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鸿一与卢崖寺

(2017-06-17 21:03:31)

 卢鸿一与卢崖寺  

 卢鸿,字颢然,又字浩然,生卒年不详,《旧唐书》称其名为卢鸿一,《新唐书》却称作卢鸿。原籍在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后徙居洛阳,隐居嵩山。自小即重学业,博学工诗,善书画,擅长篆、楷、隶等体书法。卢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山水画家、隐士,他知识渊博、能诗会画善书。

卢鸿本是一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他为人正直无私,看到朝纲不正,奸佞掌权,十分厌恶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弊政,对仕途毫无兴趣。唐玄宗开元年间,愤世嫉俗的卢鸿干脆离群索居,遁迹山林,来到嵩山悬练峰下做起了隐士。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嵩山一带有名的高僧名道普寂、司马承贞等,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有一次,普寂举行群僧大会,邀请四方名流莅临观礼,卢鸿应邀为大会写了一篇数千字的祝词助兴,大家一致称好。在这次大会中,卢鸿发现普寂的弟子一行可堪造就,就劝普寂要让一行遍参名师,后来一行果如卢鸿所愿,成为了一代天文大家。

卢鸿隐居不久,前来找他拜师求学的人就络绎不绝,就连远居在皇宫的唐玄宗李隆基对卢鸿也常有耳闻。唐玄宗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开明皇帝,听说卢鸿很有学识,他很是器重,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召卢鸿进宫为官。没想到,卢鸿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竟然婉言谢绝了朝廷的美意。唐玄宗仍不灰心,又派遣使臣带着重礼来请卢鸿。但卢鸿又予以拒绝。开元五年(717年),求贤若渴的唐玄宗第三次下诏书给卢鸿,言辞恳切地说:“卢鸿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钩深自微,的确是清高之士。诏书屡下,每次都婉言推托,使朕虚心引领,至今已有好几年了……礼有大伦,君臣之义不能偏废,现在东都地近嵩山,我派人带着丝帛前去请您,希望您改变志向,使朕称心如意。”言外之意是说卢鸿不但通晓老子的玄学,而且实践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并且品德高尚,素有治国安邦之才,可与古时贤人媲美。因此出于国家的迫切需要,才下了诏书聘请他入朝,共议国家大事。见再也推辞不得,卢鸿只得应诏前往。公元718年,卢鸿到了东都洛阳,但却不去朝拜谒见皇帝,宰相让通事舍人问他,他说:“礼者,忠信所薄,臣敢以忠信见。”意即“礼,忠信之人会看得很轻。我是以忠信之心来朝见皇上的。”卢鸿的人格魅力让唐玄宗深为折服。唐玄宗既惊异又高兴,特意将卢鸿召至内殿,赏赐御宴款待,君臣欢聚一堂,开怀畅谈。唐玄宗下诏拜卢鸿为谏议大夫,赐给他官印、朝服。卢鸿却又一次坚决辞谢不就。唐玄宗就下令准其返还嵩山,每年给米百石,绢五十匹,并准许他将政事的得失以书状告知朝廷。卢鸿将要回嵩山时,唐玄宗还赏赐了隐居服,为之营建草堂。这件事在唐史中有明确记载:

开元初,遣币礼再征不至。五年,下诏曰:“朕以寡薄,忝膺大位。尝恨玄风久替,淳化未升,每用翘想遗贤,冀闻上皇之训。以卿黄中通理,钩深诣微,穷太一之道,践中庸之德,确乎高尚,足侔古人。故比下征书,伫谐善绩,而每辄托辞,拒违不至。使朕虚心引领,于今数年,虽得素履幽人之贞,而失考父滋恭之命。岂朝廷之故与生殊趣耶?将纵欲山林不能反乎?礼有大伦,君臣之义,不可废也!今城阙密迩,不足为难,便敕赍束帛之贶,重宣斯旨,想有以翻然易节,副朕意焉!”    
    鸿一应皇帝征召。六年,至东都洛阳,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事舍人问他原因,回答说:“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上别召升内殿,赏赐给他酒食。诏曰:“卢鸿一应辟而至,访之至道,有会淳风,举逸人,用劝天下。特宜授谏议大夫。”鸿一固辞,又制曰:昔在帝尧,全许由之节;纟面惟大禹,听伯成之高。则知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遁》之时义大矣哉!嵩山隐士卢鸿一,抗迹幽远,凝情篆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云卧林壑,多历年载。传不云乎:“举逸人,天下之人归心焉。”是乃飞书岩穴,备礼征聘,方伫献替,式弘政理。而矫然不群,确乎难拔,静已以镇其操,洗心以激其流,固辞荣宠,将厚风俗,不降其志,用保厥躬。会稽严陵,未可名屈;太原王霸,终以病归。宜以谏议大夫放还山。岁给米百硕、绢五十匹,充其药物,仍令府县送隐居之所。若知朝廷得失,具以状闻。将要返回山中,又赐隐居之服,并其草堂一所,恩礼甚厚。

卢鸿回到嵩山后,把自己的居室命曰“ 宁极”,并扩大了学庐,以收徒办学为业,每日里吟诗作画,怡然自乐。卢鸿广招天下学子,在卢鸿草堂聚众讲学,天南海北的学子闻讯后,纷纷来到嵩山投师卢鸿门下。卢鸿草堂最兴盛的时候,广聚学徒达五百余人,一时间这里文风大盛。善画山水的卢鸿曾画了一组《草堂十志图》,描绘了卢鸿草堂学子云集的情景,此图后来被有关部门收录在《故宫名画三百种》一书中。卢鸿三辞皇封的事情传扬开来之后,有人赋诗赞曰:“何谓清风全扫地,世间今复有卢鸿。”卢鸿隐居嵩山,矢志不移地做了大半辈子隐士,直到公元740年作古。他死的时候,朝廷还赏赐一万钱作为葬仪。鸿一死后,其儿子将卢鸿草堂献出,玄宗改“草堂”为“卢崖寺”。据说其后人聚居在卢崖寺东五公里处,后形成村落,遂命名为卢店。

后人梳理唐朝历史上的那些令人尊崇的人物,排列出了“七真”之人:房玄龄、杜如晦为真相,李晟为真将,元德秀为真吏,李白为真放,白居易为真才,卢鸿为真隐。《全唐诗》收录有卢鸿的骚体诗10首,名曰《嵩山十志》,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枕烟庭》、《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幂翠庭》、《洞元室》、《金碧潭》等,是其描写嵩山风景、歌咏自己隐逸生活之作的。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的高人往往藏身于名山秀水间修身养性。卢崖瀑布作为唐代嵩山隐士卢鸿的归隐之所,元代诗人杨奂游历后作了《卢崖》一诗:“避名名自在,身瘠道还腴。未到千年后,空崖已姓卢。”

卢岩寺位于嵩山太室山东麓悬练峰下,西南距登封县城7公里。卢岩寺创建于唐代,1965年12月20日,卢岩寺被登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岩寺原有上、下两寺,上卢崖寺今已无存,其后的卢崖瀑布是嵩山最大的瀑布,山水自山巅直泻而下,犹如白练悬空,奔腾不息,为中岳八大景之一。徐霞客在其《游嵩山日记》中记述:“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坠空而下……则比武彝为尤胜也。”明代诗人李元的《卢岩观瀑》诗在写景诗中极具代表性:“绝壑何年挂玉龙,洗心我一问卢鸿。半帘秋雨落天上,十丈白莲开雪中。颍水风高吹不断,嵩门月近照全空。县官更有泉亭约,应许山灵识醉翁。”

下卢岩寺坐北朝南,在卢崖水库大坝东南的平坡上,殿宇楼阁,金碧辉煌。下卢岩寺现有三进建筑,山门面阔三间,清代建筑,硬山布瓦顶。门额镶嵌有青石匾额一方,上书:“卢岩寺”,上款为“道光庚戌年三月吉日”,下款为:“比丘僧遍昭率众创立山门”。进入山门,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和鼓楼,皆为两层,中有楼梯可上至二楼。第二进建筑为中佛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琉璃顶建筑,内供释迦牟尼,两侧供五百罗汉。中佛殿外檐皆为汉白玉石柱,上面雕刻祥云、盘龙等,颇为壮观。中佛殿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硬山布瓦顶建筑。第三进建筑为千佛阁,面阔五间,歇山楼阁布瓦顶建筑。千佛阁东西两侧皆为面阔三间两层殿房,千佛阁前东西两侧分别为面阔五间两层殿房。除山门外,全为近年来复建。

卢岩寺内有一株枝叶茂密的娑罗树,和永泰寺、少林寺的娑罗树一样,同为嵩山的古树名木。古代文人多有到卢岩寺观光览胜者,宋代诗人张舜民曾留下《宿卢岩寺》诗:“先生事业老空谷,弟子几多作绛纱。鹤板当年来上国,碧岩今日属僧家。松风生籁延虚室,瀑水喷珠缀鲜花。我有故山归未得,年年魂梦绕天涯。”明代诗人李居仁有《春日游卢岩寺》:“东风随马试郊垌(中无一横),吹上苍茫第几峰。春意绿催前涧草,夕阳红送半山钟。云深石漱千年水,寺古龙蟠万树松。日暮浑忘归路远,太平诗酒喜相从。”明代登封县令傅梅《卢岩》诗中也有“高贤旧宅今为寺,吊古令人减宦情”之句。除众多的诗作外,清代文人李一还作有《游卢岩寺记》。

卢岩寺原为唐代谏议大夫卢鸿隐居之处,唐代开元年间改为寺院。卢鸿,又称卢鸿一,字浩然,一字颢然,本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人,徙居洛阳,后隐居嵩山。他博学广识,工诗书画,善书籀篆楷隶。在嵩山隐居时,玄宗多次征召,他都予以拒绝。开元五年(717年),再次征召,次年,应召至洛阳,但谒见而不朝拜,唐玄宗授予谏议大夫之职。但卢鸿还不接受,唐玄宗遂准其返归嵩山,并下诏曰:昔在帝尧,全许由之节;缅惟大禹,听伯成之高。则知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遁》之时义大矣哉!嵩山隐士卢鸿一,抗迹幽远,凝情篆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云卧林壑,多历年载……宜以谏议大夫放还山。岁给米百斛、绢五十匹,充其药物,仍令府县送隐居之所。若知朝廷得失,具以状闻。”唐玄宗还赐给他隐居之服,并为其在悬练峰下建草堂一所,恩礼甚厚。卢鸿回山后,聚徒五百余人,讲学于草堂之中,成为一时之盛。卢鸿死后,他的儿子将草堂舍为寺院。卢鸿在嵩山隐居期间,和前来游历嵩山的文人学士多有交往,李白曾有诗《口号赠征君卢鸿》:“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卢鸿善画山水树石,其画得平远之趣,与王维相当。曾自绘其隐居之地胜景为《草堂十志图》,描绘了卢岩寺附近的山水胜景,并附骚体诗十首,名《嵩山十志》,歌咏自己的隐逸生活。《草堂十志图》作为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的作品,气格高古,沉稳静穆,山石皴笔分明,浓淡自宜,是研究早期山水画的重要范本。卷末有乾隆、五代杨凝式、宋代周必大、清代高士奇的题跋。

卢岩寺尚存嘉靖四年(1525年)刻制的八面石幢,上有“大明国河南府登封县大宁保下卢岩寺住持僧悟谨、悟用、悟忍及发心僧周安……”众多僧人名字;另有“本县曲河里用工施舍,石匠杨学打造香亭一座,佛前永远供献”等字样。幢上还有非常精美的线刻游龙、莲花宝瓶、菊花宝瓶等。此幢现保存于登封城隍庙。常松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