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器材的重播到底需要什么味道?
(2011-07-28 15:16:50)
标签:
hi-fi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最近几天论坛上出现了一些单纯讨论“Hi-Fi理念”的帖子。比如,Hi-Fi重播时应该有什么味道、是否应该一点味道也没有、或者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若有若无的一丝味道”等等。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讨论其实意义不大,讨论的切入角度也不准。按照这样的讨论角度,继续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和营养。什么是“一丝味道”呢?什么是“似有似无的味道”呢?都变成主观判断的问题。除了把人看得头晕外,也不会对实际听音产生什么指导意义。
什么是Hi-Fi重播时的“味道”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无须讨论的。Hi-Fi重播时当然最好是器材没有添加什么味道,去十分透明、中性、直接地表现音乐制品。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是一个理想中的Hi-Fi器材应有的素质。
不过我这里我想附加三个备注。
第一,绝对透明、中性、直接,象“不存在”一样的Hi-Fi器材,当然是没有的。就象有些人形容过的,理想中的放大器应该象一根“有增益的导线”,但实质上我们都知道不存在这样的放大器,所有的放大器在有增益的同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声音”,不可能象导线一样。事实上即使是导线,也会有自己的声音特色呢。
不过,尽量追求少的染色,希望Hi-Fi器材尽量地透明、尽量地中性、尽量地直接,这是完全应当的。
第二点,既然Hi-Fi器材做出来是给人听的,那么就必须考虑它所服务的目标对象的听音心理和对声音的审美喜好。必须看到的一点是,多数人喜欢略为温暖一些的声音,觉得这样的特点比较令人接受和愉悦。我之前在论坛上也做过一次投票,结果也证实了这点:多数人喜欢“略微偏暖”的声音。只有很少数的人选择了喜欢偏冷的声音。(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hks6.html)
所以,如果Hi-Fi设计师依据这点,把器材的声音设计得比中性略暖一些,是完全有理由的。
第三点:Hi-Fi器材设计出来,有时必须考虑和周边其他器材的搭配。这有点象公司里的Teamwork,任何人即使个人工作能力再强,也要考虑和同事的沟通、合作的问题,有时要采取一定的态度和策略,去取得良好的工作结果。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人是玩PC-Fi,而PC-Fi音源很容易、或者说容易典型地表现出偏冷、硬、干的声音特点。那么,声音非常中性、透明、直接的解码器和放大器搭配上去,就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最终结果。反而是声音故意设计得偏暖、偏厚、偏宽松一些的器材,搭配上去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听感。对设计师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这点我很早就说过,而且几年来一直是这么“宣扬”的——在PC-FI系统中,声底偏厚、暖、宽松一些的器材(包括线材),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听感。而过于中性、透明的器材和线材,就往往不易出好声。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如何使器材的声音既温暖宽松,但同时又是听感比较自然的。有些器材在设计时刻意地过分求厚、求暖,结果出来的声音修饰感强烈,不自然,也是不好的。设计师对“度”的掌握,对细节的调整能力,是很重要的。
有些发烧友可能对一个现象感到迷惑——为什么会有Cardas、Audio
Note、AS、PAD那样声音明显地偏厚、偏暖、个性特点明显的线材牌子存在?线材的使命难道不是忠实透明地传输信号吗?其实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有些系统里就需要这样的线材!
我前面已经说了,Hi-Fi器材的声音,除了某些满足人的心理声学的审美需要、以及考虑周边搭配器材的因素外,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尽量中性、透明、直接的。应该尽量去追求“器材本身无特点、最大化地表现录音制品的特点”这样一个目标。然而,在做这样的讨论时,我觉得发烧友谈论的角度往往错了。往往是去讨论“味道”的问题,结果把声音的讨论变成吃菜喝水的讨论。
器材的声音彻底“无味道”就是好吗?这么说是很难服人的。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很动人的,很美的,我们买回器材是为了欣赏音乐。这时候来一个“追求无味的重播”,这种说法,岂不听上去就惹人反感?如果某器材重播出来的音乐是“无味”的,或者象有些人形容的那样,味道象蒸馏水一样,谁要?首先我就不要。大家可以去问问爱乐者,谁喜欢象蒸馏水一样的音乐?谁喜欢彻底“无味”的音乐?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什么“味道”,而在于Hi-Fi器材能多好地表现出“音乐演奏的热力”。这才是关键。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经常听现场音乐的人,应该都能明白我的意思。音乐,特别是表演得很好的音乐,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感染力的,它能向四周放射出一种“热力”。为避免误解请注意一点,这里的“热力”并不是说音乐一定是热情的。我说的“热力”概念上并不等于“热情”。就象一个活人站在那里,一定会有体温向四周散发,表明他是个活人,类似地,活生生的音乐,即使是冷静的音乐、冷色调的音乐,在演奏时也一定会有那种向四周散发出去的“演奏的热力辐射”。这是我指的意思。
我们在评价Hi-Fi重播系统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能多好地表现出这种“音乐演奏的热力”。让我们把不切题的“味道”放在一边,考虑“音乐演奏的热力”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更为切题、准确的一个要点。
有经验的发烧友应该对这点有自己的体会。不同的器材,确实在表现“音乐演奏的热力”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有些器材让人听上去觉得冷冰冰的,或者表情很“漠然”,虽然唱片中的歌手在唱、乐手在演奏,但它表达出的音乐仿佛是标本,不动人,而有些器材则很善于表达出音乐的热力,歌手在唱,就唱得很热情动人,乐手在演奏,乐器的声音就活灵活现,抓住我们的耳朵和心灵。
这种差别,就是器材在音乐表现力上的差别。无关什么“味道”,而关乎器材的音乐表现力。在一次音乐演奏被录制下来的时候,原始演奏的“热力”通过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被记录下来,变为“罐头”。而我们在通过Hi-Fi系统听这录音时,原始演奏的热力和感染力能被多好地复制出来、表现出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些老烧把器材的这种能力形容为一个词——鲜活感。
很可惜的是,器材的音乐表现力,是一个我们能感知、特别是喜欢音乐的爱好者能感知,但却无法量化、也无法和具体的技术指标明确挂钩的东西。我们只能说,它和器材的一系列技术性能有关——频宽、音色的准确性、动态范围、微动态、细节还原度、信噪比等等,都有关系。有时候,一件器材的技术指标似乎都很高,但实际听音乐却觉得它难以打动人、难以表现出音乐中的热力,我个人觉得,这只能说明它一定是某方面存在问题。即使我们一时抓不准病根,也可以知道,一定是某处有病。
再说一次,不关乎味道,而关乎音乐演奏的放射性热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