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谈音响中“假洋鬼子”和品牌的传承问题

(2010-11-06 13:20:36)
标签:

it

分类: 发烧理念

这个话题其实蛮“伤人”的,但我觉得作为发烧友,在很多问题上,至少应该有知情权。所以我想就我所知,谈一些关于音响品牌和假洋鬼子商业模式的问题。

 

所谓“假洋鬼子”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不少国内人士是按这一商业模式在运作的,有的也确实做得比较成功。它的本质是利用国人对国货缺乏信赖、对洋品牌比较信赖的心理,1)把品牌和公司注册在国外,然后对国人消费者以“洋品牌”的面目出现和宣传,借此招徕生意,或者,2)把一些原本的洋品牌收购进来(或购得使用权),然后向国人推销。

 

从法律上讲,如果一家公司注册在境外,品牌注册在境外,比方德国,那么它确实可以合法地以“德国品牌”的面目出现在国内市场上。这是没有错的。比方我经常提到的一个牌子,卖线材的雅宝(Yarbo),如果它确实是注册在德国的,那么就确实可以以德国品牌的身份出现。

 

那为什么我经常在论坛上告诉发烧友,雅宝是一个假洋鬼子品牌呢?关键在哪里呢?按我个人的标准看,假洋鬼子的衡量标准中,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它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的,它注册在境外,以国外品牌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产品卖给中国消费者。“雅宝”的网站上一直在宣称它是“德国著名品牌”(原话是:YARBO AUDIOPHILE  professional cable is a well-known product of Germany)。事实上它著名到何种程度呢?只是在中国著名而已。在德国,你随便去问发烧友,有没有谁是用Yarbo线材的,是否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德国著名线材品牌”,答案都会是否定的。那么等于是说,这个公司注册在德国,产品就是主要卖到中国的,它之所以采取了一些做法,能以德国品牌的面目出现,就是为了在中国市场上取得“德国品牌”的竞争优势,把产品卖给中国消费者。在我的标准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假洋鬼子的商业模式。当然,这只是商业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和产品品质是无关的。雅宝的线材完全可以是品质优良可靠的,只是它采取的商业模式、宣传方式有“洋鬼子”的嫌疑罢了。

 

如果大家在GOOGLE上搜索这个产品的信息,会发现得到的结果几乎全部是中文的,说明这个产品的介绍、销售,几乎就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我以前写过一个文章就是谈这个的,可以参看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8pqn.html 如果一个号称洋品牌的产品,在GOOGLE上搜索所得的结果基本全是中文的,那基本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假洋鬼子。它的目标市场就是中国,而披着一身洋牌子形象的原因,就是吸引中国的消费者购买。

 

“假洋鬼子”和“中国制造”的问题,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中国制造由于有着劳力成本低廉的优势,现在被越来越多的HI-FI厂家所采用。可以说不论品牌,低端产品现在几乎都是中国制造了,而且中国制造的HI-FI产品有向中高端蔓延的趋势,这也可以见证中国制造的品质是越来越好,在不断进步的。就耳机产品而言,不管是铁三角、森海塞尔、AKG、拜亚动力、GRADO、天龙、SONY,这些牌子都是纯正的洋品牌,但它们的低端产品,毫无例外都是中国制造的。坚持全线产品都在国外制造的,越来越少了。就耳机而言,恐怕只有德国的“德国大师”、日本的STAX是如此。美国歌德(GRADO)原本也都是在美国制造的,但后来出现了在中国制造的iGi耳塞和iGrado便携耳机。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在产品在哪里制造,而是,产品的设计是谁做的。就HI-FI产品而言,它的设计是最核心的。大家信赖的一些传统HI-FI品牌,大家之所以对它们的声音有信心,是因为它们多年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和传统的风格、值得大家信赖的声音水准,而能达到这一水准的关键原因,还是因为它们背后的设计者。一个产品被设计出来并定型后,具体在哪里实现商业化批量生产,虽然也是有关系的,但关系并不是那么大的,并不是“致命”的。而产品是谁设计出来的,这点却是“致命”的。

 

举例来说森海塞尔耳机可以是中国制造、爱尔兰制造的,但大家都放心它们是在德国森海塞尔的总部,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如果哪天大家知道某款森海塞尔的耳机型号其实是在深圳、由某一位或一班广东人设计出来的,德国总部其中根本没有参与过,那就彻底变质了。这才是“致命”的。

 

在业内,不少人已知道,以前的一些外国品牌,现在事实上已被香港、台湾或大陆的华人公司所收购,这样,连同它们背后的品牌,原本是外国品牌,有的甚至还很著名,但现在也已变成“华人品牌”。最典型的代表是原本英国的Rogers。Rogers这个英国牌子可是有历史、有年头、有经典产品的,我刚开始发烧时,就一度对它的5/9、LS8a等喇叭垂涎不已,但现在的Rogers,如果大家注意看,还在参加音响展,但它拿出来的产品,希奇古怪,有胆机、有貌似国产喇叭的音箱,甚至还有低音炮,和以前的那些Rogers经典产品,是毫无相似之处了。这些Rogers新产品,是谁设计的?是英国人吗?大家自己估吧。

 

事实上在商业行为中,品牌拥有者的变更是很常见的。一个原先创始于英国的HI-FI品牌,被华人公司收购,或被港台代理商收购,都是很正常的,这样的行为发生后,这个品牌是否还可对外宣称“英国品牌”“创始于XX年”?也许从法律角度说仍是可以的。但只要它的设计者变动了,设计队伍发生了变化,比如原先是英国工程师设计的,之后变成香港人设计,国内人士设计,那么,对发烧友来说,它的声音就可能不是延续的,就可以变成一个声音不一样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明察秋毫了。从法律角度你是抓不到人家把柄的。

 

“品牌”确实是一个有价值、可以明着买卖的东西,特别是一个品牌做出名后,形成了一定的美誉、培养了一批粉丝之后,它的无形价值就增长了,把它买下来,等于买到了一批固定的顾客。在HI-FI领域里,一个品牌在历史沿革中经过买卖、甚至几易其主,设计人员也因之变更,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名鼎鼎的Mark Levinson就有几个发展阶段,先后以放大器、音源而著称,背后的设计师是不同的,英国Tannoy喇叭,五六十年代的所谓老天朗,和今日的天朗喇叭,之间声音特征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根本原因也是设计人马根本不是一班。

 

一个HI-FI老厂一旦换老板、换设计师,声音往往就要经历一次变化,这样原来的粉丝是否还继续做粉丝?就很难说了。当然,即使是同一个老板、同一个设计者,其产品也会不断调整,声音的风格也会有所改变,背后的驱动力也许是设计者本人的审美观变了,也许是迎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所做的变化。比如著名的英国ProAc喇叭多年来一直是Stuart Tyler掌舵的,但现在的新ProAc和十多年前的老ProAc声音还是有变化的。然而这种情况下,发生变化虽然可能,但也不会是太过剧烈的变化。新ProAc和老ProAc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共同特点还是有脉络可循的。假如有一天ProAc变成类似JBL那种声音,那唯一的可能是Stuart Tyler把ProAc牌子卖给其他人了,或者他发神经了。

 

对很多有经验的、资深的发烧友来说,认牌子,还不如认准设计师,来得更加可靠。牌子背后可能存在不为外人所知的交易、买卖、设计师可能变更,但认准一个有名的设计师,是最可靠的。一个知名的设计师可能今天为这个牌子设计产品,明天为其他一个牌子打工,也可能某天自创品牌,但只要是出自他手的产品,一般都是这个带个人印记的声音,如果你喜欢,那基本是可以放心跟随的。这应该是最为可靠的记认方式。顺便说个新闻,美国著名的放大器设计师、原KRELL放大器的主要设计者Dan D'Agostino先生最近被KRELL公司踢出来了,他就单飞了,以自己的名字搞了一个新的公司,并推出了产品。那么原先KRELL产品的一些粉丝,肯定会有人跟随他,去买他新品牌的制品,而不是跟随KRELL。 

 

就耳机而言,森海塞尔以前搞出的极品耳机Orpheus,和当今的旗舰HD800,为什么同样是森海的旗舰产品,声音风格却很不一样?当然就是因为背后的设计团队根本不是一批人,也不是一代人。记得碰到过一只Baby Orpheus(小奥)的耳放需要修理,联系德国总部,德国人回复说已经没人能修它了,只保存有图纸而已。当年的那批设计人员,包括HD540、HD580的设计人员,都退休在家享福了,所以除了保留下图纸之外,和现在的森海,也已没有什么关联和传承了。

 

老实说市场上采用假洋鬼子做法的HI-FI产品,或者明明早已不是外国设计,但仍在宣称为外国品牌的,并非少见。发烧友还是要多开阔眼界,积累判断的经验。包括很多HI-FI产品,其外型和设计,是出自中国人之手还是国产设计师之手,在很多情况下、在有经验的眼光下,是看得出来的。具体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