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关道上情悠悠——石羊关石窟纪事及其它

(2017-06-29 17:21:11)

 

   许洛故道史沉钩,关公挥刀斩孔秀;

   左慈化羊戏曹魏,石窟佛龛河崖留;

        玉溪垂钓话姜尚,小桥玉泉叮咚流;    

        耕读世家传家道,代代铭记不可丢;     

     旧时风物景再现,陽关道上情悠悠。  

                           ——作者题记


        石羊关又名阳城关,位居“天地之中”嵩山之阳的登封市告成镇东南的颍河北岸。在白沙水库修建之前,历史上这里是九朝古都洛阳至魏都许昌的交通咽喉。据《水经注·颖水》载:此关有庙怀、关岭南北对峙,悬崖陡峭,形成宽500米之峡口,颍水沿南侧东流,北侧仅容一车,为许洛大道之咽喉。元代文豪元好问在对此地描绘“
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登封县志》记载:从京城咸阳起,向东经洛阳过轘辕关进入登封,途径郭店、邢家铺、登封县城、古阳城、石羊关进入颍川郡,这是登封境内最古的一条官道。阳关大道是古代洛阳通往豫南南阳,豫东南淮阳的大道。元至元六年(1346),改阳城关为石羊关。      

         姥娘舅家就在我家西南一岭之隔、约有两公里山路的石羊关村,打记事起,就开始了那条今生永远走不完的路。小时候或去那里割草放牛、或拾羊屎蛋,或去河里洗澡等等儿时趣事,至今无法忘怀。尤其是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二,无论风雪严寒,经过娘亲手梳洗打扮一番且穿戴整齐的弟弟妹妹们,肩挑背扛手提着大蒸馍等礼品随爹娘一起去给姥爷姥娘(外祖父、外祖母)拜年,早已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笔者自参加工作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曾长期在石羊关村所在的告成镇工作过,这些年来虽工作调动或爹娘等至爱相继过世去姥娘舅家少了些,但去石羊关或走亲戚,或工作,或家有红白喜事,或与表兄弟们欢聚喝酒叙旧,尤其是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引人入胜故事传说的魅力吸引,加之浓浓亲情使然,驱使我经常不断地行走在这条触及我灵魂深处的“阳关大道”上。  

 

 http://s12/bmiddle/001qKkLQzy7cxhSV21Z3b&690 

 

        舅舅家在过去方圆几十里曾是誉满颍河川的名门大户,家里有当时在其它别处难以看到的许多藏书,一排排、一摞摞、一捆捆的古旧图书资料,常常使我乐不此彼,废寝忘食,留恋忘返。在课外读物相对缺乏的七十年代,记得小时候每次去石羊关,爱极了这些课外书,总是一头扎进书堆里,任由我随意翻阅外公收藏的那些书籍。阅读,其实就是一种愉悦自我身心的方法。自己感兴趣的书本,会让自己沉迷,会开动脑细胞去细品。很多故事,看完了,就会沉浸在你的脑中来回的思考,或意犹未尽,或深思道理。一直以来,面对亲朋好友家长为孩子烦恼选书的问题,我都会很热情的告诉他们,孩子感兴趣肯去花时间读的书都是好书,不要去局限孩子的阅读范围,更不要去固定孩子阅读的兴趣。阅读,没有所谓的课外书。任何一本可以引发孩子去思考去探索的书都是最适合孩子的书!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5/11/13/chnwl2005111309.jpg

        娘就生长在民国末期家道不错的石羊关村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与家教,造就了大家闺秀“明理、慈善、勤俭、整洁”的中国传统女人优秀品质。在建国初期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拥有成就和希望的五十年代,一向重视教育的“乡村绅士”姥爷,不失时机地把娘送入学堂,直至到儒学圣地的嵩阳书院毕业。六十年代初与门当户对中“勤劳、刚强、责任与严厉”的父亲结合成家后,从此开始了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蹉跎人生。如果说我等后代如今已长大成人且小有成就的话,除了后天的勤奋与家道的传承,都与爹娘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培养和遗传有相当的直接关系。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sVhA8JQ0a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石羊关姥娘舅家,观河景、看古书与听外爷讲故事,成了每次去石羊关的乐事。 在儿时的记忆里,常随娘在石羊关小住,满头银发且吃斋念佛的姥娘(外婆)总是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干净利落,每当夜幕降临的晚饭后,由于当时村里家家户户还没有通电,就早早地走进冬暖夏凉的大土窑洞里,或点上煤油灯,窑洞的拐炕窑(土床)外加三张旧式荆蓆木床上,团结和睦而又温馨的一大家子或躺或坐,开始聆听舅父们,尤其是精神矍铄、阅历深、见识广,且被誉为“乡贤”的姥爷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传说与家世村史,如四大名著、大禹治水、周公测影、石淙会饮、箕阴避暑、水春耕等等等等,讲起来总是滔滔不绝,生动形象逼真,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话,常常使我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如果说现在对历史文化情由独衷的话,真正使我产生兴趣并接受启蒙教育阶段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fIxTBsP27 

        石羊关村有一尊历史悠久、青石精雕、前立后坐、昂首仰望的青灰色汉代雕造“石羊”。雕刻刀工细腻,技术精湛,石羊造型美观,形象逼真,不但是村子的象征,更是村民平安、吉祥的寄托。1951年修建水库时,居民全部搬迁,“石羊”也随之迁至新村路边。现在随着村庄的变迁,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舅表兄弟们,视“石羊”为神圣,并作为精神寄托的文化标志,把它移至村东老女坟自然村我三姨家南头的一块空地上保护起来。

       关于“石羊”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这只石羊来自距村西八里左右的卢医庙门前。那里有一对石羊蹲卧,公母各一,用以守卫庙门。因石羊夜间常糟蹋百姓庄稼违犯庙规,卢医神为惩罚它们,令它们昼夜守卫庙门,不许动弹。天长日久,石羊难忍束缚,一天它俩暗地商议逃离此地。于是趁夜深人静,公羊先逃母羊后随,到阳城关相会。当公羊跑到阳城关时,回头往后望,却不见母羊跟来。原来它们逃离卢医庙的事被土地爷发现了,土地爷怕石羊逃跑这事卢医会告他的状,判他个失职罪遭上司惩罚,便下令四周雄鸡齐鸣,不让石羊逃跑阴谋得逞。结果母羊没有起步,公羊逃至阳城关后就停止留下了。从此,阳城关改为石羊关。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fIxOoiSb2 

        另一个是三国曹魏时期“左慈化羊”的故事。《后汉书·方术列传》以及《神仙传》里,都记载了东汉末年左慈化羊的故事。左慈早年曾经在天柱山学道,后来云游四方,曹操看中了他的法术,就把他留在魏都许昌身边。有一次在参加曹操举办的宴会中,由于左慈的法术使曹操吃了哑巴亏,他马上命人把左慈抓起来,准备杀掉这个“妖人”。但是左慈一点儿也不害怕,满不在乎地被带到曹操面前。他笑着对曹操说:“我之所以肯来,是怕你责怪手下办事不力,迁怒于他们。现在我要走啦!”说完,左慈身子一晃,就不见了。曹操命令通缉妖人左慈,而左慈从魏都许昌一路北上,当至阳城关(石羊关)时发现追兵即到,左慈离开官道旋即爬上左边的山岗躲进羊群变成羊后幻化无踪,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后来阳城关的先人们为纪念左慈,就地取材雕凿了一个具有汉代历史文化艺术特征的“石羊”,并一直留存至今。于1996年8月14日,石羊关石羊,列入登封市政府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5/mw690/001qKkLQzy7Ma3FUoHXf5&690



http://imgt.xifan.org/newsapp_match/0/651923305/0

       羊,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是很重要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羊”字,而且,祖先在造字时就把“羊”和“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这是通借的手法,就是说“羊”有吉祥之意。许慎以独特的视野,用“祥”解释“羊”,是先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那个时代先民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

  石羊关这尊汉代吉羊,淡雅纯净,厚实稳当,工艺娴熟,大大的羊角自然弯曲,双耳垂直,嘴巴微张,鼻梁露孔,目点褐彩,脖颈粗壮。这尊石羊虽屈膝呈跪伏状,但眼睛却眺望着远方,生动有趣,给人无限遐想。综合石羊的神态来看,儒家核心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理念,从它身上得到了展露,可见,当年工匠的良苦用心。工匠们将自己的伦理追求,寄托于吉羊身上,呼应着中华传统美德,述说着石羊关至爱亲朋们的伦理美德与价值追求,让人看了既亲切又警醒。

       众所周知的三国时期关羽保护二位皇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刘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演义》中,当年关云长霸陵桥封金挑袍辞别曹操后,身跨赤兔马,手握偃月刀,护卫二位皇嫂前往河北冀州袁绍军中去寻大哥刘备,一路披荆斩棘来到阳城关。当时曹操部将孔秀带五百人马在此屯兵把守,只因关羽辞曹归刘心切,不曾讨得过关行文,孔秀不让过关,关公强行,孔秀便绰枪上马迎战关公,他那是关公的对手,关公纵马横刀只一个回合,手起刀落将孔秀人头劈落在地,闯过关去。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所闯第二关,就是后来由阳城关改名的石羊关,所斩大将是孔秀(也有在第一关即白沙水库大坝处的东岭关之说)。

   http://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7/02/20/2586362845390801927_320x320.png

     《三国演义》所写的“过五关斩六将”,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它说的是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黄河以北)投奔刘备,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未向曹操讨取通关证,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斩了六员曹将。这所向披靡的战绩,成为关羽赫赫功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贯中为了表现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三国演义》“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大致是首先让关羽走许洛古道通过东岭关(现禹州花石镇白沙水库大坝),然后进入现在登封境内告成镇的石羊关(即古阳城的阳城关)和嵩山太室山与少室山交界的轩辕关,接着向西走进洛阳西的函谷关,然后折回东方,经过荥阳的汜水关,然后又向西经过巩义虎牢关,最后再到达滑州(应为白马),从那里过河。这样的路线,犹如一个大“之”字,让人物来回折腾,行程将近三千里,在笔者看来是由于罗贯中的历史地理知识不足,他的虚构有一个相当大的漏洞——地理方位混乱。按照情理,关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刘备,那么,他离开许都之后,就应该向北,直趋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或者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即可进入冀州境内,这样才符合逻辑。

 http://s13/mw690/0025WCoUzy6U8cuqPNi4c&690

        发源于嵩山少室山的颍河,自登封群山之中蜿蜒东去,是登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滔滔颖水过石羊关,横贯禹州全境经许昌进入安徽颍上县注入淮河。自古以来,颍河既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也曾疯狂地吞噬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下,由国家投资,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设计,在登禹交界的白沙村兴建大型水库——白沙水库。省政府牵头组织禹县、叶县、鲁山、登封、密县等14个县的民工10多万人联合出工,时任登封县县长李忠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1951年4月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多,于1953年8月开始拦洪蓄水。1956年又进行了扩建改造,白沙水库是解放后河南省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也是中国解放后最早兴建的大型水库,属于淮河流域上游的大()型水库。

http://s9/mw690/001qKkLQzy7xHoYLEjmd8&690

1951年登封境内第一座大型水库白沙水库兴建 

图为1952年,十万人民人工修筑大坝

       石羊关南临颍河,北靠九顶凤凰山,是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小乡村。老村数百年的古村落及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阳关大道”等文化遗产,随着白沙水库的修建,也早已淹没在核心的库区水中了,当时有部分村民背乡离井随之迁移至周边各地,但多数无奈地搬迁到现在的石羊关。   

http://s4/mw690/001qKkLQzy7cimhZgiLb3&690 

(白沙水库 

        石羊关境内有古建“一里三孔桥”,即大桥、二桥、三桥(小桥),也是儿时和表兄弟们常去游玩嬉水的地方。据当地传说,在白沙水库修建之前,阳城关(石羊关)是连接九朝古都洛阳与魏都许昌的重要交通门户,这条古道曾经是商队络绎,车水马龙,可以说是当时相当繁忙的一条道路,后来被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称之为的“阳关大道”,其实就是这条道路。颍河水从“阳关大道”的北侧的石羊关经过,周围民众要走进“阳关大道”,或者官道上的行人若需要到村子里的客栈或歇息喝茶,或吃饭住宿,必须要经过水流喘急的颍河水才能入村,当地村民为了方便行人,就在此河段搭建了一座“独木桥”,“木桥”的修建,既方便了“阳关大道”过往权贵商旅们的歇息,更多的是也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阳关大道”行驶的多是些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或经商做生意的商旅马帮,而“独木桥”上来往最多的当然是普通百姓,因此在民间就有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民谚。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sTMkyY393

        由于颍河改道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石羊关境内的“一里三孔桥”是在“独木桥”的基础上,由原来的一座“木桥”演变发展成了以后的三座石桥,由于历史久远,何时由谁修建,均不清楚,不过听我姥爷说过,在清道光年间重修了“三桥”,由本村的赵瑜公等率先捐资,施工期间他亲临工地,起早摸黑,率先垂范,使这项大型工程提前完成。据我舅舅早年回忆,该桥建筑的根基砌于矶石,用料全是取材于本村三尺高,四尺长,三尺多厚的大块青石砌筑,桥拱中央前龙头,后龙尾,制作精细坚固,并筑河堤长约三百多米,高四米左右不等。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sUeOl4iae

        石羊关小桥偏东北附近有个较大的泉眼,一年四季泉水叮咚,溪流至小桥后聚落成一个清彻见底碧绿色明镜般的大潭,这里是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之源,小时候和舅(姨)表兄弟姐妹们常去那里摸魚抓螃,常游走在沧桑的小桥上欣赏颍河景色。这些年来随着石羊关境内煤炭、铝矾土等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俊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遭到毁灭性的人为破坏,曾引以自豪的石羊关“一里三孔桥”和惠及全村百姓的“清泉”等等景观也早已荡然无存,令人遗憾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桥、河堤尚在,其“三桥”遗址今尚存。

        据大舅、二舅和当年参加国家文物部门发掘古石羊关遗址的大姨夫朱新成(已故)等说过,在村西二桥处,发现有大量的古陶器和石器,器形有鼎、鬲、缸、碗、豆、大口槽、澄滤器等生活用具及残片。另外采集的有蛋壳陶片及陶环。纹饰多为蓝纹,方格纹,绳纹等。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也有少量泥质夹砂灰陶和夹沙红陶。另有兽骨。国家文物专家根据其特征,确定为仰韶文化及龙山时期文化遗产,并于1965年12月30日,登封县人民政府公布,石羊关遗址为第一批保护单位。 

 仰韶文化及龙山时期石羊关遗址出土文物

http://s3/mw690/001qKkLQzy7clvcIcN4d2&690 

        在白沙水库修建之前,颍河水出石羊关后,一头跃进一派河溪交错的水网地带,河道最宽处百米以上,形成一个自然湖泊,人称“玉溪湖”。这里泉水数处,从平地腾涌而出,高达两米,好似串串珍珠,时称“飞玉泉”。玉溪湖水清洌,坦荡平静,鱼群贯游。紧挨石羊关峡有一条崎岖小道,可达当时与之相邻的水上人家玉溪村。这个以“周姓”为主要成员的“玉翠村”,由于白沙水库的修建,搬迁至现在属于登封市宣化镇的青石沟行政村。小时候常随爷爷奶奶去玉翠的姑姑家,曾和姑表弟周亮等表兄弟们到玉溪湖的玉泉处或看飞泉、或戏水、或摸鱼虾。当时湖中有一巨石,约9米见方,三分之二没于湖中,游人可登石稳坐,执杆钓鱼或观看湖景,尤其在晚霞之中,垂钓之景如一幅天然的画卷,堪称奇观。明代诗人高出有《玉溪垂纶》诗:“春流窸窣漾回溪,仿佛桃红客更迷。时倚晴云一垂钓,石羊关外午莺啼。”据资料记载,村中有唐代建设的“玉泉寺”等历史建筑,随着白沙水库的修建搬迁,连同“玉溪观”及自然景观“玉溪”、“飞玉泉”、“米沸泉”等,早已灰飞烟灭。

 

http://s2/mw690/001qKkLQzy7cvy3epvX61&690


        相传,姜子牙不愿在朝作官,遂隐居于玉溪湖畔,常坐在这块石上钓鱼。他用的钓鱼钩是直的,边钓边说:“愿上钩者上钩,不愿上钩者顺水而去”。他的妻子天天送饭,总不见他钓到鱼。等太公吃饭时,其妻发现鱼钩是直的,偷将直钩捏成弯钩。于是姜子牙很快即钓上鱼来,但他随手又把鱼抛入溪中。伤鱼带血而下,周文王据此发现了姜太公的行踪,于是亲临颍水,迎太公入朝。登封古八景之一的“玉溪垂钓”即由此而得名。正如无名氏古诗《钓鱼台》所云:“台前落日寒鸿哀,台下西风颍水来。一曲沧浪秋色景,白云红叶好登台。”

        由于采煤导致民宅沉陷,现在又回迁到颍水岸边的村秘书永战舅,手指前方不远处的一片荒滩说,那里就是传说中上古时代隐士许由和巢父二人钓鱼的地方,以前常有游人到此钓鱼。我等望去,由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加之气候变暖、沙土淤积等原因,致使白沙水库水位严重下降,水库周边村民绿油油的麦苗覆盖了曾经一片汪洋的河床,当年“玉溪垂钓”胜景踪迹也丝毫难寻了。“玉溪垂钓”为嵩山古八景之一,是嵩山重要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该村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在举国上下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恢复其“玉溪垂钓”景观,实乃明智之举。

 
http://s12/mw690/001qKkLQzy7cxinKujV4b&690 
         说起石窟,人们都知道著名的有龙门石窟等,关于石羊关石窟,知之者甚少。石羊关作为古代九朝古都洛阳连接魏都许昌必经之路的黄金路段,为什么会诞生如此低调而华美的石羊关石窟?这些石窟群为何能延续至今呢?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印度的大德高僧们来到当时的首都洛阳,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为了避开喧嚣的都市为他们寻找幽静之处翻译佛经,首先选择了距离洛阳相对较近的中岳嵩山,即现在的“嵩山大法王寺”(公元71年建设),从此开始了佛经翻译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随着北魏初祖达摩禅宗的创立及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加之统治者笃信佛教并重视与引导,除了资助翻译佛经外,开始了大兴土木修建寺院。此刻具有相当丰厚佛教文化土壤的嵩山内外伟殿高塔,石窟遍野,仅登封就有“嵩山有七十二峰,山下有七十二寺”之说,有“人间佛国”之称。然而,自古以来最终没有不遭焚毁的宫室,统治者为了建造石窟令佛教长久留存,皇家不惜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启了中国石窟营造的皇家模式,也就是朝廷推动石窟的开凿。石羊关石窟也正是在皇家石窟建造高潮的推动下,由地方官府雕造而应运而生。

http://s7/mw690/001qKkLQzy7cg0LtHpkd6&690

嵩山少林寺

http://s1/mw690/001qKkLQzy7cg0MJ3qw10&690

嵩山大法王寺)

          石羊关石窟位于中岳嵩山东南约20公里处的颍河河畔。《清一统志·河南府二引《县志》称:“关据岭上,颍水合流,至此汇为巨浸而出,道路险隘,关口陡峻。”这里地势险要,从地域分布来看,石羊关石窟分布在阳城东南之门户的交通要塞上。

http://s5/mw690/001qKkLQzy7cg1uhjzm14&690石窟造像
http://s13/mw690/001qKkLQzy7cg1yEhJy0c&690

       进一步研究石羊关石窟群的选址时,与现存全国三大著名石窟作比较,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共同特点:几乎都选址在既有悬崖又有河流的地方。“碧水断崖”这对黄金组合,成为石羊关石窟群选址开凿的“标准配置”。从西至东,登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颍河水系发源于嵩山,颍河水不仅滋养了行走在许洛古道上的无数商旅、使节、军队和僧侣,也成为石羊关佛教石窟诞生的“温床”。http://s6/mw690/001qKkLQzy7f3KSTBTD35&690

(九十年代“碧水断崖”的石羊关石窟        

 

          自建国后这里修建白沙水库的近几十年来,,石羊关石窟一直有滔滔颍河水面屏障掩护着,由于地处峡谷,河崖陡峭,地理险要,不借助船只难以走近。近些年由于水位下降,峡谷沙土淤积致使河床升高变宽,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走上前去攀爬到每个石窟跟前或拍照,或拓印,或欣赏研究。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乙酉人间四月天,与嵩岳历史文化爱好者一起,在少君表弟的陪同下,尽情欣赏了具有浓郁北魏风格的石羊关石窟。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lKUA6b2a4

(泥沙淤积变宽而干枯的河床)  

         北魏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北魏佛教雕塑造像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典范。佛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微笑,佛的微笑给人一种深邃之感,于宁静中透出百般的慈爱,平静中带有种种的关爱和人性美。所以,他更贴近现实社会,更容易博得大众的喜爱,因而更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为历代佛教徒和佛教艺术研究者所仰慕,其艺术造诣也都非常的深。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这时期的佛雕像也追求秀骨式的艺术风格,造像大多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sRzyKxM66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sRzpGfp2b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sRzggsl2d 

         佛像虽然位数不多,但相当紧凑,有师傅端坐咏诵经文,有弟子挺立倾耳恭听,形象各异,栩栩如生。虽然石羊关石窟造像头部多有损毁,但从佛像人物总体特征及流畅的衣纹线条与剥落殆尽的文字等方面来看,当前发现的七尊石窟造像端庄大气,造像刻工简朴硬直,形象表现以圆刀为主,线条浅显流畅,人物形象丰满,服饰衣纹简练,这种线刻画是富有经验的艺术匠师们运用锋利的刀笔,在光滑的石面上雕刻出来的,它既不同于白描,也有别于阳线版画,是我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件雕刻精美的艺术品。其工整茂密、俊逸爽朗的书法艺术,充分显示了雕刻匠师的娴熟技巧,可能出于文人官宦之手,飘逸姿态富有韵律感,一张一弛中表现出疾、徐、刚、柔的多变性和生动性,长长的飘带起伏,形成一种流动感和抒情性,处处体现了北魏石刻艺术的特点。随行的河南画像石文物专家张伟先生毫不犹豫的判断为北魏时期的石雕造像艺术风格。 

http://s8/middle/001qKkLQzy7clK95NROb4 

 和张伟先生(左二) 与文化学者吕宏军先生(右一)

http://s9/mw690/001qKkLQzy7cg5iwZkI78&690


        石羊关石窟群周围石质优良,登封周边群众过去修房盖屋用的门石、门条、门墩,或兴修水利等大项工程建筑所用石料,多从这里取材。小时候曾陪父亲来这里碶石头,运回家后锻造的牛槽、猪食槽、石蒜臼至今还在。在石窟旁边不远处,有多处古采石场旧址,相传是少林寺、中岳庙等重大工程修建时所取大型石料之地。嵩山碑刻是“天地之中”嵩山历史建筑群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除了林林总总的书法瑰宝,也是嵩山碑刻的一朵奇葩。据耄耋之年的桂林舅讲,由于大型石材体积沉重,加之古代交通运输条件所限,登封境内如嵩阳书院的大唐碑丶少林寺的唐王碑及中岳庙嵩高灵庙碑、五岳真形图碑等众多历史碑刻的石材都取材于这里。中岳汉三阙所用的画像石原材料,是当时三阙的组织建造者阳城令朱宠,从这里开凿优质石料后运输到现在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所在位置建造的,其当年开凿的遗迹尚在。


http://s13/mw690/001qKkLQzy7cg4F1tBa7c&690

                                                             (古代采石场遗迹      
     
    
    石羊关石窟的建造为何能跨越1500年之久?嵩山历史文化学者吕宏军认为:这是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区位特点共同造就的。 

     
       石羊关石窟及其它,不仅仅是情怀依旧的儿时记忆,也是嵩山历史文化中即将被时代遗忘的重要展现。通过考察挖掘整理与思考,不但让子孙后记住家族史的优良传统并重树人文情怀,也是一个文化使者的历史责任,更是登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基地重要的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大德无道,大道无形。让积淀深厚的石羊关历史文化在魅力登封建设中,焕发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风采,重现人文石羊关的昔日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