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有多需要高规格音频重放能力(96K、192K)?
(2010-07-05 20:41:37)
标签:
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以电脑为基础的PC-FI近来正成为越来越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所在和选择方案。我注意到,很多发烧友在选择解码器、声卡、播放设备时,会问一句:“支持到多高取样率?”或者“支持96K吗?”“支持192K吗?”。
当然,这样的提问是非常正常的。大家总喜欢拥有的设备能尽量支持更高规格的数码音频重放。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分析一下现状,看看我们究竟有多么需要高规格音频重放能力,有多么需要设备能播放96K、192K的数码音频?
当然,这样的提问是非常正常的。大家总喜欢拥有的设备能尽量支持更高规格的数码音频重放。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分析一下现状,看看我们究竟有多么需要高规格音频重放能力,有多么需要设备能播放96K、192K的数码音频?
首先我想指出一个很具有可比性的事情:SACD和CD。它们正好对应“高规格音频(96K或192K取样音频)”和“普通规格音频(44.1K取样)”。SACD对应高规格数码音频,CD对应普通规格数码音频。
SACD问世也很多年了,在它诞生和发展的早期,PC-FI尚未兴盛,是CD为主流的时期。SACD也被普遍认为音质好于CD。但发生的事情大家也看得很清楚了——SACD并没有象有些乐观分子预言的那样取代CD、压倒CD,而是逐渐遇冷,有点不死不活的样子,用上海话说叫“腾法腾法”。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听的还是CD,而并不是SACD。SACD音乐的种类也始终有限,未能得到很大发展。
那么,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发烧友和乐迷去买SACD播放机、SACD碟片,但现在却有那么多人在问PC-FI播放设备是否能播放“高规格”呢?
SACD问世也很多年了,在它诞生和发展的早期,PC-FI尚未兴盛,是CD为主流的时期。SACD也被普遍认为音质好于CD。但发生的事情大家也看得很清楚了——SACD并没有象有些乐观分子预言的那样取代CD、压倒CD,而是逐渐遇冷,有点不死不活的样子,用上海话说叫“腾法腾法”。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听的还是CD,而并不是SACD。SACD音乐的种类也始终有限,未能得到很大发展。
那么,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发烧友和乐迷去买SACD播放机、SACD碟片,但现在却有那么多人在问PC-FI播放设备是否能播放“高规格”呢?
记得很多年前,一些人为SACD的出现大声欢呼、并预言它将取代CD时,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当时我还在上海《新民晚报》上的音响音乐专栏写了一篇文章,指出SACD并不会取代CD。后来事实证明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很可惜这篇文章我没有保留,现在自己也找不到了。我当时的分析,最主要的依据是:虽然SACD音质确实好于CD,但并不构成革命性的、翻天覆地的好,对于绝大多数人士来说,这样幅度的“音质提升”,尚不足以推倒CD雄厚的根基。(CD取代LP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最致命的是几点:首先CD作为数码音频是几乎毫无背景噪声的,而LP有着难以避免的背景噪音,已经折磨了大众几十年,所以一旦出现毫无底噪的CD,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征服力。另外CD小巧的体积、便携性和永不磨损性,也是明显胜过LP的,这些都是主流大众最为关心的因素。)
很可惜这篇文章我没有保留,现在自己也找不到了。我当时的分析,最主要的依据是:虽然SACD音质确实好于CD,但并不构成革命性的、翻天覆地的好,对于绝大多数人士来说,这样幅度的“音质提升”,尚不足以推倒CD雄厚的根基。(CD取代LP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最致命的是几点:首先CD作为数码音频是几乎毫无背景噪声的,而LP有着难以避免的背景噪音,已经折磨了大众几十年,所以一旦出现毫无底噪的CD,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征服力。另外CD小巧的体积、便携性和永不磨损性,也是明显胜过LP的,这些都是主流大众最为关心的因素。)
SACD不能取代CD的核心原因,简单地表达,我认为就是: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CD的音质已足够好!什么叫“足够好”?意思就是,好到绝大多数人懒得去换血、去升级、去惹这个麻烦。Enough,这是一个神奇的字眼。我个人的哲学一直是Enough is Enough。而现在,我分析的核心是:CD的音质已经good enough。
说完SACD和CD的对比问题,现在再回来看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假如我拥有能播放96K、192K高规格音频的设备,我能用它来听些什么音乐?
WEISS解码器在出售时附有一张demo的音频碟,里面是一些高规格录音的乐段,我听过好几次,效果确实很惊人!但是 ...... 这样的几段音乐,除了demo还能做啥呢?我没事三天两头再听一遍?恐怕很少有人会如此。这些音乐最常见的播放用途,恐怕是炫耀,用香港人的词,叫show quali。朋友来家了,我播一次,让大家惊艳一下——看看,我的解码器音质多棒啊!嘿嘿。看着大家惊奇的、羡慕的目光,我满足了。这些高规格音轨的存在价值,实现了。
WEISS解码器在出售时附有一张demo的音频碟,里面是一些高规格录音的乐段,我听过好几次,效果确实很惊人!但是 ...... 这样的几段音乐,除了demo还能做啥呢?我没事三天两头再听一遍?恐怕很少有人会如此。这些音乐最常见的播放用途,恐怕是炫耀,用香港人的词,叫show quali。朋友来家了,我播一次,让大家惊艳一下——看看,我的解码器音质多棒啊!嘿嘿。看着大家惊奇的、羡慕的目光,我满足了。这些高规格音轨的存在价值,实现了。
OK,还有英国LINN提供下载的一些被称为Studio
Master级别的音频文件。内容有一些人声,有一些古典。这些东西,我既听过LINN出品的SACD碟,也在PC系统上听过高规格文件。(顺便一说,我觉得是SACD出来的效果更好。)
此外,如果你是很关注PC-FI,很关注高规格音频的烧友,会知道美国Reference Recording公司、2L公司、HDTracks等,有提供一些高规格音频文件的付费下载。但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很小众、甚至我不得不用“非常小众”来形容的音乐资源。而主流的唱片公司,到目前为止,在网站上提供付费音乐下载的,仍是CD音质(44.1K)甚至MP3规格的。
此外,如果你是很关注PC-FI,很关注高规格音频的烧友,会知道美国Reference Recording公司、2L公司、HDTracks等,有提供一些高规格音频文件的付费下载。但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很小众、甚至我不得不用“非常小众”来形容的音乐资源。而主流的唱片公司,到目前为止,在网站上提供付费音乐下载的,仍是CD音质(44.1K)甚至MP3规格的。
所以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假如现在手头有支持96、192高规格音频的PC播放系统,我们能选择的音乐资源,是很少的。面对CD时代20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无比庞大的44100HZ的数字音频资源库来,这些高规格资源,可说真是九牛一毛,毫不夸张的九牛一毛!
我们不能忽略这个事实:CD媒介在它20年的发展里程中,积累了一笔无比庞大的音乐资源——无数优秀的数码录音,是在CD时代,以44100HZ的取样频率录制的;又有无数优秀的、经典的模拟录音,是在CD时代,以44100HZ的规格实现数字化(digital remastering)的。这些普通CD规格的数码音频资源,庞大无比,是任何人几辈子都享用不完的。
我们不能忽略这个事实:CD媒介在它20年的发展里程中,积累了一笔无比庞大的音乐资源——无数优秀的数码录音,是在CD时代,以44100HZ的取样频率录制的;又有无数优秀的、经典的模拟录音,是在CD时代,以44100HZ的规格实现数字化(digital remastering)的。这些普通CD规格的数码音频资源,庞大无比,是任何人几辈子都享用不完的。
当然,目前可以得到的高规格音乐资源,包括我们可以预想到的,在近期的未来,会出现的更多此类资源,是否已经可以满足一些发烧友的需求呢?我想也是可能的。不管怎么说,高规格音乐资源,如果有人就喜欢,把它搜集全,也应已有几百个小时吧?古典音乐、人声、JAZZ为主。然后呢?这几百个小时的高品质音乐,也已能带给一些对音质要求很高的发烧友相应的享受。
但就象已有人提到的,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我要说的是:这些近乎毫无意义。
为什么呢?因为音乐爱好者是“想听什么音乐才听的”,而不是“想听什么录音规格才听的”...... 这里的思路是绝对不同的两种——比如,今晚我想听勃拉姆斯的钢琴三重奏,而且是美艺三重奏的演奏版本,所以我找出这张碟,或者这个碟的文件,来欣赏;或者,我就是想听高规格的录音文件,所以我就打开电脑,在那一百、几百小时的高规格资源的范围内,找出一张还比较想听的专集,来听。
这是彻底不同的两种思路、两种做法、两种人。
但就象已有人提到的,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我要说的是:这些近乎毫无意义。
为什么呢?因为音乐爱好者是“想听什么音乐才听的”,而不是“想听什么录音规格才听的”...... 这里的思路是绝对不同的两种——比如,今晚我想听勃拉姆斯的钢琴三重奏,而且是美艺三重奏的演奏版本,所以我找出这张碟,或者这个碟的文件,来欣赏;或者,我就是想听高规格的录音文件,所以我就打开电脑,在那一百、几百小时的高规格资源的范围内,找出一张还比较想听的专集,来听。
这是彻底不同的两种思路、两种做法、两种人。
如果我把自己当作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爱好者兼发烧友,站在这个立场上,我必须说一句,就我所接触过的那些高规格音乐文件,再加上我没有听过,但知其存在的高规格音乐资源,其中从音乐内容上能吸引我,对我来说有欣赏价值的,实在是很少。
我不会因为它是高规格录音的,就硬要去听它,即使其音乐内容不吸引我;而我95%以上的听音乐时间,都是在听自己真正想听的、喜欢听的音乐资源。这里面有没有高规格资源呢?偶尔有,但极少,极少。
所以就如我在前面所说,“近乎毫无意义”。
那么,这个事实有没有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呢?也就是说,有没有可能主流唱片公司,也开始“升级”到提供高规格录音文件的下载,而不再是44.1K规格?
这个可能性当然是有的。特别是,如果几个技术限制能实现突破,比如网速大大提高、硬盘存储设备的记录密度大大提高,使得下载高规格文件能很快(一张专集都是几个G的),存储这些巨大文件对于硬盘来说也不构成负担,那,还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但是技术上存在可能并不等于一定会发生。回到SACD和CD的故事,我们还有信心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吗?唱片公司一定会把录音设备和录音规格升级为96K、192K取样的吗?消费者有这个需求吗?消费者都觉得44.1K音质不够好了吗?会呼吁唱片公司升级到提供96K、192K文件下载吗?说实话我个人对此是非常怀疑的。
这个可能性当然是有的。特别是,如果几个技术限制能实现突破,比如网速大大提高、硬盘存储设备的记录密度大大提高,使得下载高规格文件能很快(一张专集都是几个G的),存储这些巨大文件对于硬盘来说也不构成负担,那,还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但是技术上存在可能并不等于一定会发生。回到SACD和CD的故事,我们还有信心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吗?唱片公司一定会把录音设备和录音规格升级为96K、192K取样的吗?消费者有这个需求吗?消费者都觉得44.1K音质不够好了吗?会呼吁唱片公司升级到提供96K、192K文件下载吗?说实话我个人对此是非常怀疑的。
回到标题的问题:到底我们有多需要高规格音频重放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对我来说,目前阶段我的个人答案就是:高规格音频资源对我来说近乎毫无意义。因为我是想听什么音乐、想听什么演奏版本,而听的。我想听的音乐的演奏版本,正好、恰好、凑巧,存在一个高规格音频文件,这样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但我也理解也有一些发烧友,音质至上,而不是音乐至上,他们就是喜欢听高规格音频带来的一流音质,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搜集齐那几百个小时的资源,就把他们的听音范围局限在这里面。犹如一些买了SACD播放器的朋友,既然买了,就到处搜罗SACD碟,尽量欣赏SACD碟。对他们来说,高规格音频的存在意义,或许是很大的,是他们每天听的东西。
所以就象大多数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样,回答就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作为一个乐迷或发烧友,你先得搞清楚自己的听音习惯是什么,是想听什么音乐而听,还是想听什么规格而听!如果是属于前一种的音乐爱好者,那么,就象我指出的那样,在目前阶段,高规格音乐资源的存在意义,近乎为零。当然,这些数量有限的高规格音乐资源,用来show quali,用来尝鲜、体验,确实是很不错的,但作为实际的日常音乐欣赏,这个意义实在是太微小了。
但我也理解也有一些发烧友,音质至上,而不是音乐至上,他们就是喜欢听高规格音频带来的一流音质,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搜集齐那几百个小时的资源,就把他们的听音范围局限在这里面。犹如一些买了SACD播放器的朋友,既然买了,就到处搜罗SACD碟,尽量欣赏SACD碟。对他们来说,高规格音频的存在意义,或许是很大的,是他们每天听的东西。
所以就象大多数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样,回答就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作为一个乐迷或发烧友,你先得搞清楚自己的听音习惯是什么,是想听什么音乐而听,还是想听什么规格而听!如果是属于前一种的音乐爱好者,那么,就象我指出的那样,在目前阶段,高规格音乐资源的存在意义,近乎为零。当然,这些数量有限的高规格音乐资源,用来show quali,用来尝鲜、体验,确实是很不错的,但作为实际的日常音乐欣赏,这个意义实在是太微小了。
最后我想指出一个“错误的类比”。很多朋友一提到高规格音频的问题,就去联想到“高清视频”,觉得现在高清蓝光视频流行,正逐渐淘汰DVD,而同样的事情一定也会发生在音频界——96K、192K的高规格数字音频一定也会取代44.1K的CD规格。但我觉得这两件事物是有实质差异的,并不能拿来做类比。
为什么?
高清视频,已经是一个主流的标准,简单说从现在到将来推出的每一部精彩大片,都会有高清版本推出,都会有blu-ray disc,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其民意基础是:消费者的主流,对DVD的画质肯定是不满意的,是很希望从DVD升级到blu-ray的。
为什么?
高清视频,已经是一个主流的标准,简单说从现在到将来推出的每一部精彩大片,都会有高清版本推出,都会有blu-ray disc,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其民意基础是:消费者的主流,对DVD的画质肯定是不满意的,是很希望从DVD升级到blu-ray的。
当一部影片被拍摄时,它是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电影胶片所能达到的分辨率是远远高于DVD的,也就是说DVD这个媒介完全不能充分发挥出电影胶片的真正素质,而蓝光格式已可以十分接近电影胶片的分辨率,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电影胶片的素质,所以它必然会取代DVD成为新一代家用主流视频媒介。
而数码音频完全不存在这样的民意基础。消费者的主流,更多时间是在听MP3!听CD、CD quality的文件、听“无损压缩格式”,对消费者主流来说,已经是很满意的音质了,不可能存在“对CD音质(以及相应的44.1K取样的音质)不满意,很希望升级到96K、192K”的情况。
所以我再说一遍,这是两个基础完全不同、情况完全有异的事情,是不能拿来类比的。视频圈高清化的普及,丝毫不能证明CD以及它的44.1K的规格一定要升级到96K、192K。
而数码音频完全不存在这样的民意基础。消费者的主流,更多时间是在听MP3!听CD、CD quality的文件、听“无损压缩格式”,对消费者主流来说,已经是很满意的音质了,不可能存在“对CD音质(以及相应的44.1K取样的音质)不满意,很希望升级到96K、192K”的情况。
所以我再说一遍,这是两个基础完全不同、情况完全有异的事情,是不能拿来类比的。视频圈高清化的普及,丝毫不能证明CD以及它的44.1K的规格一定要升级到96K、192K。
所以让我总结一下:我提到了两个类比,一个是不合适的类比,一个是合适的类比。不合适的类比,是把高规格音频去和高清蓝光视频相比。但我已经分析了,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不具可比性的,高清蓝光视频的迅猛发展和成为主流,丝毫不能证明高规格音频也会如此成为主流。而合适的类比,是把高规格音频去和SACD相比。大家都看到了SACD虽有规格、音质上的优势,但它遭遇了怎么样的挫折,并未真正发展起来,更别说取代CD了,那么同样地,高规格音频作为少数发烧友的玩物,是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但若说进入主流?将来主流唱片公司提供的音乐下载资源都会以96、192的规格?我仍然对此不抱乐观态度。实质上我也并不太关心它——我日常欣赏音乐,还是得依靠CD抓轨,依靠常规的、20年多来积累的CD规格音乐资源!
(完)
后一篇:双修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