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达的82年莫扎特录音
标签: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钢琴文化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搞了一套DG出版的Complete Gulda Mozart Tapes。这里的5CD记载了1982年戈尔达请一位录音师到家中,在私人环境下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16首、幻想曲1首。戈尔达是一位善于自我否定的钢琴家,录音后很快又对自己的演绎不满,把母带销毁,所幸录音师自己还备份了一套,在戈尔达逝世后,把备份的磁带拿了出来,征得戈尔达儿子的同意后,交给DG出版。这就是这套录音的来历。也就是说,它记录的是1982年戈尔达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理解和演绎。

戈尔达后来如何又对之前的莫扎特录音不满了呢?据他儿子的回忆,戈尔达在1990年代认为自己对莫扎特钢琴作品的理解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度,他是受了年轻一代人的舞曲的启发,从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里寻找到了新的“年轻自由感、性感、放松感”。听起来似乎有些古怪?但戈尔达确实就是这样一位颇有些反传统的音乐家。包括他对爵士乐的盛赞和热衷,在音乐圈里都是曾引起争议的。这是一位蛮“新潮”的钢琴家,因此在迪斯科舞厅的音乐里寻找到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启示,在他的身上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这其实并不一定代表他后来对莫扎特钢琴作品的理解就一定比之前更成熟、更深入,只是他个人的感觉而已。1982年的演绎记录还是很重要的,让我们比较完整地听到他在成熟时期对莫扎特17部钢琴独奏作品的理解和诠释。
因此这套唱片虽然曾被戈尔达本人否定和毁去,但意义是很大的。
老实说,这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还是属于很好的演绎,不过在我听来并非完全满意。主要的问题是在快乐章的演奏里,戈尔达有时会弹得用力过猛,特别是一些强音,弹得不够纯净,有些“吵”,不知是钢琴的问题、录音的问题,还是他触键的问题,或者几个因素都有。他处理慢乐章基本都很好,自然、优美、不做作,但快乐章的有些地方处理得偏猛了。
同样是强奏,可以弹得很纯净、可以弹得很美、甚至很强的地方可以触键仍跟天鹅绒一样,当然也可以给人“砸”的感觉、吵耳的感觉。全看钢琴家的触键和塑造音色的风格。不得不说戈尔达这里的不少地方,会给我“砸”的感觉,甚至吵的感觉。另外莫扎特的作品很多地方是传统上用断奏(staccato)来处理的,但戈尔达有些反传统,不太爱用断奏,正如册子里他儿子所写,戈尔达也许真的受现代音乐、包括年轻人舞曲的影响比较大,演奏强调了向前的推动力、活力,但有些缺少了传统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法的美感。
这套包子的CD6——Bonus CD——非常有意思,收入了5段之前从未公开发行过的莫扎特录音,其中4段是现场录音,2段来自1990年代,1段来自1956年戈尔达演奏生涯的早期,1段出自1978年。还有一段是1965年的录音室制作。有意思的是这里的莫扎特演奏倒更传统和纯净一些,音色控制良好,很少有1982年录音里较“猛”的地方,而且1990年代的两段现场录音弹得十分自由而即兴,充满着灵性的美感。
把戈尔达的这些演奏和我个人非常喜爱(可以说最喜爱)的德国钢琴家埃申巴赫七十年代在DG录制的经典版本加以对照,是很有意思的。埃申巴赫的处理可以说体现出了作品的“静”的一面,而戈尔达的处理则体现出了作品“动”的一面。同样一首奏鸣曲,将两位钢琴家的演绎先后对照播放,这种动与静、刚与柔的对比,颇为有趣。埃申巴赫的触键柔美、内敛、富有回味,戈尔达的触键结实、凝聚、富于张力,形成对照。
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这样的作品,是丰富的,不存在所谓“终极演绎”的,欣赏不同钢琴家对它不同的处理和演绎,品赏其中不同的美感,是音乐欣赏的一种乐趣。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