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2010-09-20 16:24:00)
标签:

瓦格纳

指环

it

分类: 音乐及唱片

昨天晚上5点30一直到11点,泡在上海大剧院里观看德国科隆歌剧院上演的瓦格纳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座位在第一排的侧面,最近距离感受乐队和瓦格纳演唱家们的震撼,特此记录。

图为开场前在大剧院门口的大幅宣传海报。很多人在其前留影,包括大把老外。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开场前,场外有不少黄牛和乐迷的谈判场景。最后临开场时,原价800元的票价似乎黄牛300元就放手了。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瓦格纳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全剧4部,演出时间总共达16小时,分四晚演出。我观看的是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也是四联剧中最长的一部,表演时间算上两次幕间休息要五个多小时。

我的座位在第一排左侧,即最靠近舞台和乐池的一排。大家注意在瓦格纳歌剧的表演中,整支乐队是躲在舞台前下方的一个乐池里表演的,这样声音从下升上,而乐队演奏员们也和舞台分离,不干扰观众的视线和对剧情的欣赏。

下图在我的座位上拍摄,可以看到演奏员们正在就坐和热身。第一小提琴组的演奏员们差不多就在我的脚下,隔着一排护栏。透过护栏的缝隙,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位圆号手、黑管手在整个表演中的神色表情。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整部“指环”在上海大剧院的四晚表演时间。“众神的黄昏”由于时间最长,故最早开始,5点30分开始表演,否则就要到子夜结束了!实际的开始时间推后了一些。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歌剧表演中不宜拍照,我只偷拍了几张,大家随便看看算数。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带了相机而无法偷拍,结果很多人非常郁闷,在幕间休息时跑到乐池前乱拍留下来练习的德国演奏员。科隆歌剧院的德国演奏员们也确实非常敬业,在开场前就已有不少人在那里练习。注意了一下主要是管乐手,提琴家们都很放松,没有练习的。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唯一偷拍到的一张开始表演前指挥和乐队起立向观众致意的场景。本次表演的指挥是科隆歌剧院的音乐总监Markus Stenz。此人1965年出生,是伯恩斯坦和小泽征尔的学生,目前同时担任科隆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科隆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之前他是澳洲墨尔本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瓦格纳的歌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乐剧”,是戏剧、音乐、演唱的一体化融合,与意大利歌剧在音乐、演唱、乐队伴奏、戏剧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意大利歌剧更象是“主调音乐”,乐队是起“伴奏”作用的,剧情是简单而推进缓慢的,观众主要是欣赏歌手的美声演唱,歌手的地位、咏叹调的地位、旋律的地位,是第一重要的。有时听一部歌剧主要是听几首关键的咏叹调。

而瓦格纳的乐剧,更象是“复调音乐”,是戏剧、音乐、演唱几者的复调性交织。整部歌剧的音乐部分是一个绵延的整体,从头至尾音乐浑然一体,歌手的演唱浑然一体,所有这些都服务于乐剧这个整体,不存在歌手的“个体英雄表演”,也不存在几首旋律优美的咏叹调突兀于整体戏剧之上的效果。

瓦格纳“乐剧”最好就是看现场,而不是听唱片,甚至也不是看DVD。现场的布景、舞台气氛、乐队演奏、歌手演唱、戏剧化的情节安排,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的独特效果,令人边看,边不禁欣赏瓦格纳的天才!这是一位完全可以和莫扎特、贝多芬、马勒平起平坐的音乐巨人。他单枪匹马仅靠一人之力便创造并实践了“乐剧”这一形式,对歌剧艺术是一种革命性的贡献。在音乐史上,这样革命性的开创型人物实质上是屈指可数的。

 

坐在第一排聆听“众神的黄昏”的乐队,是蛮震撼的一次体验。瓦格纳乐剧的乐队音乐,是厚重、激情、多彩的,铜管、木管声部的色彩尤其吸引人。为了制造出某些独特的效果,在剧中特别安排了坐在舞台后台小隔间里演奏的圆号,听起来象是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甚至有一支圆号是从观众席的后方传来的,引得观众都回头张望。第三幕齐格弗里德死后的葬礼音乐,是效果最为震撼的一段。乐队的全奏、钹的尽力一击,都有着振聋发聩般的效果,这样强烈的音响,是HI-FI系统根本不可能表现出来的,超过了人类电声系统能包容的动态范围。听到高潮之处,令人有“怒发冲冠”之感!

 

科隆歌剧院乐队的演奏,应该说是一流的,各个声部都没有破绽,当晚的发挥水准也是良好的,几段重要的音乐演奏得十分精彩。从我坐的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把显眼的低音大号以及大部分的圆号演奏员们,以及部分木管演奏员。整个表演过程中这些德国演奏家的态度是非常认真、敬业的,吹奏技巧也无懈可击。

几位歌手的表演更是令人激赏。特别精彩的是女主角布伦希尔德的表演者Catherine Foster,以及反派角色哈根的表演者Kurt Rydl,自始至终音量宏大、发音吐字清晰,保持了很高的演唱水准和妥帖的风格感。男主角齐格弗里德的演唱者Lance Ryan是一位活泼、随意、有些轻快的表演者,并未突出这个角色的英雄风范,倒是很象“邻家男孩”,音色飘逸圆润,第三幕开始一段比较独特地以在观众席中出现而亮相,在观众席中演唱,最后从我身边绕过登上舞台,我可以感觉到他明亮的音量明显具有一种压迫感,假如是近距离面对我演唱,是会震得我头皮发麻的。更不用说扮演哈根的那位男低音演唱家了,他不管站在舞台上的哪个角落演唱,都能听到他响亮而饱满的音色,假若是近距离聆听,他的“BASS”估计会令我耳朵吃不消!

 

更为难得的是扮演大反派哈根的Kurt Rydl不仅唱工好,而且扮相也十分邪恶,非常生动地刻画出这位阴暗人物的外在和内心。我觉得这是一位难得优秀的哈根(见图)。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扮演他兄弟贡特尔的Samuel Youn貌似东方人,查了一下是位韩国裔的歌唱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只是他东方人的面貌在剧中似乎不那么协调。说他和哈根看上去是亲兄弟,恐怕很难令人相信啊。
 
由于我实际聆听时离开舞台是最近的,当演员在舞台前端演唱时,和我的距离大概只有10米,在舞台中部演唱时,距离也不超过20米,我尝试听的时候闭上双眼,去感受歌唱家的“定位”“结像”,觉得是非常凝聚、稳定、饱满结实的。如果是离开舞台较远,我估计就未必能有如此清晰而凝聚的结像了。如果录成唱片,要保持宽大的声场,那么重播时一般人声的结像就绝做不到如此结实了,一般要虚一些(尽管还是有定位和结像感的)。

当然,这些歌唱家的实力是最关键的。瓦格纳歌剧需要大嗓门的、激情的歌唱家,有时人声和乐队必须“竞奏”,要做到人声不被乐队淹没,对歌唱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演员的演唱经常是类似“喊叫”的(当然是美声的唱法),充满激情,不象意大利歌剧那么讲究“圆润”“优美”,要在高音区徘徊、流连,唱出连绵的乐句,表达出角色的各种情绪,难度非常高。

坐在第一排,就是好,呵呵。
 
由于瓦格纳歌剧中的乐队是躲在舞台下方的乐池里演奏的,声音不是直接抵达观众耳朵的,而是从乐池往上传,经过反射才到观众的耳朵,所以听起来的效果和乐队在舞台上演奏,是有差异的,举例来说乐器的音色会暗一些,乐器的高音区泛音会在反射中失去一些光泽。当然我是坐在第一排,象黑管、双簧管、铜管乐器的声音,可以有部分直接传到耳朵。听到的声音一方面更响亮,一方面光泽感也还不错,象小提琴在高音区齐奏的泛音,还是欣赏得十分真切的。

当然感受最深的是金鼓齐鸣的高潮时分,管弦乐团的TUTTI的动态威力,实在是很“高潮”的,是电声重播无论如何不可能接近的,更不要说达到了。当然这样的高潮不能多,多了耳朵就坏掉了。
 
精彩万分的表演结束后,演员们迎来了近乎疯狂的喝彩。这是主要演员们在谢幕。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近距离听“指环”的震撼

最后一张是乐队全体演奏员谢幕。感谢他们今晚的认真演奏。感谢瓦格纳!最终的最终,荣誉归于瓦格纳!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