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还是美的判断问题

(2010-11-26 20:58:03)
标签:

it

分类: 发烧理念
周日,全家去上海最北面的滨江森林公园游玩,在海边拍了一张远处的油轮照,是透过海上的云雾,用长焦拍的(4/3格式的80毫米,相当于全幅的160毫米)。原始图如下:
 
真还是美的判断问题

是否觉得很雾气呢?确实是的。
 
回家看着这图觉得不行,于是打开PHOTOSHOP看了一下,这张照主要的问题是“动态范围狭窄”(借用HI-FI概念),没有黑,也没有白,影像都集中在中间调,所以画面严重发灰,没有层次。于是重新定义了一下黑场、白场,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PS真是V5!
 
真还是美的判断问题

问题是,海上是有云雾的啊,我在海边看到的真实的远处油轮,也许更接近原图,而不是PS后的样子。天也绝没有那么蓝啊。大家来说说,这是否叫美化过度?大家是要原图的真实的难看,还是PS后的虚假的漂亮呢?
 
其实这个“真还是美”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以HI-FI音响发烧为例,到底是求真,还是求美,是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差不多要成为哲学命题了。当然我无意去给这个问题求一个“终极答案”,因为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终极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且事实上一个人在发烧的不同阶段和时期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这种事情是根本不必强求一致的。如果是问我的话,我追求的是建筑在真实基础上的美——以真实为基础的适度美化。
 
不过象我上面PS照片的例子,确实是比较极端的了。在这个场合里,所谓“真实”是一个难看的东西,把它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我不觉得满意、不觉得享受,而是觉得它需要一定的美化和修饰。但修饰成PS后的效果,是否满意呢?它固然看起来更好看,但我心里清楚,它并不真实。这次PS或许是过头了。
 
其实当我们发烧友在评价一个录音、评价器材重放录音的时候,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是并无资格去100%下判断的,因为录音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场!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录音的原始演奏效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事实是,我们并不知道。假如这个录音被A器材播放得厚一些、被B器材播放得薄一些,或者A器材播得暖一些,B器材播得冷一些,我们如何去判断A和B到底哪个更接近真实呢?我们并不能知道!
 
我之所以知道油轮的照片被PS得有些过头了,是因为这照片是我拍的,我当时在场,我知道当时的天没那么蓝,空气中有雾气,看上去远处的油轮其实就是雾蒙蒙的。但如果不是我,不是当时在场的人,这个情况他们就不会知道,他们或许就会觉得PS后的油轮照片更好看,更美。
 
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即使你录音的时候人在现场,也未必有资格100%准确地去判断这个录音的重放,因为录音师可能在后期处理的时候加入了一些效果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完成的唱片也可以说是录音师的一个作品,里面含有他加工的成分,含有录音师对声音的理念,并不是100%忠于原始录音室演奏效果的一个东西。除了“录音师”这个人的因素外,录音的器材也不可能是100%忠实、毫无自己特性的,也会在录制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加入器材本身的特色,造成录音制品并不完全忠实于现场演奏的效果。
 
由于这些原因,即使是一个录音时在现场的人,也不能说就有资格100%有把握地去判断这个录音在器材中播放的效果是否足够真实。当然他会比没有在录音现场的人多一些发言权。假如一套器材把这个录音播得很不象,那么这个在录音棚的人会比较有把握地指出,当时演奏不是这个效果的,这个重播有问题。但如果是一些微妙的差异,比如两套器材,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那么哪套算重播得更好、更真实?就连录音时在场的人,也是没有把握下结论的。
 
看到这里,我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吗?我是在说,因为我们这些发烧友,都不在“录音现场”,一张唱片录制的时候,我们都不在现场,就象各位读者,没有跟我在一起,周日中午出现在滨江森林公园的海边,所以那艘油轮的照片,我PS得是否真实,我知道,但诸位是并无法知道的。我们这些发烧友,也无法去知道一张唱片、一个录音制品,它原始的演奏效果,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么这张唱片在不同的HI-FI系统里播出来的不同效果,到底哪个最真实,我们有资格判断吗?没有资格。
 
我话已经说到那样的程度——即使有一个人跳出来说,这张唱片录制的时候,我就在现场!那确实可以增加一些你的话语权,但也不能给你绝对的话语权。如果是不同器材播放这个录音时呈现出的微妙差异,哪个更真实?还是无法下准确判断的,因为这个录音并不是原始演奏效果的100%的忠实记录,而是录音师的一次创作,也带有录音器材的某些特征。
 
所以话说到最后,让我们暂且放开“绝对准确”这个并不切实际的追求,而去追求从音响美学的角度评价一个录音、评价一个系统的重放。当然,这里的评价标准,肯定应该是建筑在真实基础上的。举例来说,熟悉真实小提琴音色、小提琴在音乐厅中演奏效果的人,会很有资格去评价一个系统重播一张小提琴唱片的效果是否比较真实、是否比较满意、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是在一个已知很中性和准确的系统中重播,那么也可以去判断一张小提琴唱片的录制水准如何,录制得是否合适(比如和乐队的音量是否平衡、距离是否合适、混响是否适当等)。在做这个评价的时候,我们不必去管“原始录音时到底是个什么效果”,因为我们原始录音时都不在场!
 
所以归根到底,我们评价录音质量、评价器材的重放,所依据的还是对真实乐器、对真实音乐声的熟悉程度,以及每个人各自的音响审美观(即怎么样的声音是美的)。注意凡是说到“美”的地方,我都想强调一次,必须是建筑在真实基础上的美。在HI-FI世界里,脱离真实的美,是偏差的。毕竟我们是在说HI-FI,是high fidelity。不是在说绘画艺术、摄影作品。绘画可以高度写意,摄影作品可以完全脱离真实,追求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但HI-FI不能这么搞。
 
所以根本的根本,一切的最终依据,是必须熟悉真实的乐器声音,熟悉音乐厅的实际演奏效果。没有这种熟悉,就谈不上有正确的音响审美观,进而也谈不上能准确地判断录音、判断HI-FI重放。当然不同的演奏场所会有自己的音响特性,但听多了之后,人的意识里会形成一种真实音乐厅效果的共性概念。假如一个HI-FI重播出来的声音明显不符合这种概念,人马上会判断为“不自然”或“虚假”。事实上,从录音师、HI-FI器材设计师、到发烧友,都应该首先很熟悉真实的音乐演奏效果,心里有一个真实声音的牢固概念。如果没有这种概念,别的都是谈不上的。当然在此共性概念的基础上,各人会有自己的“审美观”,即认为怎么样的声音是美的——录音时把声音向哪个方向调整会更美,设计器材时把声音怎么调整会更美,这些是带有个人化色彩的音响审美观。但无论如何这种审美观应该是建筑在对真实声音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熟悉真实的音乐演奏效果外,最好能更进一步,熟悉音乐本身。举个例子,在国外,顶尖的录音师是有自己音乐专长领域的,甲专长录制古典交响,乙专长录爵士乐,丙专长录摇滚,等等,这是很正常的。不是说熟悉录音器材,技术上操作精通,就什么都能录的!完全不是这样。当然瞎录录都是可以的,但一流的录音师,都是有专业领域的。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录音师,是非常熟悉古典乐队、古典音乐的,录音时可以边读谱、边和指挥交流,并参与乐队人员的排列和组织。录下来的效果,录音师和指挥家要一起审听的。如果是一个不懂古典音乐的录音师,想仅仅凭着熟悉操作、熟悉器材,去录出一流的古典唱片,基本是做梦类型的。
 
为什么国内的录音师、音响设计师,水平和国外一流高手差距明显?一个很明显的差距恐怕是在于对音乐的热爱和熟悉程度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国外的一流录音师,都是熟悉甚至精通自己专长领域的音乐的,甚至不少唱片的录制是由音乐家、演奏家本人参与的,HI-FI设计师也是如此,从整体上说音响设计师都是很熟悉音乐、很熟悉音乐演奏效果的。国内的录音师和设计师呢?当然也有水平不错的,但整体水平的差距,就很大了。我记得做耳放的RudiStor要求他的人员每周去听音乐会,保持对真实声音的熟悉度。确实,如我前述,这是一切的基础!正确的音响审美观是建筑在熟悉真实音乐演奏效果的基础上的;而有了正确的音响审美观,才能去判断声音。不管是求真还是求美(建筑在真实基础上的美),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