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转盘 - 解码前降jitter - 时钟同步
(2010-03-20 08:49:03)
标签:
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数码音频诞生以来,为了达到尽量接近完美的好声,几代音频专家们经过三十余年努力,使得数码音频重放设备的技术,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首先必须提到CD系统的黄金时期,日本厂商设计出的那些牛逼转盘,比如SONY的固定光头系统,TEAC/Esoteric的VRDS转盘,先锋的倒置式转盘,天龙的DP-S1,CEC的皮带式转盘等,确实能以极低jitter的方式输出数字信号,这是靠机械性能,机械设计,靠物理性能和材料性能达到的低jitter.
当时没有Word Clock同步技术,就只能靠这个硬桥硬马的功夫来做到CD碟能异常稳定地旋转,转盘能出稳定而低jitter的数字信号.
这样解码器也不用讲究什么"降jitter技术"(当时也不专注在这个方面),就可以直接出好的声音.
后来世界就变了,除了Esoteric的VRDS传承下来之外,其他日本厂家的转盘设计纷纷停产.
Philips的CDM系列转盘也逐渐停产.
设计良好的重料转盘不流行了,开始把重心放在解码器上,特别是解码器的降jitter能力,即把来自CD转盘的包含jitter的数字信号整理干净.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技术,有些依靠PLL甚至多重PLL,有些靠缓存+重新加时钟(Reclock),有些则是异步升频(ASRC).
这些做法目的是一个: 把来自CD转盘的有一定jitter的数字信号在解码之前整理干净,把乱七八糟的数字信号整为稳定有序低jitter.
然后再送入DA芯片进行解码,获得良好的音质.
最后,一个原理上更好的方案是CD转盘和解码器由同一Master Clock控制. 这就要求器材有Word Sync接口(时钟同步).
以前的CD机,解码器不论多么牛逼都是无此接口的,新近的高档机器则越来越多见此接口,代表当今CD系统最高等级的dCS和Esoteric系统,都包含有一件单体式的时钟.
如果CD转盘和解码器都用一个高精度的主时钟来控制工作并实现同步,那么确实,以前那种依靠重料机械结构的CD转盘机构,是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解码器的"降jitter能力"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当然,这个方案也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也会有自身的问题,但比起以前的"重料CD转盘"和各种"降jitter线路"来,这个方案应为相对最佳,是数码音频发展至今的最优方案,效率最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