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描绘的五岳风光,让人心生无限向往,也让今天的我们可以身不远行,神游中岳嵩山之饕餮风景。唐代诗人多有漫游经历,每登临嵩山,必弦歌赋诗。翻阅故纸,读他们的登临之作,一如站在诗人身边,与他们一同骋目,万千景象,似在眼前。让我们循着唐诗,神游“不共众山同”的神奥嵩山。
中岳嵩山,雅称嵩高。郦道元《水经注》云:“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嵩山的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太室山和少室山各占三十六峰,共七十二峰,峻极峰为主峰。位于少室山的少林寺是佛教名刹。
明
宋旭《五岳图》之嵩山“二室争奇”(局部)
远望嵩山,卓然有异,许棠《汝州郡楼望嵩山》中描述了嵩山不同于其他山的独特之美:“不共众山同,岧峣出迥空。几层高鸟外,万仞一楼中。水落难归地,云篱便逐风。唯应霄汉客,绝顶路方通。”
吴融在《望嵩山》中,新奇地发现三十六峰如冠冕:“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楼百尺独登看。”高耸的山峰阻断飞鸟,天空也变得狭窄,山色苍翠,让人间白昼也仿佛寒气森森。
崔曙《嵩山寻冯炼师不遇》云:“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更值空山雷雨时,云林薄暮归何处。”诗人访友人不遇,忽逢大雨,云林薄暮,遮断归路。
王维《归嵩山作》云:“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诗人入山一路所见清江、草甸、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有一种清幽闲淡的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