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耳放耳机 |
分类: 耳机/耳塞/耳放的评论 |
昨天有一朋友拿来给我试听的.
我是比较仔细地接在MINI-DAC后面听过了. 用这个级别的SOURCE服务它,应该足够有余了.
先说说我的结论: STB比较配ER4耳塞,但一千多的卖价,就其声音素质而言,偏贵了.
下面仔细说说它的声音,并和另一款迷你小耳放: 百聆BL-1B做一比较.
STB4这个机器的推力很大,这无疑是个优点,比BL-1B的推力大得多.
然而它最大的遗憾是提供了充足的量感,但没有提供一流的"质感". 中低频有明显的音染,声音不象1B那样清爽透明.
我说它可能搭配小4不错,就是这个意思.
小4不太好推,底盘有点弱,碰到STB4这种推力既大,低中频有加重的放大器,会表现不错,但拿它去推其他风格的耳机,如SHURE,就不合拍了.
推大耳机,我试了HD580,推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就是声音不够透明和清爽. 个人认为它价格不应超过1千元.
如果不需要它的大推力,比方耳机较好推,对质的要求超过对量的要求,我会选BL-1B.
如果不需要它的大推力,比方耳机较好推,对质的要求超过对量的要求,我会选BL-1B.
我再简单地描述一下STORM和BL-1B的各自特点:
STORM: 推力大,中低频加重,人声近距,高频质感不好,偏粗. 总体稍微给人力大但有点声粗的印象,失真度有点大.
BL-1B: 推力相比STORM小,声音清爽细致,中高频质感比STORM好很多,低频不加重,没有STORM有力. 总体给人失真小,清爽细腻的印象.
STORM: 推力大,中低频加重,人声近距,高频质感不好,偏粗. 总体稍微给人力大但有点声粗的印象,失真度有点大.
BL-1B: 推力相比STORM小,声音清爽细致,中高频质感比STORM好很多,低频不加重,没有STORM有力. 总体给人失真小,清爽细腻的印象.
据网友告诉我STORM是用5534做放大的. 这个运放确实输出功率很大,但 ...
个人认为不是太适合用做耳放,事实上也不是常见的做法. 国内外用5534做耳放的成功例子很少(如果有的话).
以前有点"臭名昭著"的柯颂缪5就是用5534的. 大家知道,缪5的声音,是典型的"力大声粗".
... 看来我和刘嘉明斑竹对STB4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高频有些"冲"(质感纹理偏粗),中低频有加重,这样的特点造成推ETY还算合适,但推厚声的SHURE,WESTONE,肯定是糟糕.
SM系列,我只听过SM4(PKSHAN寄给我听过一回),我觉得素质在STB4之上,是没有问题的. 百聆BL-1B,推力偏小,但声音的素质也在STB4之上.
至于结构,小耳放都简单的,完全不是问题. 不存在结构复杂的小耳放.
从设计意图上说,我认为这个设计师把STB4的声音做成如此,是故意的,可能一方面他脑子里想好这个耳放主要推ER4的,要适应ER4的特色,另一方面他可能认为加重中低频,会造成人声比较"醇厚",低频强有力的声音,是年轻人所喜欢的特点.
所以这种指导思想造就了STB4这么个声音有特点的器材.
器材有特点,不是坏事,当我说它最多卖一千元时,我指的是它的HI-FI素质. 声音的细腻度,平衡感,通透度,不管器材风格如何,这些素质决定了机器的档次. 我对它较粗糙的高频,和较混的加重低频有点不满意. 如果是国产1千多的价位,我觉得它这些方面应该有更好表现(不论风格).
所以这种指导思想造就了STB4这么个声音有特点的器材.
器材有特点,不是坏事,当我说它最多卖一千元时,我指的是它的HI-FI素质. 声音的细腻度,平衡感,通透度,不管器材风格如何,这些素质决定了机器的档次. 我对它较粗糙的高频,和较混的加重低频有点不满意. 如果是国产1千多的价位,我觉得它这些方面应该有更好表现(不论风格).
我发觉国内的师傅们往往把机器做出美国声,而且是不高档的美国声,特点是中低加厚,高频颗粒,声音偏"冲".
也许觉得这样的声音讨好年轻人的口味? 国内很难得一见能做出欧洲声的师傅. 欧洲声的特点是声音文雅细腻,通透平衡.
象欧洲乐团的精致音色. 这种风格的机器国内绝少做出.
现在玩随身的年轻人,很多都不象他们的前辈.
他们的前辈,就比方我这一辈玩HI-FI起步的,都是从大喇叭系统,从传统HI-FI过来的.
玩过HI-FI的好处是,会具备比较正确的听音观念,知道什么是好声,什么是HI-FI.
而没有经过这么一步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直接开始玩随身,在耳塞里泡大,恕我直言! 很多是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听音观念,被声音并不正确的HI-FI养成了不正确的听音观. 而国内很多DIY师傅,也迎合他们的趣味,做一些很美国化(又不是高级美国声),声音偏冲,偏粗,但容易讨好年轻人的声音. 其实这样是很不利于建立正确听音观的.
我希望看到更多具有高级美国声,或欧洲特点的小耳放出现. STB这样的东西应该有其市场,但如果随身耳放都是这种冲,粗,劲的声音,也许我多虑或固执了, 从HI-FI发烧友成长的角度说,是不好的.
而没有经过这么一步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直接开始玩随身,在耳塞里泡大,恕我直言! 很多是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听音观念,被声音并不正确的HI-FI养成了不正确的听音观. 而国内很多DIY师傅,也迎合他们的趣味,做一些很美国化(又不是高级美国声),声音偏冲,偏粗,但容易讨好年轻人的声音. 其实这样是很不利于建立正确听音观的.
我希望看到更多具有高级美国声,或欧洲特点的小耳放出现. STB这样的东西应该有其市场,但如果随身耳放都是这种冲,粗,劲的声音,也许我多虑或固执了, 从HI-FI发烧友成长的角度说,是不好的.
耳放作为一个放大器,可以有自己的一定风格,可以考虑为了搭配某种特定耳塞,而在调声上有故意的追求(比方为了搭配ETYMOTIC把中低频加强),但不应该过分偏颇.
在我看来,最多是在中性的基础上,略有偏向,绝不可太偏.
如果放大器声音太偏,固然可能搭配某耳机效果较为理想,但搭配其他风格的耳机,就很成问题了. 结果变成偏科的东西,适应性就很狭窄. 而且,从HI-FI放大器的本身定义来看,也只是放大功率,并不应该把它当成一种"调声设备"来使用.
除了风格差异外,我还是始终认为,声音的绝对素质,是第一位的. 应该先讲究放大器的素质,然后再去讲究风格匹配问题! 不可本末倒置. 固然中低频加厚的耳放更适应ETYMOTIC,但如果一个这样风格的耳放声音粗糙,那宁可选择一个声音细腻透明,但风格不是太匹配的放大器!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素质第一,风格第二. 不要过分追求"风格匹配"而忘记了甄别放大器的HI-FI素质.
如果放大器声音太偏,固然可能搭配某耳机效果较为理想,但搭配其他风格的耳机,就很成问题了. 结果变成偏科的东西,适应性就很狭窄. 而且,从HI-FI放大器的本身定义来看,也只是放大功率,并不应该把它当成一种"调声设备"来使用.
除了风格差异外,我还是始终认为,声音的绝对素质,是第一位的. 应该先讲究放大器的素质,然后再去讲究风格匹配问题! 不可本末倒置. 固然中低频加厚的耳放更适应ETYMOTIC,但如果一个这样风格的耳放声音粗糙,那宁可选择一个声音细腻透明,但风格不是太匹配的放大器!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素质第一,风格第二. 不要过分追求"风格匹配"而忘记了甄别放大器的HI-FI素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