断标准、容不下其他hifi风格的发烧友,也希望能尽量理解hifi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就像一个老外,也许很讨厌中国菜,但他必须懂得在中国有超过10亿人喜欢吃这个东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