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钟家佐慧眼荐英才
周榕林师承马万里、李天马两位大师,在书坛的广阔田野上默默耕耘,丰收的喜讯不断传来,继1983年在《书法与篆刻》报上发表一首七绝条幅之后,1984年、1985年经常在《南宁晚报》《广西日报》上发表书法作品,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联也有他的墨宝。1985年在全国第二届书法展览会上,广西有4幅书法作品入选,他的行书“千古龙盘虎踞,万家燕舞莺歌”与广西著名书法家何虚中、林汉涛、谢云的作品并列其中。
当年7月,《知识》杂志由广西人大常委会主任、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黄云题“榕林书跡”发表专版,汇集了周榕林的楷、行、草、隶等书法作品的代表作,并在前言中,充分肯定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中年书法家周榕林师从著名书画家马万里、李天马先生,近年来书艺大进,脱颖而出。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颇出新意,并擅长多种书体。他的行书秀美俊逸,富于抒情性;隶书则典雅端庄,带有金石味……”彭匈先生亦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文章,赞扬他“功底扎实,传承有序。二王神韵,天马法度,加赵孟頫随和自如,数十年穷追不舍,无一日窃敢废弛,遂成刚柔并济俊逸洒脱之书风”。
周榕林的名气越来越大,先后当选为南宁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广西科技书画院院长,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而自治区、南宁市开展的书画表演和书画慈善义卖活动,他凡请必到。1985年国庆前夕,广西书法家协会在自治区展览馆进行书法表演活动,书法界名流济济一堂。当周榕林写好一幅字,盖上印章后,时任自治区党委秘书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家佐露出惊讶的表情,亲切地问:“你就是周榕林?”他不慌不忙:“是,秘书长。”接下来就是决定周榕林后半辈子命运的一问一答:“你现在在哪里工作?”“我的工作单位是南宁市中药厂,现借调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中药厂好像是个集体单位。”“是。我现在是大集体工人编制。”钟家佐惊讶地“啊”了一声,然后问在一旁的新闻出版局局长谢盛培(谢云):“你把他调到出版社行吗?”谢局长说:“调来也只能是临时的,因为他不是国家干部编制。”展览馆馆长纽素坚平时就很喜欢周榕林的人品和书法,这时他正好在场,当即表态:“请秘书长想办法给他提干,我们这里很缺乏周榕林这样的人才,我们有个处长刚搬家,他调来了马上就有房子住。”钟家佐说这个方案可以考虑考虑。
国庆节过后没几天,自治区人事厅就派来一位处长了解情况,让周榕林把所有的资料包括发表的文章、书法通通拿出来。处长一看,情不自禁地惊呼:“怪不得领导那么关心,原来是个作家兼书画家!”处长告诉他,提干年龄一般是在35岁以前,个别也只能延长到40岁,他现在已经43岁了,年底的提干指标又很紧张。是钟秘书长和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祝光双双签字后,要我们人事厅考核破格安排的。1985年12月28日,是周榕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展览馆的直接上级管理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达文件:《关于录用周榕林同志为国家干部的通知》。通知说:“经自治区劳动人事厅批准,同意录用自学成才、有书法专长的周榕林同志为国家干部。”紧接着,一纸调令,周榕林正式调进了展览馆工作,尔后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邕江宾馆的建设,周榕林的住宅被拆,安置在兴宁路的金狮巷路口处乐器修理店的骑楼上,一家四口就住在30多平方米的木板楼房。尽管环境污浊、闹市嘈杂,他还是刻苦研习书法。如今,展览馆让他迁入二室两厅洁净明亮的楼房里,他就像住进了天堂一般。他没有辜负领导和单位对他的关怀和期望,更加拼命地工作,下了班哪里都不去,就在家里练书法做学问,书法艺术又获得了新的突破,作品先后选送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应邀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并现场挥毫进行书画交流;先后在南宁、桂林、深圳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及第十四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并在各类展出中多次获奖,1990年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后又于同年被政府破格聘为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2006年被授予“南宁市优秀文艺家”光荣称号。
周榕林的名声不胫而走,书法作品被西安博物馆、西安翰园碑林、河南神墨碑林、山东泰山艺术博物馆等十多个中外驰名的文化场所收藏或刻石。作品载入《中国当代书画选(大陆专辑)》《当代书法家艺术大成》等三十多种书籍,广西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古诗五十首行书隶书字帖》,并应邀为上海字模厂书写隶书字样。他的生平事迹收入了《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并有电视专题片《榕林书意》播出。《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美术时空》《美术界》等重要报刊,曾作专题报道或刊登作品。《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其作品“幅幅大手笔纵横开阖,似山似海,气势夺人心魄,不由人不叫好!”香港《文汇报》也载文称“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尤其是行书,用笔飘逸,潇洒秀丽,有二王神韵,隶书苍朴遒劲,精、气、韵均佳”。
2007年春天,南宁文化园地万紫千红,由南宁市文联、南宁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周榕林书法精品展”在跨世纪大酒店隆重举行。随后高规格地举行“周榕林书法研讨会”,钟家佐、韦克义(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彭匈等文化界名人应邀到会,专家们对周榕林的书法造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提出“周榕林现象”。他们认为在城市文化受到更多关注的过程中,挖掘、培养、打造文化名人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钟家佐此时已从自治区领导岗位退休多年,会上他感慨万千,觉得当年突破常规安排周榕林到展览馆工作,给他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个事是做对了,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出神入化
听泉石归属道佛翁
周榕林喜欢用行书写特大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他一丝不苟地用楷书录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平平整整地压贴在书案的玻璃板下面。书案对面的墙壁上挂着著名画家柒万里的一幅两个道士“月下对弈”图。
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文徵明小楷字帖《常清净经》,他如获至宝,经常研读临摹。
他用行书写下唐子畏的题画诗条幅,作为自己书法“精品集”的首页作品:
入市归来欲暮天,
半林残照一林烟。
悠然濯足沧浪里,
怕带红尘上钓船。
文化界许多朋友看了这幅字,觉得在物欲喧嚣的今天,榕林先生竟然把这首诗的字写得那样的神清骨秀,不染俗尘,在结构上又那样的虚实相生,气脉贯连,殊实难得。当人们认真地将条幅细细把看:暮霭、丛林、残照、小村、清流、钓船……所有诗中的静态景物,与动态意象“悠然濯足”“上钓船”和“怕带红尘”的心理活动的综合画面,用挥洒自如的行书艺术表现得惟妙惟肖,让观赏者不由得想起了王羲之书法那种儒雅率真、从容自得的风流神韵。
周榕林把这幅行书放在《精选集》的首页,有着更高一层的思考。他说:“儒家提倡‘宁静致远’,根基是个‘静’字;佛家推崇‘色空’,根基也是‘静’字;道家遵从‘常清静经’,根基还是一个‘静’。吾辈书家同仁,正人君子,静则正,静则和,静则清,静则慧。儒家尚正气,佛家尚和气,道家尚清气,天人合一,三教同源,这首诗表达出来清静无声、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我在学书与做人所向往的。”他平时所珍爱的三枚闲章,一曰“毕生自修无尽期”,二曰“超尘”,三曰“心清如水”。这三枚闲章,就是周榕林书法出神入化及其为人中正平和的生动写照。
1996年,周榕林经过一段默默无闻的准备,拿着自己准备多年的89幅反映佛家的书法条幅,到桂林举行“周榕林佛缘书法展”,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从北京专程到桂林主持开幕式。展览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有十多幅书法被人选购收藏。展览结束后,周榕林受到了佛家理念的洗礼,开始皈依佛教,并被选为南宁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桂平西山是我国南方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的龙华寺和广东的南华寺齐名。周榕林每年都到这里拜谒一两次。1999年夏日的一天,他又一次到西山观览。在默读完赵朴初的题联“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之后,经过洗石庵的濂溪,当他蹲下来拨弄清洌的溪水时,突然发现有一奇石在溪流中似乎在频频点头,他把石头抱起一看,石头宽平的正面似乎烙有一幅图画,再用水洗刷干净,一幅清晰的画图呈现眼前:石头上方,恰似一帘瀑布从高山奔流而下,在瀑布冲出的一个池潭边坐着一位长须飘洒的老者。这位老者是佛家还是道士?抑或是儒生隐士?看来,他是在绝尘静雅的山野中倾听着泉声的乐曲和召唤。周榕林当即把石头命名为“听泉石”。他兴高采烈地将石头带回家,摆在书房中显眼的地方,同时用红木刻制了“听泉石轩”四个大字,以此为书斋题名。
听泉石摆放以后,周榕林心中又涌动着新的灵感,他觉得书法的创作确确实实是人们身心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于是,他在书画室里恭恭敬敬地写下一副对联: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本文来源:
南宁日报 )
http://www.nnnews.net/Images/end.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