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2019-06-19 18:20:44)

文徵明行书《卢仝七碗茶歌》


    

 中国历代咏茶诗歌绚丽多彩。诗人们以茶遣兴,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联谊,留下了数以千计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在洋洋大观的茶诗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咏茶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文征明爱茶颇深,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不交官府,他有诗吟到'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熏炉茗碗旁'。表明自己不受权贵的指使,对自己有着洁身自好的追求,他的乐趣,只在于诗书画和一杯清茶之中。

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1614/78088576_1

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1614/78088576_2

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1614/78088576_3

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1614/78088576_4

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1614/78088576_5

http://image99.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8/1614/78088576_6

卢仝的沧桑人生和春秋茶艺茶道——《茶仙卢仝诗作赏析》序|高天星

转载2018-10-31 09:02:18

卢仝茶仙和陆羽茶圣,是中国茶文化的双子星座。茶圣陆羽以其《茶经》声名天下,茶仙卢仝以其《茶诗》名扬茶苑。卢仝以儒涉世,以佛禅心,以学为养,待时入世出世,其人生,是诗意的人生,亦是茶道人生;关于他的文字史料甚少,知其人生,知其茶道,主要根据他的诗歌创作。卢仝传世诗有90余首,文有《春秋摘微》。他身为乡老布衣,白衣寒士,性格高古癖介,浪漫痴狂,又愚拙俚俗,耿直率真。人生不幸,才华不俗;品节高尚,诗歌品高。名誉“唐贤卢仝”,诗美“卢仝体”,茶艺“清风茶”。

卢仝的诗作,诗化了他沧桑人生之经历,也诠释了他贡献卓越的春秋茶之道。茶为国饮。悦读卢仝诗,品鉴卢仝诗,评说卢仝诗,可从诗意角度审视,同时也可从社会生活层面观照。诗是美的文学。诗的本质是精神生活、生活的文学;是生活的、是社会的、是精神的、是艺术的、也是美的;具有情感的特质、特征、特色,缺失特色的抒情美,也就不称其为诗了。

悦读《茶仙卢仝诗作赏析》,走近卢仝,让人们更清晰、更清明地认知卢仝,也让人们对卢仝更亲切、更亲近。“环肥燕瘦,各有其美”,“春兰秋菊,各呈其妍”。人的审美活动天地广阔,人的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审美的追求不同,审美的角度不同,生活之美的千姿百态,升华了异彩纷呈的诗歌艺术美,影响和导引着人们的审美偏爱。“美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感觉。”在审美文化活动中,人一般总有所偏爱;诚如人之嗜味,各有所爱;偏爱与人们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有关,是审美的特殊之爱,相应还产生偏爱的价值。

好诗如好茶,香茗如美诗。诗与茶,为平生之爱。我的家乡是茶乡,1992年我还为家乡倡议并策划了茶文化节。“物在人亡倍珍惜”。因此,我特别崇敬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也倍加喜爱卢仝的诗歌。诚如颂光“诗序”所赞:“一曲月蚀七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玉川诗作播千年,含英咀华细品咂。”诗是美的,美是优秀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马克思曾指出:“艺术方式指的是从美的角度观察世界”。精美的诗歌,均具有诗意的审美的价值,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精神的魅力。宋代朱熹的哲理诗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了解茶仙卢仝的诗意人生,他的春秋茶道,可否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认知。

认知之一:卢仝诗歌具有特色的艺术诗体的文学价值

我国是诗歌之国。“诗”的名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其文意为:“诗,志也,志发于言,从言寺声。”(许慎言)。审视中国诗史之演变、流变可知,诗的体式多姿多态,其体裁多种多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乐府、古体、近体、歌行、绝句、律诗各体俱全。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繁盛。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诗人。历史时代沧桑之变,散失的诗作难以统计,据全唐诗可知,有名诗人有两千九百五十五人,收诗多达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五之多。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形成了诸多有名的诗体,如陈拾遗体、上官体、王杨卢骆体、杜少陵体、李太白体、元白体、杜荀鹤体等等,卢仝的诗也被誉为卢仝体。

一种新文体的兴起,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旧唐书》《郑綮列传》记载一个趣闻。唐昭宗时,郑綮被民间称为“老五”,是一介布衣,喜好文学,尤爱吟诗。其诗不是绝句,也非律诗,隐头去尾还有味道。多针砭时弊,是一种民间俗诗。因贴近实际,反映生活,受人喜爱,人们称之为“歇后体诗”,并在诗坛流传。这说明在唐代,人们乐于打破传统格式,有喜创新文体的风气。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诗言:“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诗中也写道:“你万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诗体之美是多样的统一,是内容的一致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卢仝体诗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咏三首》《观放鱼歌》《蜻蜓歌》《直钩吟》《秋梦行》《肖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和《新蝉》。“卒章显其志”,卢仝的诗,有的短小,有的很长,不论长短,语朴情深,韵味深长,其创新诗体具有可贵的文学价值。

如他的《月蚀诗》,全诗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口语、俚语、书面语信手拈来,三言、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随意运用,行文纵横开合,意象光怪陆离,叙事波谲云诡。卢仝善于发奇崛惊人之语,构匠心独运佳作。欧阳修言:“卢仝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雌文。”严羽《沧浪诗话》云:“玉川之怪,天地间自欠此一体不得。”将卢仝诗单列为“卢仝体”。这首《月蚀诗》正是卢仝独树一帜、奇险怪异风格的典型代表。全诗1700多言,格式上有诗之精炼,内容上具文之广博,是“以文为诗”、“以赋为诗”的诗体佳作。

他的《秋梦行》诗,取法古体诗,形式自由,长短句式,突破了诗的对称句法,采用了散文的句式,不受字数韵律的束缚,表现了“思即而满,乃有异观,溢出为奇”新异的艺术效果。

认知之二:卢仝诗歌具有诗歌题材独特的人文价值

我国的诗苑之中,一生之诗作,集中反映茶之艺、之道、之俗的诗人中,卢仝可谓是绝无仅有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卢仝不仅喜乐家乡之山水,而且习乐茶艺、茶道、茶俗。“自然的人化”。卢仝的诗作,反映了他与茶“物我统一”、“物我神交”,具有“茶灵”意识;他对茶以情寄之,以意品之,以诗咏之,以艺赞之。如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和社会讽喻诗的《月蚀诗》等诗作,蕴含着人文精神。

“茶歌”蕴含的精神文化,忧国忧民的情怀,其神韵的追求,“两腋清风”的茶诗坐标,均是人文内涵,诠释的是茶诗的人文价值。苏澈的“七碗煎尝病未能”,周必大的“七碗且同僧在家”,苏轼的“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杨万里的“唤我起看清风生”,耶律楚材的“两腋清风生坐榻”,“卢仝七碗诗难得”,乾隆的“卢仝七碗漫习习”。均足以说明卢仝诗茶的人文精神及其体现的人文价值的深远影响。也说明人生如茶,生活如茶。茶在风物中是具有灵性的精灵,是具有精气的“元神”。优雅的品饮,可除去浮世烦忧。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诗精神的执着追求,是文化的陶醉享受,是心灵的净化,是思想的超越。

如《解闷》诗,孤独、无聊、无助的,卢仝失落、消沉、愁苦、无奈的心情,在诗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从他万事休”,也并非是针对自己的家事;也包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悲情与感伤,还表现了他解民众苦难“敢死横干天”。

如《扬子津》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言志诗,古谚曰:文如其人。卢仝其人的生活经历究竟是怎样的?后人的评语是“介僻”。“玉匣百炼剑,龟文又龙吼。”卢仝的品德之高尚,突出表现在他“身鄙不忘家国忧”的恤民情怀。

如《叹昨日三首》,“秋风落叶”,诗人借景抒情,感叹人生,艰难人生,壮志难酬,在经历了沧桑之后,表达了人生领悟与解脱的快乐心情。诗人感叹时光匆匆,人生艰难,对自己壮志难酬,贫困潦倒,又对饿殍遍野社会现实的鞭笞,寄希望百姓能富裕无忧,表现了对广大民众疾苦的深厚同情。

认知之三:卢仝诗歌具有时代印记的社会文化价值

“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区”。隋唐是中国社会得到发展的时代,但是到了卢仝生活的中唐时期,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幼主屡易,边患频仍,国运凋敝,民不聊生。卢仝的许多诗作表达了他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心境情态。

“人在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了他自己的内心生活的烙印”(黑格尔语)。如《人日立春》,卢仝的人生坐标、思想轨迹,可从这首诗为起点去寻觅,去审视。

卢仝而立之年服膺于儒学,少年时期留恋山水、亲近自然,与道家的取向可说相通;其后,他意识到社会责任,以孔子提倡的“春秋笔法”写《摘微》,寄希望于通过指斥社会弊病来救世;直到后来借月蚀出现,用讽谏、抨击的手法大声疾呼;再到向“地位清高隔风雨”的“群仙”,啸歌“百万亿苍生,堕在巅崖受辛苦”,发出“到头还得苏息否”的浩叹。

茶在杯中清澈明洁,在杯底翡翠如玉。如他的《自咏三首》《观放鱼歌》《直钩吟》《掩关铭》《叹昨日三首》《冬行三首》《扬州送伯龄过江》《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等诗作,反思往日学周公、孔子之学,是误入歧途的自欺,表达了他对老庄“祸福相倚”的哲学人文精神的并不完全认同。再有他的《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感叹“不须服药求神仙”“无求长生丧厥生”“先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自古圣贤放入土”“暂时上天少问天”“君爱炼药药欲成,我爱炼骨骨已清。试自比校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表达了他“我来契平生,目击道自存”的文化情怀,表达了他“法度度万民”,“我心尘外心”的社会情怀,表达了他忧民求真向善的文化情思;这些精美诗作,指斥时弊,讽喻不平,具有可贵的时代文化价值。

认知之四:卢仝诗歌具有乡土情怀的民俗文化价值

我国是茶之国,有茶园、茶林、茶乡、茶城、茶都。茶园来兮,美哉茶香!卢仝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恬淡的田园风味,是有民俗的浓郁风情,也是明丽醇厚的风情画卷,展现了他家乡田园风土人情之美。

“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乡土具有风情美。不到山乡,怎知山乡之美?不到济源,怎知卢仝故里的茶香?卢仝茶诗,生动地表现了山乡的风情美;有评论者把它概括为“色、香、姿、韵”四美。人之爱家乡之美,各有其赏,各得其趣,各有偏爱。卢仝诗中景物多被拟人化,寄托着情怀,赋予了乡情寓意。

《琴书》有云:“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挠,意到而不自浓。”如他的《送邵兵曹归江南》:“春风杨柳陌,连骑醉离觞。”意境深邃,耐人寻味。“东望濛濛处,烟波是故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寄外兄魏澈》,有无限思念和浓浓亲情。“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浓浓的乡亲、亲情可感知。

诗人之诗,多始于“喜怒哀乐之已发谓之情”,“诗言志、歌咏情”。如他的《白鹭鸶》、《将归山招冰僧》、《山中》、《出山作》、《村醉》等诗作。这些诗是拟人化的吟唱。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土的挚爱,也反映了卢仝家乡田园生活的丰富,虽然他有时与村人相住的较远,有空时他便回村和乡亲们叙谈,话桑麻,谈农事,表现了他对乡梓生活的农耕情感,彰显了其诗的民俗文化风情之美。

认知之五:卢仝诗歌具有语言朴实的文学艺术价值

卢仝诗还具有朴素之美,他的精美诗作,返璞归真,魅力无穷。艺术体现了他对语言美,特别是对朴素之美的追求。正如庄子所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优秀的诗人多重视自然朴素之美,如杨万里言:“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元好问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也如韦庄所说的:“字字清新句句奇”,梅尧臣所说的:“天然情趣始为佳”。我国史诗中,有许许多多精美的诗篇,表现为朴素之美,卢仝诗也具有这样的风范。

如他的《守岁二首》,语言直白平易、通俗易懂,诗人孤独苦闷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该诗把“年”拟人化,用简朴的语言把与人如影随形的“年”拟人化,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情愫。寓深情于简朴之语言里。

卢仝诗的艺术性还鲜明而突出的表现在其诗的意境之美。我国的诗歌重视意境美的优良传统,王国维总结出“境界说”:“境界非指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他重视干事业、做学问、写诗文,均要“入境界”,也要“出境界”。他曾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卢仝诗歌艺术创作体现了其诗意境的风范、风采、风华和深邃。他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把儒释道喝茶养生之道,把“精行俭德”、“和、静、怡、真”融为一体,阐述了喝茶煎茶有益身心,他把七碗茶与道教文化的“七阶坐忘论”的状态、情态,“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相结合,诠释了喝茶养生的感受。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两腋清风生的特色精神文化,使卢仝煎茶道成为“中国的煎茶道”,影响深远,促进了茶为国饮的生活文化,即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我们国家普世的文化生活。

认知之六:卢仝诗歌具有匠心独运的茶艺茶道价值

认知卢仝的茶艺、茶道,当知其根柢。诚如古人云:“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卢仝的家乡济源,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他的茶诗反映了济源人的茶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卢仝自幼常与小伙伴上山、拾柴、放牛、采茶,还在石榴寺接受过禅茶的教育,并在扬州考察了寺院的茶文化,聆听过他叔父口传心授喝茶的静、致、和的养生经验。他还伴随叔父在扬州做过茶叶生意,耳闻目染,爱上了喝茶,并学习和研读了陆羽的《茶经》。他在家乡开荒种地、读书、写诗,煎茶待友,他与诗友韩愈、孟郊、张籍、王涯、贾岛、高常、严固、马异交往、游览,结下茶缘,切磋茶艺,彼此唱和、创作了众多描写香茗的精美茶诗,在他的家乡,民众还把他和韩愈在玉川泉旁拴马烹茶的故事传为佳话。

卢仝煎茶技艺,基本借鉴了陆羽的煮茶技艺,传承了坊间的煎茶工艺功夫。如他的《哭玉碑子》诗,该诗大约写在815年,这时卢仝在家乡与茶友、茶农研究种茶、制茶、饮茶之茶艺、茶道,在茶园、茶山考察种茶之技艺,他爱茶、赞茶,创作了精美的茶诗,表达了对茶品的热爱,并引申到人生观,寄予着、诠释着茶之道、人之道、茶之品、人之品。

如他的《楼上女儿曲》《秋梦行》《自君之出矣》和《风中琴》,“水月风生松树枝”,松树是长青不老的象征,不畏严寒、坚贞不屈。“一弹流水一弹月”,表达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赞许。

再如《客淮南病》《示添丁》《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诸诗,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他的茶艺,家乡的茶俗、茶宴、茶技,以及清明茶宴、清明茶会之风俗。

如,煎茶器具:泥炉或铜炉、铁炉;陶锅或陶壶、砂锅、铁壶;木碗或陶碗、瓷碗;木勺或葫芦瓢子;木桶或陶缸盛水;木炭或干硬藤条及优质木材;山泉水,最好是泌泉水;绿茶、各种发酵茶、山茶野茶;配料:如姜片、葱须、芫荽、食盐、红糖、蜂蜜等;卢仝煎茶技艺的工艺流程,基本上借鉴陆羽的煮茶工艺,细化了七碗茶歌的煎茶工艺。

倥偬岁月,逝水流年,吾已耄耋之年,至今仍对茶诗、茶艺、茶道难改初心,难以释怀;悦读《茶仙卢仝诗作赏析》,见诗友,会茶友,同品茶、闻茶香、同阅读、赏诗美,让我的生活会更有滋有味,精神愉悦。“言行诚善缘,内心蕴诗意”。面对新理念,新作为,新发展,新事物,新成就的新时代,知时望新,远眺前瞻。该诗作赏析的出版,是正为正行,“化一为多”,是对卢仝诗的传播,是对卢仝茶道的再生性保护,也必将嘉惠茶友,利益茶友!

“诗如观花厌一色,切忌老调又重弹”。诗人歌德也曾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测不到底的。”学无止境,求索路长,阅读和品鉴《茶仙卢仝诗作赏析》,其成就是多方面的,注释详,赏析全,文辞精。如有缺失,是诗的翻译部分。诗可直译,也可意译、艺译,可全书多为直译,欠精当,欠诗味,诗韵显得不足。古诗今译,既是难题,也是努力而为,是充分展现古诗活力和成就的方式,仍有升华的空间。

“盛世华夏盛空前,先贤文脉冠仙乡。我辈咀华启心智,更为前路铺华章。”《茶仙卢仝诗作赏析》有蕴涵、有境界、有品位、有审美、有体认、有新见,悦读该书,茶艺之俗,俗中见雅;诗茶之道,雅中见俗。诗之情,茶之味,感知茶道,顿悟人生,物我神交,让人精神宁静,境界升华。编作者多为老者,“老树春深更著花”,乐为点赞之。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言)。“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面前停留”(爱默生言)。我在《茶仙卢仝诗作赏析》面前,停留良久,心悦之,学习之,思考之,以上是阅读之后的感言与放言。如失当、舛误,诚请诗人、读者教正之!

(丙申年清明时节于郑州大学璞篁斋)

作者简介

高天星,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河南文化史志学会常务副会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