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架也是一件器材?三副音响架的对比

标签:
hi-fi音响架文化 |
分类: 放大器/音箱/线材的评论 |
今天受硬总之邀,去他的宽敞OFFICE对比试听三个音响专用脚架。如图。从左到右的三个脚架,分别为德国FE(下面用FE大钉)、日本TIGLON、英国Q牌。价格大致为2万、1万、5千,正好都大致是翻倍关系。
试听的系统是:Bladelius Embla播放器(基本版,价格约3万3)、美国Nelson Pass先生的私房A类放大器First
Watt J2(价格约2万多)、日本极品小喇叭HB1(价格约10万)。HB1小喇叭的脚架也是TIGLON的制品。
若不了解日本KISO HB1小喇叭的情况,可参看我的帖子: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163801
这是TIGLON金属脚架上的HB1喇叭。TIGLON金属脚架我是第一次见到,觉得做工不错,工整而扎实。
我到的时候,器材都摆在TIGLON的三层架子上。这个架子看上去蛮漂亮的,金属的柱子、复合材料的层板。整体重量并不大,可以比较轻松地把架子举起。
兜到背后一看,硬肿自FM鸡线信号线之后,居然又新搞到了FM喇叭鸡线!可谓FM线材爱好者了。FM厂家如果知道,一定感慨——不买我的器材,拼命买我的线材,真是买椟还珠啊。
此外,EMBLA到放大器的连接,也用了FM平衡线。电源线则都是荷兰卡玛的高级制品。
很多初烧或许是难以理解的——一副专用高档脚架,竟然可以卖到几千元、上万元、甚至2万元。FE的这个架子,加上地下的FE大钉,价格就是2万出头了。这到底是玄学、还是真实有用呢?
当然是真实有用。达到了一定档次之后的HI-FI器材,对避震措施是非常敏感的。音响放在普通木桌面上、地上、或者专用的架子上,效果是不同的。对于这套品质很高的系统来说,受避震措施影响是很显著的。这些,只要拥有一套好的器材、仔细玩过不同的放置方案,耳朵不是“木耳”,都是不难辨别的。
当然,本场脚架对比的焦点,在于这个2万元的FE高档架子,和售价1万多元的日本新锐TIGLON架子,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包括我自己也很有兴趣知道它们的差异、谁强谁弱。
话说对比架子,还是有些麻烦的,幸好今天用的系统非常简洁,就音源+后级功放,两样东西。如果再多,搬来搬去就非常麻烦了。
HB1小喇叭的揭示力和透明度是世界一流的,对前端的变化有着超级敏锐的反应,这也是今天能清晰地对比三个音响架子的基础。如果是一对惠威喇叭
...... 大家直接抓虾。
当然,HB1
只是一对小喇叭,低频段80赫兹以下,是它的短处。幸好它的中高频几乎是天下无敌的水平。而且就凭着它的中高频无敌揭示力,在场的几人都明确地听出了三个音响架子的不同水平和特征。
我们最为关注的,当然是两大“高架”之间的对比——德国FE签名架(下置大钉)、日本TIGLON架。现场试听的音乐包括了美国歌手Wynonna
Judd(两母女演唱组里的女儿)、邓丽君、1987年新年音乐会里的“春之声圆舞曲”(Battle独唱的那段)、Stan
Getz的萨克斯管独奏、马勒第2交响曲(EMI的Simon
Rattle版)等。有些是原版CD用EMBLA播放,有些则是EMBLA肚子里的音轨。
FE架子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出色的HI-FI素质。而且这种HI-FI素质并不是青筋暴露、杀气腾腾、肌肉鼓鼓的腔调,而是一种有修养的素质,声音并不前冲、前突、给人压迫感。声场的规模撑得非常宽大,特别是播放马勒第2交响曲的时候,整个声场的规模,明显地大出器材摆在TIGLON架子上时。
如果有人不相信音响架子会带来声音的变化,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可能就是马勒第2。把音量开大,让HB1小喇叭在那里混身颤抖、咆哮、长啸、嘶吼(不过依然没有什么失真)。FE器材架确实能营造出规模更大、声场更宽的效果。TIGLON音响架在这里制造出的声场没那么宽大。
不过,在播放人声时,在场的各位产生了一种共识——是器材摆在TIGLON架子上时,来得更为好听!这是颇有意思的。FE架子的“素质”确实一流,但音色略带一丝冷感,同时,FE虽然能展现出一流的细节量,但主观听感上丰富的细节彼此之间似乎有些不是太“和谐”,比如人声听上去就稍微有些乏味(程度很轻微)。TIGLON架子基本音色要更温暖和丰富一些,音色高度和谐,器材摆在它上面时,无论是“春之声圆舞区”里Kathleen
Battle的女高音演唱,还是Wynonna Judd的乡村风味歌曲,听感上都要来得更为和谐、引人一些。
我个人的感觉是,之所以TIGLON架子听人声更为好听,是因为它带来了一点点“肉感”和“浓郁”的味道在里面,而FE架子虽然HI-FI素质惊人,频宽、细节都是一流的,但是音色里就是缺了一点这种“肉感”和“浓郁”,而且细听的话,类似于以前我在评论FE中钉时所说过的,音色里含有一丝冷感。不多,就一两丝,但有时候,就是它弄出的事情。
确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特性。从HI-FI角度看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东西是彻底透明、中性、没有自己特色的。没有这样的东西。FE架子也好、TIGLON架子也好,他们本身都具有很高的避震素质,但同时它们自身因其材料和结构的不同,还是带有本身的谐振特性。他们给器材的声音带上的“特征”,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他们的谐振特性。即使他们的谐振特性很优良,但毕竟不可能是理想的。世界上没有理想状态的东西。
用TIGLON架子摆放器材欣赏音乐,听人声、Stan
Getz的萨克斯管,就是音色更为丰富、和谐、肉感、动听而自然一些。换到FE架子上,虽然细节一流、频宽一流,但就是声音有细微的“脱节”或者说“不那么和谐”的地方,听上去稍微有些乏味。这种区别真是不易描述的,但确实存在这样的差异。而且在坐的几人,对这种差异的主观感知都是基本一致的。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我在两个架子都空着的时候,用手拍它们各自的层板,觉得它们层板的谐振特性是颇为不同的。拍FE架子的层板,似乎拍一下之后的余震要长一些,而拍TIGLON层板时,拍一下之后的余震很短促。也就是说TIGLON架子的板材似乎更“死”一些,不易振动一些。FE架子很有意思,它的层板似乎并不是用很死的、不振的材料制作的。但实际把器材放上去,效果还是公认的一流。这里面的科学和道理,是颇费思索的。
我个人觉得,FE和TIGLON架子各自的设计要点是有差异的。FE架子的主要独特之处,在于它每层板和金属支架之间奇特而精密的连接方式。其层板可能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TIGLON架子则每层板和柱子的连接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但层板和圆形的支柱是它的技术秘诀所在,据介绍层板是复合材料的,而且里面有镁粉层——厂家认为金属镁具有最佳的吸收振动的能力,支柱的形状和材料也都是特别设计的。(日本TAOC喜欢用铸铁粉,而TIGLON则用镁粉,认为这个金属的吸振能力是最好的。)
下面我简单地把英国Q牌架子的结果也说一下吧。非常非常简单,就是,和FE、TIGLON架子相比,这个Q牌架子,基本就是完全无法比。最大的声音问题,是聚焦不好,声音结像散、平面化。原先很鲜明的、饱满的、有深度和实体感的结像,一下子泄了气,变得钝、平、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没有办法比。用过了FE、TIGLON那样的好架子后,Q牌架子成了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鸡肋。而且在场几位都觉得它不值那个价钱,还不如用声美丽、甚至用国产贵族架子+ABA板。
其实大家知道,结像聚焦不好、发散和发糊,是振动引起的,是避震不好带来的典型结果之一。可见Q牌架子的避震效果,是很一般的。当然必须指出一下,这个Q牌架子,并不是该品牌最高档的型号。或许,Q牌的顶级音响架,会有更理想的效果。
按照在场的赵版主的说法,Q牌架子,使得10万块的HB1小喇叭发出的声音,降低到了2万元的水平。
所以音响架和系统也是要讲档次合拍的。几千块的器材,我觉得放在Q牌架子上还是可以的(当然再加ABA板之类会更好),但几万元的器材,后端用HB1那种超级揭示力的喇叭,那么Q牌就完全不行了。反之,如果是很平价和一般的器材,也完全没必要花上万元去用TIGLON、FE的架子。那样也完全是浪费。
音响架子,和使用的器材,还是要基本档次协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