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Esoteric顶级CD/SACD机X01 D2简介

标签:
esotericcd机it |
分类: 音源评论(CD/解码/播放器) |
日本Esoteric X01
D2是当今顶级的一体式CD机之一,新机售价高达人民币10万多。我没有合格的周边器材去充分发挥它的能力,只能说初步地领略一下这台顶级CD机,介绍一下它的大致情况。
感谢enlighten版主大方地借出这台机器,放在我这里把玩。
感谢enlighten版主大方地借出这台机器,放在我这里把玩。
先看全景图。非常扎实、沉重、精致的机器,重达25公斤的身胚。面板按钮非常简洁,功能并不复杂。机器底部照例是三只精工制造的金属避震脚。Esoteric的机器基本都是三脚猫,这点是比较有趣的。

此机是日本本土机,100V的工作电压,故以丽特P100再生电源调整为100V给它供电。X01 D2的耗电是39W,差不多P100的功率勉强够用。
用P100的好处是可以精确地调整到100V,而如果用变压器的话多数是只能从220V变为110V,严格说对日本本土机是不够精确的。

注意一下机器的显示,左上方有三个模式:多比特、1比特、DSD。这是该CD机在播放上主要的模式选择,也是颇有意思的一点。也就是说它的解码线路可以以三种模式来工作。如图中的状态是在多比特(MULTI-BIT),那此时解码电路就是以多比特方式解码。
注意画面左下角的那个MODE按键,就是靠它来做菜单设置的,包括读SACD的CD层还是SACD层,以及是否用外部时钟,也是靠这个键完成选择。
三种解码模式出来的声音是存在明确不同的,后面我会说到差异。
多比特工作模式下的X01
D2,用料是十分惊人的,据厂方的介绍,每声道用了4片BB公司的PCM1704,也就是说一共是8片PCM1704,且左右声道是完全独立工作的。DSD解码方式和1比特的PCM解码则采用了AD公司的AD1955芯片。
X01 D2的转盘机构是著名的VRDS-NEO,这个无需介绍了,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级、造价也最贵的转盘机构。
X01 D2的转盘机构是著名的VRDS-NEO,这个无需介绍了,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级、造价也最贵的转盘机构。
这是机器的背部。可以看到插口非常齐全,而且都是高级制品。其中RCA输出端子和同轴输出端子都是德国WBT的NextGen制品。镀金的BNC时钟接口也非常地漂亮!
有心人会注意到除了RCA、XLR模拟输出外,竟然还有超低音、中置、环绕的模拟输出?这是干啥的呢?惭愧,我无法试用这些输出,因为这是多声道环绕声SACD碟用的。这样的碟我根本没有,也没有环绕声家庭影院。
也可注意一下它的XLR输出采用的是2热3冷的通用标准,而不是2冷3热的老日本规格。
有心人会注意到除了RCA、XLR模拟输出外,竟然还有超低音、中置、环绕的模拟输出?这是干啥的呢?惭愧,我无法试用这些输出,因为这是多声道环绕声SACD碟用的。这样的碟我根本没有,也没有环绕声家庭影院。
也可注意一下它的XLR输出采用的是2热3冷的通用标准,而不是2冷3热的老日本规格。

首先我想明确一点:音源用到这个级别,搭耳机系统的话,耳机一定要在HD800、T1、PS1000、GS1000、D7000这个级别里选择了(当然还有R10那种老家伙),要么就是007静电。HD600、HD650、K701那种2K多级别的耳机,上去都港掉了,变成瓶颈,音源提供出的信息量和层次感到了耳机这个环节,被这些2K多价位的耳机“贪污”掉了。这是我一个很明确的感受。我曾试验过把SOLO+HD650接进去听,结果很快就觉得很港,不是说声音港,而是这个做法港,因为出来的效果不是说不好,但完全感觉不出这是一台顶级的CD机。把耳机换成T1,立刻就觉得不港了,因为音源提供的透明度、细节、层次,全部显露出来了。再回到HD650或者K701,则再次发现音源提供的东西都被耳机乌掉了。
所以用这个级别音源的,耳机的选择其实扳手指都数得过来了。就那么几个顶级动圈和顶级静电。差一些的耳机上去,全部变成贪污犯。
所以用这个级别音源的,耳机的选择其实扳手指都数得过来了。就那么几个顶级动圈和顶级静电。差一些的耳机上去,全部变成贪污犯。
X01
D2作为音源的声音,我倒不想废笔墨乱写了。我没有水平去挑剔它的声音素质。当然我们可以说,啊,ESOTERIC嘛,声音缺点韵味,不够好听,没有贵气,云云,这么说也不能算错,因为X01
D2的声音依然是典型的ESOTERIC,非常纯净而清淡,你说它没有韵味总是正确的,但从声音的素质角度说,我也实在是没法去挑剔它,只能说作为一台音源,X01
D2是高度尽责的了,任何一个HI-FI要素,你都挑不出它的毛病,最后一定要挑毛病的话就只能说它没有韵味了。
三种解码模式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反复切换对比了多比特解码、1比特解码、DSD解码三种方式(CD碟),结果个人比较青睐多比特解码方式出来的声音。
三种解码模式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反复切换对比了多比特解码、1比特解码、DSD解码三种方式(CD碟),结果个人比较青睐多比特解码方式出来的声音。
DSD解码方式应该是特定针对SACD碟的,但在播放CD时我们也可以选择它。我觉得在播放CD碟时,DSD解码出来的声音,HI-FI性最突出,声音最有力度,动态感最强,但声音是有些前冲的,有些压迫感的,显得能量感偏强,耐听性稍弱。
多比特解码方式出来的声音最为耐听和细腻,力度、动态、能量感不那么突出,结象比较后退一些(laid-back),听感舒适度增加、耐听性提高。
1比特解码方式则明显声底比多比特模式厚一些、肉一些,有一种厚润感、圆润感在里面。我来回切换后,主观上更倾向于多比特解码,但这是和整个系统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系统搭配上,就有可能1比特模式出声更为自然呢。我觉得X01 D2提供了三种解码模式给用家,就是提供了三种选择,让用家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搭配去选择效果最佳的那个。
多比特解码方式出来的声音最为耐听和细腻,力度、动态、能量感不那么突出,结象比较后退一些(laid-back),听感舒适度增加、耐听性提高。
1比特解码方式则明显声底比多比特模式厚一些、肉一些,有一种厚润感、圆润感在里面。我来回切换后,主观上更倾向于多比特解码,但这是和整个系统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系统搭配上,就有可能1比特模式出声更为自然呢。我觉得X01 D2提供了三种解码模式给用家,就是提供了三种选择,让用家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搭配去选择效果最佳的那个。
ESOTERIC X01
D2除了在耳机系统上听过之外,也搭配家中的喇叭系统仔细听了几天。当然,喇叭系统没那么高级,搭配这个顶级音源,是无法发挥它全部素质的,但已可以领略到它的一些特点。在我听来,它的声音非常地宽阔、透明、清澈无染,同时保持着令我惊讶的柔和感和密度感。以上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感受。
有些器材的声音是延伸良好的、透明的、清澈无染的,但与此同时密度是缺乏的,高频延伸好的同时,往往是有些亮或者尖的,低频延伸好的同时,存在低频段的“突起”(某些频率点的强调)。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但X01 D2却不是这样。它的高频纤毫毕现、延伸绝好,同时又极其柔和,丝毫不尖、不亮、不硬。它能近乎完美地把优异的高频延伸与柔和的听感结合在一起。它的低频平坦地向下延伸,无任何“突起”,同时也保持着高度柔和平滑的听感。
它也能把高度的透明感和密度感结合起来并同时推到很高的水准线上,营造出一种既高度清澈透明、又密度优秀、重量感优秀的声音。
这写起来很容易,一两句话,几十个字,但有经验的发烧友应该知道,这是多么不易做到、是多么“值钱”。
确实,X01 D2不是一台韵味很丰富、音色很贵气的音源。不是就不是。但它的声音各方面的素质都那么让人无从挑剔,而且把透明度、密度感同时推到如此境地,把优异的高低频延伸和柔和感融合得天衣无缝,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它的突出成就。
有些器材的声音是延伸良好的、透明的、清澈无染的,但与此同时密度是缺乏的,高频延伸好的同时,往往是有些亮或者尖的,低频延伸好的同时,存在低频段的“突起”(某些频率点的强调)。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但X01 D2却不是这样。它的高频纤毫毕现、延伸绝好,同时又极其柔和,丝毫不尖、不亮、不硬。它能近乎完美地把优异的高频延伸与柔和的听感结合在一起。它的低频平坦地向下延伸,无任何“突起”,同时也保持着高度柔和平滑的听感。
它也能把高度的透明感和密度感结合起来并同时推到很高的水准线上,营造出一种既高度清澈透明、又密度优秀、重量感优秀的声音。
这写起来很容易,一两句话,几十个字,但有经验的发烧友应该知道,这是多么不易做到、是多么“值钱”。
确实,X01 D2不是一台韵味很丰富、音色很贵气的音源。不是就不是。但它的声音各方面的素质都那么让人无从挑剔,而且把透明度、密度感同时推到如此境地,把优异的高低频延伸和柔和感融合得天衣无缝,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它的突出成就。
不过仔细聆听后,我觉得X01 D2的声音也并非全无缺点。我还是感受到了它的两个“问题”。
X01 D2我感觉到的第一个问题:日本腔还是明显,喜欢、听惯、钟情欧美高档机器的人,可能会不喜欢。
这好象是句废话哦 ....... 但确实是这样的。我觉得日本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民族,包括它的音响审美观,是很有自己特点的,而X01 D2作为日本顶级的音源,它身上也体现出这种特点,从我的角度看,表现为音色清淡、雅致、色彩感不鲜明,声音色调上感觉偏“白”。
不可否认X01 D2的声音是极其细腻的。这是很多日本高级制品的共同点。极其细腻的同时,透明度、纯净度、密度感,都非常好,但声音的“色调”确实是清淡的,有些“发白”的。不少人会用“直白”这个词来形容一些器材,我觉得“直”倒不算什么缺点,direct的声音我也是喜欢的,只要不过“冲(第四声)”就是。“直而不冲”的声音甚至我觉得是非常高级的。X01 D2的声音是非常direct而且绝不冲的,和“冲”字连边都挨不上(多比特解码模式)。但“白”这个字,我觉得它有点挨得上,如果我用个比喻的话,它有点象一幅照片,通透、解析、暴光都非常接近完美,但色彩饱和度偏淡,整个画面显得有些泛白。就是这个感觉。而高档欧美器材很多时候象是一副对比度鲜明、色饱和度高的画,看上去更为色彩斑斓,更为“悦目”。
这好象是句废话哦 ....... 但确实是这样的。我觉得日本确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民族,包括它的音响审美观,是很有自己特点的,而X01 D2作为日本顶级的音源,它身上也体现出这种特点,从我的角度看,表现为音色清淡、雅致、色彩感不鲜明,声音色调上感觉偏“白”。
不可否认X01 D2的声音是极其细腻的。这是很多日本高级制品的共同点。极其细腻的同时,透明度、纯净度、密度感,都非常好,但声音的“色调”确实是清淡的,有些“发白”的。不少人会用“直白”这个词来形容一些器材,我觉得“直”倒不算什么缺点,direct的声音我也是喜欢的,只要不过“冲(第四声)”就是。“直而不冲”的声音甚至我觉得是非常高级的。X01 D2的声音是非常direct而且绝不冲的,和“冲”字连边都挨不上(多比特解码模式)。但“白”这个字,我觉得它有点挨得上,如果我用个比喻的话,它有点象一幅照片,通透、解析、暴光都非常接近完美,但色彩饱和度偏淡,整个画面显得有些泛白。就是这个感觉。而高档欧美器材很多时候象是一副对比度鲜明、色饱和度高的画,看上去更为色彩斑斓,更为“悦目”。
X01
D2的第二个问题,是绝不美化、播放录音效果一般的CD/SACD时效果不太好听。我试了各种录音制品,这也是很明显的一个感受。它绝不是那种会对录音起一些“柔化”“美化”效果的播放器,而是真正笔直、忠实地展现录音作品的效果。如果是优质的录音,效果可以相当好,但如果是平庸的录音,播放出来的效果是不好听的。
我自己平时常听的英国美丽安MXC7000相比之下在播放一些品质一般的录音时,反而可听度高一些。我做个假设,假如我买了这台X01 D2作为音源,那接下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更挑剔CD的录音品质了,有些音乐价值高、但录音品质不好的唱片,被我播放的几率会降低了,而录音品质高的CD,可能会播得越来越多。
其实这点算不上什么缺点,但作为我注意到的一个特点,还是想特别拎出来提一提。
我自己平时常听的英国美丽安MXC7000相比之下在播放一些品质一般的录音时,反而可听度高一些。我做个假设,假如我买了这台X01 D2作为音源,那接下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更挑剔CD的录音品质了,有些音乐价值高、但录音品质不好的唱片,被我播放的几率会降低了,而录音品质高的CD,可能会播得越来越多。
其实这点算不上什么缺点,但作为我注意到的一个特点,还是想特别拎出来提一提。
顺便提一点:关于HI-FI系统播放劣质录音时的效果应该如何,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凡是高级的HI-FI,应该播放什么录音效果都好,哪怕是劣质的录音,也应能播得好听;另一种则认为高级HI-FI并不一定能把劣质播放播得好听,播录制不好的制品时,就完全可以出来不好听的效果。
Esoteric X01 D2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前一种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确实有一些HI-FI器材能做到播劣质录音也不怎么难听,但象X01 D2这种播放器,很明显不属于这类。
Esoteric X01 D2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前一种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确实有一些HI-FI器材能做到播劣质录音也不怎么难听,但象X01 D2这种播放器,很明显不属于这类。
补记:关于原配的3只金属脚钉
据说ESOTERIC机器的三只金属脚钉是专门为机器设计的,正好家中有一套4只德国FE的中钉Cerapuc,就趁此机会和原配3只机脚做了一下声音的比较。
有些奇怪的是X-1 D2看似超级做工,但不知是FE钉子不平还是X01
D2底部不平,我竟然无法把四只中钉平稳而受力均匀地摆到机器下面去。后端摆2只,没有问题(原机脚后端是1只),但前端摆了两只FE后总是只有一只受力大,另一只基本不受力,也就是说机器前部底面是不平的,或者FE的两只钉不平。最后我只能在机器前端底部只放了一只FE,这样也好,就放在转盘机构的下方。原机脚是前2后1,现在变成3只FE,前1后2的格局。
给X01
D2换上FE中钉之后,我觉得声音的差异还是清晰可闻的,而且在有些情况下非常地明显。我这里想稍微岔开一下,说一下什么样的录音更能分辨出差异的问题。
不少发烧友会觉得,既然公认用古典交响音乐是最能鉴别器材素质的,所以用古典交响音乐也是最容易鉴别出这种声音差异点吧?其实并不总是这样的。我觉得在很多情况下,用配器简单的人声、爵士乐重奏,也很容易鉴别出声音的差异,有时比用古典交响更容易鉴别出差异点。
用来鉴别差异的音乐素材,不宜太复杂,简单些的就好,比如爵士乐三重奏、四重奏,就那么几件乐器,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件乐器上就好,就不难鉴别出声音的差异点。乐器过多的话反而分散人的注意力。
不少发烧友会觉得,既然公认用古典交响音乐是最能鉴别器材素质的,所以用古典交响音乐也是最容易鉴别出这种声音差异点吧?其实并不总是这样的。我觉得在很多情况下,用配器简单的人声、爵士乐重奏,也很容易鉴别出声音的差异,有时比用古典交响更容易鉴别出差异点。
用来鉴别差异的音乐素材,不宜太复杂,简单些的就好,比如爵士乐三重奏、四重奏,就那么几件乐器,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件乐器上就好,就不难鉴别出声音的差异点。乐器过多的话反而分散人的注意力。
我个人的听感是:换用三只FE中钉之后,声音整体上显得更为内敛、更为柔滑、低频能量有所减少。
我打个比方,是我注意到比较明显的一个差异处:听爵士乐三重奏(萨克斯管、鼓、倍大提琴),我注意到鼓部分的声音,特别是钹的声音,定位更向声场的深处靠,结像不那么靠前了,同时钹的高频泛音更见柔和。倍大提琴的低频力度和量感都有所减弱,听起来声音更文雅而柔和了。萨克斯管的音色也是如此,音色凝聚度很好,高度柔滑松弛,但比之前(用原机脚时)更为内敛了一些、更柔了一些。其实,用原机脚时,X01 D2的声音已是非常柔和的了,一点都不刺激、不冲,但想不到的是换FE钉后,它的声音竟变得更为柔滑、内敛了。
按我的判断标准,换FE中钉后,声音虽有变化,但乐器的结像并未变得更通透、更凝聚、更鲜活、更直接,所以我觉得算不上提高、改善,只是“改变”。至多可以说(对某些人来说),换FE钉之后,在某些方面有改善(同时另外一些方面可能是反而不如),但我觉得很难说整体上有什么提高的地方。更多是“改变”。
我打个比方,是我注意到比较明显的一个差异处:听爵士乐三重奏(萨克斯管、鼓、倍大提琴),我注意到鼓部分的声音,特别是钹的声音,定位更向声场的深处靠,结像不那么靠前了,同时钹的高频泛音更见柔和。倍大提琴的低频力度和量感都有所减弱,听起来声音更文雅而柔和了。萨克斯管的音色也是如此,音色凝聚度很好,高度柔滑松弛,但比之前(用原机脚时)更为内敛了一些、更柔了一些。其实,用原机脚时,X01 D2的声音已是非常柔和的了,一点都不刺激、不冲,但想不到的是换FE钉后,它的声音竟变得更为柔滑、内敛了。
按我的判断标准,换FE中钉后,声音虽有变化,但乐器的结像并未变得更通透、更凝聚、更鲜活、更直接,所以我觉得算不上提高、改善,只是“改变”。至多可以说(对某些人来说),换FE钉之后,在某些方面有改善(同时另外一些方面可能是反而不如),但我觉得很难说整体上有什么提高的地方。更多是“改变”。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X01
D2原配的3只金属机脚确实是精心设计的产物,声音已相当好,换成FE制品也不能有效提高声音的品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