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鸿一《卢鸿草堂十志图》赏析

卢鸿(又作鸿一)字浩然,一作灏然,生卒年月不详,是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卢家人,后来迁到洛阳,隐居嵩山(今登封市)。
卢鸿学问渊博,精通籀、篆、楷、隶多种书法,善于描绘山、水、石、树,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据史书记载,713年,唐玄宗选用贤士,以勉励天下,派遣使者备礼邀请卢鸿出山。卢鸿再三不肯。过了五年,玄宗再次下诏,称赞“鸿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钩深诣微,确乎自高”(《新唐书、隐逸传》)。恳切希望卢鸿能出山赴任,以满足他的心愿。卢鸿盛情难却,应召来到东都洛阳,谒见玄宗,不肯下拜。宰相很不明白,派人询问缘故。卢鸿答道:“忠信之人不讲究这些礼节,我敢以忠信进见!”玄宗闻知后,就另升内殿,设宴款待,当场授他做谏议大夫。卢鸿还是坚决辞谢。玄宗为了保全他的节操,不降低他的志向,就赐他一身隐居服,一所草堂,让他带官归山,每年可得到粮米一百石、布绢五十匹。而且还使他随时记下朝廷的得失,直接把状子交给玄宗。一些府县的官员也常常到他家拜访。卢鸿回山后,广开门户,召聚五百弟子讲学,直到去世。他为人清高,曾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宁极”。
卢鸿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最出名的是《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图》,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画风与王维相近,并与王维的《辋川图》一样,名传当时与后代,表现了卢鸿在绘画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但可惜的是,原作久已失传,唯能见到传为李公麟的《草堂十志图》临本。但仍然能使观者领略到原作的风貌,一直成为历代画家所重视和临摹的名画。
草堂十志图中的小楷题记颇为精彩,每景各题一段,或仿虞、或仿褚、或仿颜,无不神形兼备,耐人品味。即便是李公麟临本,也不失为研究宋以前小楷笔法之珍贵资料。
原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内印本少见。余平日颇爱隋唐法书,查阅旧资料访得“草堂”、“倒景台”、“期仙磴”、“幕翠亭”四段,现上传至本版块,以便各书友研究,并附原图局部及五代杨凝式跋于后,希望广大纵横书友补阙其余几段,为盼。
http://s11/middle/8a60c018gc14a606cf1da&690
http://s7/middle/8a60c018gc14a5fc47086&690
http://s12/middle/8a60c018gc14a5fd191fb&690
http://s11/middle/8a60c018gc14a5fec91fa&690
http://s15/middle/8a60c018gc14a5feb817e&690
http://s9/middle/8a60c018gc14a5ff2d6e8&690
http://s9/middle/8a60c018gc14a60034288&690
http://s16/middle/8a60c018gc14a6014df5f&690
http://s7/middle/8a60c018g79baa334ef26&690
http://s12/middle/8a60c018gc14a6029a78b&690
右览前晋留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木。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为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
http://s3/mw690/9817b80dtx6BxsWSjd0a2&690
http://s11/mw690/9817b80dtx6BxsX42kWea&690
《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纸本。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书。
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然学行,不衫不履其外焉者也”
上面这首宋代黄庭坚写的绝句,提到的“杨风子”是我国五代时期一位最著名的书法家。五代短祚,承唐启宋,似乎只有杨凝式一人谱写了这一段书法史。
《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居洛阳十几年,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如无杨凝式墨迹的寺院,往往会先粉饰其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风子“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距顾视,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壁书随兴而作,无拘无束,所以无法刻石而保存下来,尽管如此,像黄庭坚这样的人物仍然到洛阳“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可见杨凝式给宋人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