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门三苏”的中岳嵩山情结

(2021-05-25 21:31:51)

 “一门三苏中岳嵩山情结

贾尊权/文

巍巍嵩山,文化之根,文明起源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嵩山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围绕着嵩山山脉,以天地之中的登封市为核心星罗棋布着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等十多个城市,中华文明史中的很多内容都与这些城市有着诸多的关联早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氏族过渡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这里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这里走出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圣地。正因为嵩山如此厚重又如此雄壮美丽,如此包容又如此传奇,一代代华夏儿女争相登临,或许,只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故土 “一门三苏”的中岳嵩山情结

    读中国文学史,人人都绕不过唐宋八大家,在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中,对于苏轼我们都比较熟悉,这位千古流芳的大才子因一肚子不合时宜而颠沛流离,虽坎坷一生仍对生活充满热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因其诗词赋而成后世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而对于苏洵和苏辙我们知道的较少,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而苏辙是苏轼的弟弟,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被后人称为三苏一门三苏。探寻“三苏”在中华民族文化圣山的嵩山行踪,寻觅三苏父子的圣山情结,对于登临中华民族文化圣山、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

苏洵:经行天下爱嵩岳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佑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一门三苏”的中岳嵩山情结

苏洵在青少年时代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宝元元年(1038),30岁的苏洵与欧阳修、司马光同科应礼部进士考试未中,离京返蜀,经轩辕关游嵩山,作《忆山送人》长诗一首,其中:

五噫不复留,驱车走轩辕。

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尊。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诗中的五噫,指东汉梁鸿作的《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这首诗表现了对朝廷的失望和不满,后来诗文中多用五噫表示告退之意。苏洵这里用这个典故,也表现了他对累试不第的失望,也是他登嵩山缘由。

诗中的“轩辕”,是指拱卫西京洛阳八关之一的轩辕关。轩辕关地处嵩山山系的太室、少室两脉的交汇处,山势雄伟险要,道路曲折盘旋,是北宋西京洛阳至东京汴梁的必由之路。轩辕关所处的轩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在古代是京城洛阳通向东南诸省的必经要道,位于登封少林寺北1.5公里处。

嘉祐元年(1056)四十八岁的苏洵携其子轼、辙在京城汴梁应试。四川眉山老乡陈景回以太子中允之职致仕,两人在京城相见。陈景回向苏洵求诗,作有《丙申岁余在京师》曰: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苏洵请老乡记住:卜居嵩洛非戏云尔。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故,是年五十八岁,苏轼此时在登闻鼓院任职,苏辙在大名府推官任上,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苏洵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成为其遗愿。

苏轼:我今已过嵩山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乐府》,存词362首。“一门三苏”的中岳嵩山情结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脱离“苦海”,从黄州(今湖北黄冈)量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赴任途中,东坡去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弟弟苏辙,过嵩山时,东坡作《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诗(二)曰:

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筑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历史上,喜爱嵩山者比比皆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胜迹。东坡与人文嵩山的情意也是有迹可寻的。诗中苏轼自豪的告诉弟弟苏辙: 我今已过嵩山麓

熙宁七年(1074),苏轼任杭州任通判,在与友陈令举相别所作的《鹊桥仙·送陈令举》曰: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诗词意思是,嵩山的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诗中把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在嵩山一住三十年后,在缑山得道升仙的典故写进词中,称其为缑山仙子。苏轼对嵩山的向往之情、目睹嵩山的兴奋之意,跃然纸上。

元祐元年(1086)三月,苏轼医界好友洛阳名医康师梦从开封回洛阳,苏轼又把我今已过嵩山麓这首诗书赠康君郎中。书赠诗题:元丰七年,余自黄迁汝,往别子由于筠,作数诗留别,此其一也。其后虽不过洛,而此意未忘。康师梦从开封回洛阳的第二年,就把苏轼的书赠刊刻在洛阳。南宋施宿见到此碑给予很高评价:师孟医士讬明不朽,有足嘉者。   

如今,在嵩山少林寺还留有东坡的印记:一是《东坡观音赞》碑,位于《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濳教书碑》碑阴,原嵌于达摩亭东壁,后移至少林寺碑林;二是苏东坡病故后的两个月,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九月,登封知县楼异撰文、参廖用东坡体书丹、少林寺监寺宗证题额,由少林禅寺传法沙门清江上石《三十六峰赋》碑,碑高233、宽89厘米,行书二十六行,行六十六字。碑石原在少林寺山门内东侧,面南而立,虽经近千年风雨浸蚀,字口尚清晰如初。此碑历代金石著录多有记载。清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并附有《石墨镌华》、《鲒埼亭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书对此碑撰,现移入少林寺碑廊护。

登封市档案馆馆藏的明·傅梅《说嵩》卷一载有东坡游嵩山白鹤观的见闻苏东坡《小记》:昔游中州白鹤观,壁上高绝处,有小诗,不知何人题也。诗云:仙人未必皆仙去,还在人间人不知。手把白髦従两鹿,相逢聊问姓名谁。东坡固尝至此而无题咏,何欤?傅梅读苏东坡《小记》发出了东坡固尝至此而无题咏,何欤?成为不少嵩山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的课题。


苏轼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及暮年

元祐三年(1088)七月十五是坤成节(英宗皇后,神宗母亲哲总祖母诞辰),辽道宗皇帝派二位使臣到汴京祝贺,苏轼负责馆伴北使,住在接待北使的都亭驿馆。初九,内侍都知刘元方拿出家藏唐代嵩山隐士卢鸿一的名画《卢鸿草堂十志图》请苏轼题跋。

“卢鸿草堂”在嵩山太室山东麓的二十四岩之首的“卢崖瀑布”,为嵩山第一奇景。据傅梅《嵩书》卷之二《岩类》载:山至此忽开两翼,最后一岩削壁千仞,形如半弓,顶悬而根却,石纹有天然卷云回波之状。瀑布水自其丫处飞流而下,远望如练,近视如帘,直落如丝、斜溅如珠、入耳如雨、沾衣如雾、风激日射、姿态万千。岩下即卢鸿故居,卢鸿[唐]字颢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一作名鸿,字浩然,工书、画,颇善籀、篆、隶、楷。开元十二年(724年)尝撰并八分书唐普寂禅师碑。工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笔意位置,清气袭人,与王维相埒。开元中屡征不起,赐隐士服,为营草堂居之。自绘胜曰《草堂十志图》,并作十体书题诗其上。当时号山林胜绝。卢鸿死后舍宅入寺。苏轼遂在画上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

此唐卢丞相、段文昌本,今在内侍都知刘君元方家。元祐

三年七月,予馆伴北使于都亭驿,刘以示予,为赋此篇。迨、过、远来省,书令同作。“一门三苏”的中岳嵩山情结

查今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草堂十志图》及题跋(影印本),明显看到有唐一代谏仪大夫卢鸿一,在隐居地嵩山东麓之卢崖,自绘的卢鸿草堂及其周边山林胜景《草堂十志图》,及其卢鸿本人创作的《嵩山十志十首》骚体诗亲笔写在每副画作之首,除五代杨凝式、清代高士奇、乾隆题跋外,虽古代典籍多有苏轼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其事与内容等文字记载,却看不到苏轼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的任何文字书法,或许该书法作品极为珍贵被后人裁割收藏,实乃为一大遗憾。

绍圣四年(1097),六十二岁的苏轼贬谪海南昌化。海南的名山黎母山,被誉为黎族的圣地,黎族人民的始祖山。苏轼一见黎母山,咋看就像自己心目中的中岳嵩山。是年九月,苏轼作《和陶拟古九首》其中的第四首有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的佳句。远隔千山万水,偏偏想到嵩山,当有深意在焉。其全诗云: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渳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这首诗否定了神仙家“卢生与若士”,认为传说太渺茫了,哪里值得期待呢?从海南黎母山想到“嵩与邙”,嵩山乃苏东坡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而北邙山,却是古人埋葬的最佳场所。这当然有生的希望和死的考虑。当东坡生返海内、养病常州时,自然会想到生已无望回嵩山,死后却有葬嵩山的意愿。这乃是东坡的嵩山隐逸情意的最后表露。他所追求的正是超尘脱俗、自由闲旷的生活理想啊。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于江苏常州。次年润六月移葬汝州郏城上瑞里,即今平顶山市郏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小峨眉山下。

 

苏辙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

苏辙(1039年 -1112年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一门三苏”的中岳嵩山情结          熙宁四年(1076)八月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举行举人试,时任陈州(今河南淮阳)教授的苏辙和许州主薄的顿起,奉命担任考官。苏辙在试院凭楼远望嵩山晚霞美景,赋诗《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一首,其诗曰:

嵩少犹藏薄雾中,前山迤逦夕阳红。

高楼一闭三十日,遥忆岩头种药翁。

原来,苏辙与和顿主簿从陈州至洛阳途经嵩山脚下,由于公务在身未能登临嵩山,二人远眺中岳美姿和诗相约同上嵩高望九州。苏辙《和顿主簿起见赠二首》其诗曰:

    一锁楼中暗度秋,微官黾勉未能休。

笑谈容我聊纾放,文字凭君便去留。

杯酒淋漓已非敌,清诗窈渺更难酬。

东归犹得联征骑,同上嵩高望九州。

九月初考试结束后,苏辙和顿起一起离开洛阳,经缑氏山谒缑氏祠、过轩辕关,九月九日达到三山翠壁绕禅居少林寺。与好友顿起此行参观缑氏祠、轩辕关、少林寺后,苏辙赋诗词《登封道中三绝》三首赠与好友顿起。

《缑山祠》

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

夜静笙声兼鹤下,回看惟有故山存。

《轘辕道》

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

东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澜。

《少林寺》

一径乔林下黄叶,三山翠壁绕禅居。

共君将住还归去,欲问安心知已疏。

第二天,苏辙与好友从少林寺出发沿登岳石径到达嵩山太室山顶,游玉女窗、捣心石、醒心泉、峰顶寺、登封坛、法华岩等,下山后又游览了静思观、天封观、启母石,在石淙观唐天后群臣侍宴诗石刻、访登封阎氏园林后结束了他的中岳之旅,并和顿起题名金石:余与子由考试洛西进士毕,同游二室诸寺,最后过天封、静思,观吴道子画,遂行。熙宁五年九月十日也。(登封市档案馆藏清康熙岳生堂刻本景日昣《说嵩》卷十五《金石·二》

苏辙与好友顿起游览嵩山“石淙会饮”胜景时,赋诗《过韩许州石淙庄》一首,其诗曰:

飞泉来无穷,发自嵩岭背。

奔驰两山间,偶与乱石会。

倾流势摧毁,泥土久崩溃。

坚姿未消释,截嶭俨相对。

居然受喷泼,雷转诸壑内。

初喧堕深谷,稍放脱重隘。

跳沫溅霏微,余澜汹澎湃。

宸游昔事远,绝壁遗刻在。

人迹久寂寥,物理爇兴废。

相君厌纷华,筑室俯湍濑。

濯缨离尘垢,洗耳听天籁。

将追赤松游,自置青云外。

道人亦何者,预此事归计。

犹恐山未深,更种万株桧。

苏辙熙宁四年的这次嵩山之旅,还写了一首五言诗《过登封阎氏园》,其诗曰:

秋暑尚烦襟,林泉净客心。
菊残知节过,荷尽觉池深。
疏柳摇山色,青苔遍竹阴。
犹嫌进官道,轣辘听车音。

苏辙这次嵩山之行途径的现存或年久荒废的嵩山胜景,明代傅梅《嵩书》和清代景日昣《说嵩》中有明确记载。其中的玉女窗在太室之上,石洞幽洁,上通日月,四壁朗然,古人谓之玉女窗。捣心石在太室顶,莹澈光洁,在中岳十二名石中名列第二,列启母石之后。相传玉女导帛其上,每于立秋前一日中夜闻杵声焉。醒心泉,位于太室西北麓,名列中岳二十名泉之一。峰顶寺,为嵩山峻极寺的别称。峻极寺有三院,在中峰为上院,在山麓者为中院,在西关为下院,后上中院俱废,独下院存(今二郎观)。登封坛,在太室中峰(今峻极峰)。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封于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时建。法华岩位于嵩山,为嵩山二十四岩,法华岩失载。精思观,位于逍遥谷西岭上,唐高宗調露元年十月,帝同武后游嵩山,亲幸国师潘师正,敕有司即其庐建隆唐观(逍遥谷中)。又于西岭上别建静思院,宋时犹在,明废。天封观即今嵩阳书院,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创建,名嵩阳寺,中唐改名天封观,北宋为嵩阳书院至今。启母石位于嵩山南麓万岁峰下,有一巨石高宽各10多米,矗然雄立,名曰启母石。巨石向西边倾斜,斜面状如大厦,可蔽数十人,北上方一块裂开后掉落地上。石上有一裂口,缝隙中可见古钱,用铁丝可以触及而不能拿出,又名金钱石。《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轩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主持在启母石附近修建了启母庙,庙前建戾母阙,如今庙早毁而阙尚存。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地质调查,启母石是一块从北边嵩山主体上破裂滚落下来的滚石,体积在1000立方米以上。嵩山主体的岩石是距今约19亿年前生成的(古元古代嵩山群),那时嵩山地区一片汪洋,沉积了石英砂,经成岩作用形成坚硬的砂岩。后经中岳运动的改造,石英砂岩经过重结晶,变成了石英岩。嵩山石英岩十分坚硬,不易风化,多形成陡峭的山峰,太室山、少室山都由石英岩构成。嵩山周围的石灰岩、砂岩、页岩较易风化构成了低山。而太古宇片麻岩和片岩,更容易风化,形成了登封城附近的盆地和丘陵。在低山丘陵的衬托下,嵩山更显得雄伟壮观。(见《古韵---中国嵩山历史建筑群》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登嵩岳是苏辙心中的神圣之旅

苏辙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在其心目中成为一次神圣之旅,伴随着他直到逝世。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夏,时年35岁的苏辙由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治所在今济南)掌书记。熙宁八年的春末夏初,苏辙还曾南出济南,到东岳泰山,并作游泰山四首纪其行诗中有云:自我来济南,经年未曾出。登上东岳,忆起对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的感慨:登上嵩岳,能使人心胸如天宇一样宽阔,昔日的烦恼是非统统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前年道轘辕,直上嵩岭背。

中休强饮食,莫宿时盥颒。

稍知天宇宽,不觉人寰秽。

元祐三年(1088)七月英宗皇后,神宗母亲哲总祖母诞辰,辽道宗皇帝派二位使臣到汴京祝贺,初九,内侍都知刘元方拿出家藏唐代嵩山隐士陆鸿的名画《卢鸿草堂图》请苏轼兄弟题跋。苏轼在画上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后,时任户部侍郎的苏辙见画生情,遥忆熙宁四年的嵩山之旅,看到精妙绝伦的《卢鸿草堂十志图》发出由衷的感叹,挥笔写就了千古名篇《卢鸿草堂图》诗一首,其诗曰:

昔为大室游,卢岩在东麓。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径归不复往,峦壑空在目。

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幅。

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

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录。

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

嗟予缚世累,归来有茅屋。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尚将逃姓名,岂复上图轴。

元祐6年(1091)担任尚书右丞的苏辙,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所见所闻写成了《登嵩山十首》(附后)《过韩许州石淙庄》《过登封阎氏园》,连同《登封道中三绝:缑氏祠·轩辕关·少林寺》一并收入他亲自编订的《栾城集》卷四之中。

元祐九年(1094)春,苏辙的老乡蹇拱辰,在京城得一古图,请苏辙鉴赏:此嵩山图也。予昔尝游焉。峰岭径遂观刹皆是。苏辙为图做引,并系之以诗曰:

峻极登高二十年,汝州回望一依然。君行亦是高秋后,试觅神清古洞天。苏辙告诉这位老乡:吾昔熙宁中,自陈之洛,往来皆出嵩少之间。时方重九,与偕行者约曰:与子于此登高乎?今筋力尚强,可以一往。异日复至,或不能矣。

绍圣元年(1094)年初,苏辙离京赴任汝州知州,蹇拱辰相约说:闻此州在嵩少之阳,登城北户,可以尽得其胜,君何时为此游,吾将举酒与子相望,虽不能同,亦庶几 葆光法师随后动身,希望他到汝州安顿后到嵩山相见。可他一到汝州,恰逢大旱,根本没有时间赴约,于是命家兵去祭祀嵩山,并和葆光法师相会。苏辙亲自写了祈文:

辙昔缘吏役,自陈如洛,道出嵩少,秋雨方淫,繁云如絮,缠复山上。究观近麓,莫瞩诸岭。据鞍默祷,庶几一见。俯仰未几,豁然云移,如卷重帷,却置山后,连峰角立,草木可数。惊顾窃叹,莫知其由。昔韩愈南征,有感于衡。岂以无似,克配前烈。默然惭惕,不以语众。至于今日,十有八年,永怀畴昔,有不能已。谨遣家兵以茶酒香烛及佛经疏,伸导毕,神鉴不昧,景飨昭答。

苏辙送家兵陪葆光法师,并代祭嵩山走后,他登上汝州望嵩楼,看到连山障吾北,二室分东西,遂写下《望嵩楼在汝州》诗一首。以太、少的高低,来宣泄和表达朝中之争的复杂心境:

东山几何高,不为太室容。

西山为我低,少室见诸峰。

政和二年(1112)二月苏辙的长子苏迟任命为登封县丞。时在今许昌县椹涧乡西长店村隐居的苏辙,作《送迟赴登封丞》诗再次回忆起他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

昔我过嵩阳,秋高日重九。

晨邀同行客,共举登高酒。

藤鞋生胼胝,一览河山富。

封坛土消尽,中夜扪星斗。

下山双足废,欲上知难又。

回首烟云中,隐约见岩岫。

苏辙告诉长子苏迟:自己已七十多岁了,来年春天到来之时,再去嵩山一游,儿子呀,准备好安舆迎接老父吧!:

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后。

吾儿性静默,丞邑山路口。

秋暑山尚烦,冬雪山方瘦。

春山利游观,安舆即迎父。

苏辙送走长子苏迟之后仅八个月后,即政和二年(1112)十月,七十四岁的苏辙与世长辞,苏辙的二次中岳之旅虽未能实现,却与嵩山为伴,与其父苏洵、其兄东坡一起长眠在嵩山之阳的郏县小峨眉山下。  

一门三苏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嵩山一往情深,以其饱蘸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许多讴歌嵩山的诗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情深义厚,从小跟随父亲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一起进入仕途,又一起离开仕途,他们俩的一生,没有一处不是同步而行的,可谓是彼此的影子,古今兄弟的典范。兄弟性情中人从其父的性格,无论是嵩山漫游、出仕为官或贬谪南迁期间,不管是乐是悲,是生是死,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对嵩山的那份寄托、那份执着、那份坚守与眷念,尤其是浓浓深情的圣山之旅,一一浓缩在脍炙人口的诗句之中。三苏父子一生钟情中岳,情结嵩山,其后代为实现先人遗愿选择依山傍水的栖息地魂归嵩山,不仅为他们找到了心灵故土,也是对三苏父子圆梦嵩山的最好纪念。


(作者:河南省登封人,嵩山文化学者,河南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