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谈发烧: 什么是好的中频
(2009-05-06 19:02:3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现代HI-FI的一个显著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两端的延伸.
以前一般认为20-20000Hz就是人耳的可闻音域了,把这个区域做好就OK了,但现在很多器材,包括耳机,喇叭,都把卖点放在优异的高频延伸上,很多机器已经把高频延伸做到了五万赫兹,甚至更高.
耳机里最惊人的是SONY SA5000,高频响应标到11万赫兹. 次一级的SA3000高频延伸标到10万.
回想当年的王者R10,只是很保守地标20-20000赫兹!
难道我们可以说,SA3000,SA5000,音质远好于20-20000的R10?
人们对频响延伸的追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比如SACD的出现使得源头能提供优质超高频信号),随着高频单元新材料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地步.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迷失于这场追逐极高频的游戏之中. 我们不能忘记,人耳最为敏感的音域,是中频. 我们最常听的音乐里,人声是位于中低频段的,把超高频做得再好,也不会带来更好的人声重播. 然后绝大多数自然乐器,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到小号,萨克斯管,长笛,最重要的表现频段,仍是在中频.
同时,随着超宽频响的器材听得越来越多,很多发烧友也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 很多超宽频响的器材,在把高频延伸做到几万赫兹,把整体频响两头拉宽很多之后,中频段似乎被"拉稀"了,受到了损害. 一些新式的超宽频响的器材,超高频延伸固然极其出色,但与此同时声音变薄了,中频密度变差了. 这样等于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甚至"杀敌一万自损一万",得失之间,就要好好衡量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美国Grado耳机厂的老板John Grado有过交流. 他持坚定的"中频为王"观点,认为现在的很多HI-FI器材注重把两端延伸做好,但忽略了中频段的表现,是错误的做法. 在人耳可闻的音域中,绝大多数能量和信息是包含在中频段,极高频包含的信息和能量都是相对份量很小的. 假如为了追求那一点点的极高频信息,而损害了至关重要的中频信息,则等同于拣芝麻而丢西瓜. John Grado的音响审美观是他唱歌剧的叔叔Joseph Grado一手培养出来的. Grado叔侄两人都一致认为,把中频做好,把人声做好,才是优秀的HI-FI器材!
在耳机世界里,我可以马上想到一个现成的例子: SONY的高端耳机SA5000,SA3000和V900HD.
这几个耳机都在宣传时大力标榜它们出色的极高频延伸——都能延伸到8万赫兹以上,甚至达到惊人的12万赫兹.
所以,假如一件音响器材,能够在不妥协,不牺牲中频密度的前提下,注意是在这个前提下,把极高频延伸拓展到四五万赫兹,或更高,那是有益的. 这个不可否认. 但假如极高频延伸的拓宽是以中频受损害为代价的,会导致中频密度的下降,整体平衡的破坏,那我个人认为,宁可按照Grado先生的哲学,先保证中频再说! 这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
固然在商业宣传上,把极高频做出漂亮的数字,是很容易形成一个促销卖点的,对不怎么明了内情的普通消费者会构成很大的卖点(很多消费者恐怕是看了SONY耳机的那些惊人指标后选择它的),但我们若从HI-FI的实际听感来衡量,我觉得大多数发烧友在经过一轮极高频延伸指标的热炒之后,最终还是会意识到,仅仅数字惊人,是不够的.
那样的声音,是不好听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个老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中频,是好的中频呢? 其实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是存在误解的. 典型的一个理解是,中频多的,人声听起来"近距"的,口型很大的,口水声,唇齿声听得很清晰的,就代表很好的中频.
这里有一个音响审美观的问题. 如果按我的看法,中频的质量如何来衡量,首先是看基本音色的准确性.
男声,女声,萨克斯管,小提琴,大提琴,这样几件乐器的录音(熟悉的碟)一放,就应该基本有把握了. 音色不要有明显的夸张,歪曲,失真.
其次是看中频的清晰度,质感,柔顺度,表现力.
简单说就是中频不能模糊,不要结像太粗大(比方人声呈"血盆大口"),不能质感毛糙,仿佛摸到树皮的感觉. 最后,中频要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中频段本就是最富有音乐表现力的地方,如果把中频段掐掉,大多数音乐都不会再感人了.
良好的HI-FI器材要展现出这种中频的感染力,艺术表现力.
从音色来讲,所谓"绝对中性"的中频音色,是很难去把握度的.
大致来说,大多数人是更喜欢略偏暖一些的音色,所以中频音色略偏暖,是完全OK的,要比略偏冷,明显偏冷,要讨人喜欢得多.
就连大奥那种绝对的参考级耳机,中频也是略暖的. 但这个暖要暖得自然,不能搞得象搞错色温那样(借用摄影术语).
举个实际的例子,在我的耳朵听来,铁三角A900的中频,就是典型的搞错色温.
当然,我们要看到一个事实: 大多数人仍是喜欢偏"多"一些的,能量突出一些的中频. 特别是那些听歌曲为主的人. 听古典为主的人不会要求中频偏多,中频能量突出一些,但喜欢听歌曲的人,往往是希望这样.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器材把中频能量设计得稍稍突出一些,是有好处,讨好耳朵的. 当然,仍是那句老话,过犹不及. 中频过于丰满,量感过多,容易给人肥厚的感觉,也是会造成问题的.
但假如中频的表现力差了一些,中频的准确性,细腻度,质感差了一些,具体地说,人声,萨克斯管,小提琴,大提琴,弦乐合奏的音色不好听,表现力不足了,那是大遗憾. 很有可能我就干脆把这个东西枪毙了(枪毙的意思是不听,不掏钱).
这就叫芝麻和西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