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听器材的一个原则:应该尽量把它当成一个“黑盒子”

(2011-03-08 11:05:00)
标签:

hi-fi

it

分类: 发烧理念
这次音响展期间,很高兴地和几位厂家的设计师有了交流的机会。在一次和某设计师的交流过程中,提及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启发,在此提出这个话题。

其实这个话题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试听一件以前未接触过的新器材,应该尽量把它当成一个未知的“黑盒子”去听。
 
我很赞同这个“当黑盒子处理”的观点。当我们手头拿到一个新的HI-FI产品,它的外观设计、尺寸大小、采用的技术、用料等,都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和暗示。这是无法避免的,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说: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心理暗示!当然有些人更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有些人受影响的程度轻些,但无论如何这个世界没有机器人、没有圣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心理暗示的影响。

其实一些老烧事实上可能更会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因为老烧都会有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偏见”甚至“偏执”。比方有些人只信纯甲类声音好,有些人信机器重的好,轻的不好。有些人信电路简洁的好,而有些人信电路复杂的好,有些人对胆机有好感,有些人则对胆机有恶感,等等。

这样,在新接触一台机器时,对这台机器的各方面“细节”了解得越多,实质上会更多地使我们产生心理暗示!对它的各方面情况了解得越少,越是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黑盒子,那么我们受到的心理暗示就越少!

 

当然,现实地看,我们都不是瞎子,当一部新机器抵达,它的外形、设计、重量、尺寸大小,都是立刻可以知道的;说到这里容许我开个玩笑——其实盲人是可以最客观地评价器材的,因为他们可以彻底把器材当成黑盒子,因为他们对器材的任何情况都不掌握,不会产生任何偏见、自我暗示。

OK,我们不是盲人,所以这个情况不说。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了解一件新接触器材的外形、设计、重量、大小等,但我希望,我认为,我们对它的了解,最好就到此为止了。我们不要在听这件器材之前,再去了解关于它的任何情况,特别是技术细节。我们不要去了解!要先听,再去了解它的技术细节!
 
有些人的做法,是拿到一部新机器,先拆开看内部用料和工艺、再研究它用的是什么线路、什么解码芯片、什么运放、是什么牌子电容电阻、什么接线、什么端子,等等。然后再接上听声音。OK,我的观点很明确了——这是错误的做法,在听这部机器之前,已经做了足够多的事情来让自己对它产生偏见(可以是好的偏见、可以是不好的偏见),来让自己受这些偏见的心理暗示。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面对一个新的机器,一部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机器,除了不可避免地看到它的外形尺寸、摸到它的重量之外,在听之前,不去了解更多关于这部机器的任何更多情况。不开盖看内部、不看技术说明、不看厂家的宣传介绍。就只是听。只靠耳朵,不靠眼睛。

如果我们是认真地想评价一部机器的声音表现——在此撇开设计美学因素——那么就最好是按我所说的“黑盒子”原则去操作,以最大程度地摒除心理暗示的影响和干扰。
 
事实上我以前试听新器材,基本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虽然没有在头脑里完整地形成这个书面原则,但确实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按照这个原则做的。比如在试听之前,我不会拆盖,也不多研究厂家提供的技术细节。一般情况就是,机器到手先听,仔细听过之后,再研究它的各方面细节。

这次和王工的交流中,提到这个问题,我在此比较正式地把这个原则写下来。以后我试听器材时会更着意地尽量按照这个原则去做。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