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HI-FI听音评价

(2011-06-26 21:36:27)
标签:

hi-fi

音响发烧

文化

分类: 发烧理念
HI-FI器材的声音评价,历来有主观派、客观派(数据派)、主客观结合派等不同看法。主客观结合派里,又分倾向主观的,和倾向客观的。这有点象搞政治——左派、右派、中间派、左倾的中间派、右倾的中间派,当然还有极左极右,等等。我发觉只要是人在搞的事情,就往往搞出不同的派别,而且搞到高级阶段之后,往往搞得层次很丰富。

其实这个现象很清晰地说明了一个真理——人与人是不同的,而且可以很不同,而且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往往可以搞出丰富的层次。所以不要轻易地推己及人、轻易地判断与你不同的人!

具体到HI-FI器材的声音评价,我个人的看法是,极端的主观派(只相信主观聆听的价值)、极端的客观派(只相信数据),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在两个极端之间。当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经历、背景,形成略倾向主观的判断方式,或者略倾向客观的判断方式。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个。我想说的是,其实评价HI-FI器材的声音,特别是它的音乐表现力,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标准,写出来就四个字。

那就是——不忍关机
 
这个标准可能更适合于那些对音乐有敏锐感受力的人,或者说,音乐爱好者,或者说,是喜欢音乐的发烧友。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一个前提——当然,不承认这个前提也可以,但我和那种人就没法沟通下去了,因为基础点都不一致——HI-FI器材是重播音乐(music)用的,而不仅是重播声音(sound);HI-FI器材重播音乐时,声音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对音乐没有感受的人,对声音的品质没有感受的人,不懂得“声音审美”的人,那没有什么器材是“不忍关机”的,任何器材,随时都可以关掉!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我觉得,很简单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一个好的HI-FI器材,是能令人产生“不舍感”的,一旦在它进入状态,为你播放音乐之后,你就会被它的音质所吸引——注意不是被播放的音乐本身吸引,而是被播放器材的音质所吸引——不忍把它关掉,就希望它一直唱下去,不停地播放各类喜欢的音乐。能产生、引发出这样感觉的器材,就是一件好器材,而且不是一般性的好,而是非常的好。

这样的器材不是经常可以遇到的。我听过的器材不算少了,但能引发这样感觉的器材,确实很少。
 
如果觉得这样的标准太高,那么可以降低一下,我觉得降低后的标准,可以陈述为:能一直听下去。简单说就是:耐听。如果一套系统令你听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后开始头痛,觉得厌烦、无趣,难以听下去,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即使它宣传的技术再先进、标出的指标再惊人,也没用。
 
我这里不想提具体的器材,但我相信很多发烧友、乐迷,都有过这种类似的“不忍关机”的体验。一张好的唱片可以令人“不忍关机”,而一件好的器材,也会令人“不忍关机”。遇到这种器材时,我通常做的事情是,找出各种个人喜欢的音乐,用它来播放,然后,有时甚至可以废寝忘食,听个天昏地暗!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参数、技术、元件、尺寸,统统可以抛开。不管它用的是什么技术、什么元件、达到什么指标,都可以完全不顾。唯一重要的就是——它能令人不忍关机。能做到令人不忍关机的器材,超越了其他所有方面的评判标准;我个人认为,在所有可能用来评价一件HI-FI器材的各种标准之中,一旦出现了“不忍关机感”,它就是一个头等重要的定性标准。
 
事实上我认为“不忍关机”感的产生,是一种全面性的总结和概括,好比是一个囊括了各项失真度、频响、信噪比、动态范围等不同参数指标的“总指标”。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件器材在任何一个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就很难产生出“不忍关机”感。反过来说,一旦出现了不忍关机感,就证明这件器材没有什么致命漏洞,各方面都能过关,而且在表现音乐上有特别出色之处。

就象一位美女,如果能令人“越看越爱”而产生出不可遏止的迷恋感,那她是不会有重大缺陷的。会有相对的长短板,但不可能有明显的、足以致命的缺点。

当然,下面一句话也很重要——每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水平是有差异的。若有人对芙蓉、凤姐也“越看越爱”产生迷恋感,怎么办呢?我们是否要承认她们也是没有漏洞和缺陷的美女?若有人听一件几百块的入门器材也产生迷恋感,不舍得关机,怎么办?难道我们要承认这部几百块的器材也是极品?所以对于我的“不忍关机”学说,有一个重要的补充是 ......

我必须承认和指出,这是一个主观的评判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一件器材能令我不忍关机,不等于它能令小张不忍关机,说不定小张听了10秒种就把它切掉了!那么,在这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之中,能否找到一些客观的东西呢?我觉得还是能的。

是什么呢?也是四个字——曾经沧海。
 
“曾经沧海”我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其实和他的阅历、经历,是很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审美阅历、经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决定了他的审美水平。如果一个没听过多少器材的人跑来跟我说,他发现了一个声音超好、水平超高的器材,他听得天昏地暗不舍得关机,我是不怎么会当回事的。但如果是一个我知道阅历很丰富、听过很多名机的老烧跑来跟我说这句话,我就会非常好奇和关注这部机器。

老祖宗的话简朴而包含了至理——曾经沧海难为水。确实如此。

 

其实这个道理也能很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件器材,不同人会有很不同的评价。当然这里有很多因素,包括每个人的耳朵不同、声音偏好不同等,但“曾经沧海”也是一个因素。一个从没见过世面的乐迷或许听到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会惊为天上之声,顶礼膜拜,而一个经常有机会听世界顶级乐团演奏的乐迷,则会无动于衷甚至提出一堆批评——每个人的眼界和审美标准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重要根源,就是“曾经沧海”。
 
所以作为一个发烧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使自己曾经沧海!发烧最重要的是体验、是经历、是实践、是多听。发烧的最大敌人——我以前专门发贴说过——是不去体验、不去实践、不去经历、不去多听,而坐在家里单靠脑力进行YY活动。

人的“听觉”以及“耳-脑”这一感觉模式的结果,是没有任何YY活动可以替代的。YY一辈子也只能成为YY狂,而不会YY出一个资深烧友。YY是一种脑力活动,而非感官体验。这一个道理,我想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而当我们面对一件器材,需要判断时,我觉得可以牢记一点——别管厂家宣称用了什么技术、什么补品元件、达到了什么技术指标,这些都可以先不管,先靠耳朵听,靠心去感受和体验,如果这件器材播放各类音乐时,都能做到让你不忍关机,一直想听下去,那它就是高水平的。即使没有那么高水平,至少,如果它使你“能一直听下去”,听个比较长的时间而不产生排斥感,那么也算是OK的。

厂家所宣称的XX技术可以欺骗你、技术指标和参数可以被夸大、被用来忽悠你,但只有“不忍关机”四个字是不会骗人的。只要一件器材让你不忍关机,想一直听下去、一直享受地听下去,它就一定是好东西。
 
人的审美过程,不管是眼-脑、耳-脑,比如看到一个女人,大脑立即反映出——“是位大美女”!或者听到一套器材,大脑立即反映出——“这个音质好”!都是一种飞速的、直接的、速度远比理智分析更快的反应。

有没有谁看到一个女人,要先用眼睛看完,然后开始思索,逐一去分析她的眼睛、鼻子、嘴巴、肤色、身材、身体重要部位,等等,分析完了之后,才能理智地得出一个结论——她是否美女?这样做的恐怕不是人吧?是人的话,眼睛和大脑其实是联动的,或者说你根本不可能去分辨其先后过程的。看的同时,大脑已产生了结论。她是否美女,根本无须什么思考或分析。

人听HI-FI器材的声音,岂非也是一样?!何需先用耳朵听完,然后开始思索,逐一地分析各个HI-FI要素,等分析完了之后才能理智地得出是否好声的结论?这样做的同样也不是人。是人的话,听的同时,大脑已做出即时的结论。

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字真言“不忍关机”背后的道理。当听的同时、大脑如果判断“这是好声!”,同样处于大脑控制之下的手,是不会去关机的。
 
当然,如果我们需要写一个HI-FI器材的评测或听感,必须具体地描述出一件器材的声音,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那时我们才需要动用大脑进行理智的、逐项的分析——频响特征如何、音色特点如何、动态如何、声场如何,等等。这是只有在我们必须向别人描述一件器材的声音时,才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HI-FI的声音好坏判断、欣赏,是根本无须做这种分析的。就象我们对所有事物的审美一样,是一种不假思索、无须分析,直接靠感官(眼、耳、触觉、味觉、嗅觉等)-大脑的近乎本能的一种生物反应。在这种生物反应之下,只要大脑的直接反映是“这是好声”,你的手就会不舍得去关机。就好比只要大脑的直接反映是“大美女!”,你的眼睛就会不受控制地盯住她,你的脚就会不舍得挪开,一样的道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人对事物的审美是感官直接作用于大脑的,是个直觉式的、本能式的判断,所以形成“美感”最重要的一定是整体。一定是整体美,才美,我们对一件事物是否美的判断,一定是基于整体,而不是零碎的割裂;一个美女让我们觉得美,不是因为她的眼睛特别美、鼻子特别美、嘴巴特别美、任何一个部分独立的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给予我们美感的,是整体。是她五官的整体搭配能做到just right,才使我们产生美感。当然,一个美女或许有着特别迷人的眼睛,但如果我们觉得她美,那么这个特别迷人的眼睛,和其他器官,一定能构成完好的平衡。如果失衡,就不会觉得美。

对音质的体验和品赏也是如此——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觉得这是好声时,不是因为它分析力最强、动态最大、高频特别优秀、或任何一个频段特别出色,而是它的“整体”才使我们觉得好声!所以好声的关键在于整体。整体的平衡、均衡、整体是否just right,是最重要的。单独一个方面再出色拔尖,而未与其他方面构成完好的平衡,是不会给我们好声之感的。我们把世界上单独最美的眼睛、最美的鼻子、最美的嘴巴凑在一起,未必是个超级美女,而且只要构成比例差一点点,就会出现一张可笑的脸蛋。声音也是如此!这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
 
经常有些初烧友,执著于某些单方面的HI-FI因素,比如追求极致化的“解析”,追求最棒的低频、最好的高频延伸,等等,而对这些单项素质的追求狂热到不顾其他。这都是不成熟的体现,也是没有足够“曾经沧海”的体现。当他的听音余阅历丰富到一定程度,就会明白,真正好的系统、真正好的器材,声音虽各有特色,但绝大多数(我不能说没有例外)在一点上是共通的——都具有成熟而完善的平衡感,不会“越矩”,不会让某些单项过分地跳出来,导致整体失衡。我说“我不能说没有例外”,是因为确实有些例外情况,比如有些设计师的口味有些独特,有些产品的设计本身不太成功,再比如有些产品的设计,就是为了迎合那些喜欢追求某些方面极致的顾客的口味的,等等。但只要接触中高档HI-FI足够多,“曾经沧海”了,必然会知道,绝大多数的优质HI-FI、经典制品,都是声音平衡整体把握很好的、不逾矩的。

最后,我还是想重复一下,发烧的最大敌人是YY,发烧是一项重在实践的活动和爱好,希望烧友们尽量少YY,多实际地听,多听好的器材、多对比器材、多听现场的音乐演奏。另外,这也是不被忽悠的最大关键。参数指标可以忽悠你,现在很多厂家擅长这个,广告宣传的内容可以忽悠你——普通技术可能披上“先进技术”的外衣、不影响大局的几个补品元件的作用可能被无限夸大,但只有“不忍关机”是不会忽悠你的。实际地听、实际地体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听音经验、提高对声音品质的判断力,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唯一能保障你不被忽悠的办法。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