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嵩山坳发现皇帝御笔诗书摩崖石刻

(2016-04-16 10:00:21)

嵩山坳发现皇帝御笔诗书摩崖石刻 

 

序言终于把《嵩山坳发现皇帝御笔诗书摩崖石刻》一文整理完了,感到一种轻松感和成就感,感到一种人生的幸福。我总想干点事,总想干成点事,为人,为家乡,为嵩山,为社会,无论分内或分外于是就有了在嵩山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嵩山坳清代乾隆皇帝御笔诗书摩崖石刻从探索到发现,到拓印,到研究,到整理,到思考的全过程

一)

读中国文明史,你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中原,读中原文化史,你的瞳孔会自然而然地定格在嵩山。嵩山太室山东麓的中岳区,以其优美的风景、奥博的文化,靓丽的山城,向世人展示着他的魅力、活力与风范,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能触摸到历史的遗存,每一草一木都能嗅到文明的气息,每一水一石都蕴含着文化的宝藏。 

http://s8/mw690/001qKkLQzy70Zqb1OiHf7&690
(嵩山坳美丽乡村规划鸟瞰图)

 

  近几个月以来,一直致力于嵩山坳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调查、策划设计与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等项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困难多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常常是吃住在岗位,早出晚归地对北高庄、徐家沟、燕家庄、宋家门等自然村重点区域及乡绅乡贤的走访,虽苦犹荣。http://s7/mw690/001qKkLQzy70ZqsPAb466&690
嵩山坳村落现状)      
 

 具有浓郁乡土人文情怀的张彦明、张麦收、燕顺、宋振东等老大哥们,我常是他们的座上宾,门中客,每与这些“乡土老哥们”在一起,除了绿色生态的嵩山时令果蔬与味美可口的农家饭,总是少不了他们那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述:汉武帝与万岁峰、乾隆与中岳、卢鸿一与卢崖草堂、武则天与懿赐金樽酒、徐霞客与嵩山、张富成与青岗坪,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高僧名道与中岳等等历史传说故事,还有那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智慧与山里人的热情与豪迈。

 http://s10/bmiddle/001qKkLQzy71bwqeUI1f9&690

高志明,早年曾是中岳嵩山卢崖瀑布景区开发的拓荒者,对嵩山东麓山乡家园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一草一木一水、一砖一瓦一石等人文与生态自然资源视若珍宝,关爱有加。丙申春节期间,又一次津津有味地品尝志明大嫂拿手的“石磨手工面”,饭后聊天时得知:嵩山青童峰下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长期以来困绕着志明大哥与家庭数代人,并一直困惑着周边村民与曾经到过的游客。

 

http://s2/bmiddle/001qKkLQzy7117D7rcl81&690
(大山深处.生火烧柴做饭)
 

 丙申仲春,嵩山太室山东麓的嵩山坳,大地返青,杨柳依依,山花吐艳。为了把摩崖石刻上的内容弄出个究竟,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同时也为了给父老乡亲一个交代,就在人间芳菲三月天的一个上午,老张大哥的爬山专用“皮卡车”,把我等送至嵩山坳的“老宋家”,然后与三十多年相濡以沫,且富有乡村情结与理想人文情怀的老友徒步,开始了嵩山深处摩崖石刻的探索之行。

 

http://s13/bmiddle/001qKkLQzy70ZqFFOSo3c&690
(嵩山坳银洞沟山水景观)
 

 青童峰下的银洞沟, 虽是枯水季节,可这里确是山高水长,沟底泉水叮咚,小溪潺潺,面积大小不等的水潭不规则地散落在沟底,清澈见底的水潭中,多年来少见的蝌蚪群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荡。南口向北约500米处的半山腰,有个直径约六、七十公分大小、经人工雕琢过的石洞,洞口石壁在阳光照耀下,四周岩石银光闪闪,据随行的年近七旬的张彦明大哥讲,他曾试探性地下去过,洞壁锻造有放置“铁灯”的地方,深不可测,银洞是什么年代开挖的,他爷爷也说不明白,但从用铁器锻造过的痕迹看,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等在洞口敲打了几块银光点点的矿石带回,以作纪念,并继续进行“摩崖石刻”的探索发现之旅。

http://s14/mw690/001qKkLQzy70ZqO4Ytn0d&690
(古银洞)

 我们攀爬上褶皱突出明显、大约在二十五亿年前“中岳运动”时期形成的地质山崖,拨开万木丛生的山林杂草野树,绕过需要相互牵手才能通过的悬崖峭壁,翻过百丈深渊的沟壑,有惊无险地来到一块巨石跟前,我等兴奋地、气喘吁吁地开始了对这块摩崖石刻的观察。

http://s8/mw690/001qKkLQzy70ZqJABBt57&690
(中岳运动——元古宙、古生代地质岩层地貌)
     http://s13/mw690/001qKkLQzy70Zr46YCE3c&690 

http://s14/mw690/001qKkLQzy710cfGq9D5d&690
丛林.山间野花) 

        仙乡何处觅,即此是蓬莱!此处满山青翠,山寂鸟喧,山花缤纷,清香幽,泉水淙淙,风光绝佳。眼前这块耸立于青童峰下经过打磨的巨石,由于历经风霜雨雪的沧桑岁月,若不经意,很难发现上面有文字,即使常年在山里采药并多次在巨石下水潭中冲洗山货的张炎明大哥,也未曾发现过巨石上有石刻文字。这到底是什么?当时我攀爬到巨石左侧一个较为平坦的石阶上,试图一窥个中奥秘。这处摩崖石刻高约5米多,4米,细细看,除极个别笔势大气若行云流水的“京”“庆”行书繁体汉字外,实在难以看清摩崖石刻上其他汉字的完整内容。

http://s15/mw690/001qKkLQzy7hyfMSMO24e&690

        年俞七旬的宋振东、燕顺大哥,自小就在这里放牧,牛羊常在巨石下的潭中饮水,他们只知道巨石上有汉字,但具体是些什么内容,即使他们的父辈、爷辈也没人说清楚,问了村里及周边的识字老人,没人能知道不过振东大哥听他的爷爷说过,当年乾隆皇帝祭祀嵩山路过这里,当时大队随从人困马乏,干渴无比,乾隆皇帝一声令下,霎时巨石炸裂,石缝里流出了甘冽清泉,从此这个地方就叫“滴水棚”,传说中当年随从乾隆皇帝拜谒嵩山时宾妃们用过的“红茶瓯”与“仙人脚”、“马蹄坑”等遗迹现在依然清晰可辩。

http://s16/mw690/001qKkLQzy71auV8j83cf&690
传说中的“滴水棚”

http://s10/bmiddle/001qKkLQzy71auZgcyZ39&690
传说中的滴水棚与红茶瓯

        据振东大哥讲,小时候他在这里放羊时,“滴水棚”西约50米处有早已坍塌的房屋建筑,现在房基遗址还在。就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由于这个巨石属石英岩,山下一个商贩在这里烧过香放了鞭炮后,准备炸毁这块巨石做“石碾”磨石英沙,在老宋及全家的干涉阻扰下,使刻有文字与传说故事的“滴水棚”巨石逃过了这一劫,加之摩崖石刻处在远离闹市的深山幽谷之中,由于有深涧绝壁为屏障,历代祸乱未能波及,并一直较好地地保存至今。

http://s1/bmiddle/001qKkLQzy7116SuldS20&690

 (传说中的神仙脚印)

http://s12/bmiddle/001qKkLQzy7116ULjRx4b&690
(滴水棚附近的古建筑遗址)

  

二)

 

 嵩山不墨千秋画。在嵩山这幅历史巨画中,既有三皇五帝豪迈的大手笔,也有后世帝王将相的描绘,留下了不少佳话。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嵩山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嵩山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发祥地,也赢得了“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世界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等一连串美誉,故嵩山历来为中原文化的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乡”“金石宝地”之称。 

http://s14/mw690/001qKkLQzy71176k8qh1d&690
(山间野花)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礼登嵩山,拜谒启母石后,率众登上启母石后的高峰,听到大呼“万岁”之声时,“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有大臣就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于是就命名这座山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宫”。同时,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门奉命祭祀岳神。从此,“山呼万岁”就成为一个成语沿用了几千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王者之尊给嵩山增加了靓丽的一笔。 
       北魏太和十八年(495年),孝文帝巡幸嵩山,亲作《祭嵩高文》,致祭中岳。魏孝文帝来嵩山走了一遭,便痴迷上了这块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他的落脚之处,便相继建起了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使嵩山成为了一块佛国净土,为嵩山增加了几个充满禅意的文化亮点。 
       唐高宗一生和嵩山关系密切,在皇后武则天的陪同下曾三来嵩山,这些都已成了历史的云烟,但因唐高宗的影响,其皇后武则天却把嵩山做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嵩山情有独钟,一生曾八次游历嵩山,前三次都是陪同唐高宗而来。公元696年,当她第四次驾临嵩山时,她封禅中岳的大愿终于实现。武则天在嵩山向世人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圣历三年四月,武则天再幸嵩山三阳宫避暑,五月癸丑,因武则天疾病康复,遂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久视,大宴群臣于石淙河,并命随从的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16名随臣各赋应制游石淙诗一首,刻于今告成镇双庙村石河摩崖石壁上。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壮举一度改变了历史走向,在使仅会空发议论的男性史学家汗颜的同时,又使嵩山文化厚重无比。 

 帝王们各自书写了自己的嵩山史记,煌煌巨著印证了华夏民族根在嵩山,源出炎黄。嵩山以自身的灵气与精魂孕育了嵩山历史文化的奇迹,以自身的底蕴和风骨构筑了嵩山历史文化的圣殿。嵩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有专家说过,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诚哉斯言。

 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皇帝,大都与嵩山有很深的渊源;历史上凡是有名望的文人,大都在嵩山留有足迹文笔;嵩山的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处好景观;嵩山的每道山沟,都有一个好故事;嵩山上每一朵野花,都是一篇妙词;嵩山上每棵古树,都是一幅美图。块巨石上写的到底是什么?  

  由于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爱好及求真务实作风驱使,我当即拨通了登封权威历史文化学者吕宏军的电话,他说登封有史以来的所有文献资料,从没有过嵩山太室山青童峰下有摩崖石刻的记载。为了弄清摩崖石刻的真实完整内容,我来到具有丰富嵩山历史文化馆藏的登封市档案馆,查阅了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所有的志书、资料,翻阅了所有馆藏嵩山石刻拓片目录,均没有嵩山东麓青童峰下有摩崖石刻的任何文字记载与实物档案。走访了几个登封文物专家,大家一致说不清楚。无奈之下,与嵩山文化研究会的几个领导商讨,做出了把摩崖石刻拓印下来,开展嵩山石刻文化研究的决定。

http://s11/mw690/001qKkLQzy71azt2PmWba&690
        拓片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石书档案”。拓片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这门手艺,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能做到专业水准的更是少之又少。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拓片自古代就为人追崇,因为传拓之美在于它能为终将消失殆尽的石刻文化留下记忆的影子,它不仅是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每一幅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具有墨分五色的立体画面效果,使坚硬的石刻跃然纸上,还原了很多的历史细节。目前国家对一级文物的拓片制作审批非常严格,只有少量批准捶拓,仅存的拓片弥足珍贵。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石刻拓片,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摩崖石刻由于受地理位置、气温、降水、风沙、石材性质、地质构造等影响,存在裂隙、水侵蚀、风化等,野外保护难度大,若是初拓本,其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就更高了。

http://s9/mw690/001qKkLQzy70ZrakFrq28&690
                               (常年居住在嵩山坳大山最深处的宋振东大哥 

传拓技艺自唐代开始兴起,至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而进一步发展,风格多样且蔚为大观。这些拓本无论是纸墨材料的使用上,或是拓工技艺的运用上,都极为讲究,在保持造像石刻原真性的同时,提高了石刻内容的可读性。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加之巨石高大等拓印环境条件恶劣,我们选择良辰吉日,我和老张炎明兄找到振东大哥,备好方便面等简单食物,带上绳子、斧头、锯子等工具,肩扛人抬几根粗壮的木头进山了,燕顺大哥过去曾是个木匠,对捆绑脚手架有相当的智慧与经验,紧接着请来国内业界知名碑拓专家裴建平大师,开始了相对艰苦的“滴水棚”摩崖石刻拓印工程。http://s2/mw690/001qKkLQzy70ZreFxTj61&690

(张彦明、宋振东大哥哥们搭脚手架)

 由于摩崖石刻面积十多平米,三四个人经过一整天捆扎好的脚手架只能先从摩崖巨石的下部开始分两次拓印。第一天由于山里风大,加之服务人员少,浪费了多张价格昂贵的宣纸不说,却无功而返。第二天上午,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我们总结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先易后难,只拓印了摩崖石刻下部的内容,虽知道了石刻上的部分文字,但拓印的品相效果依然不理想。为尽快弄清摩崖石刻的完整内容,大家吃过简单的“方便面”“山泉水”午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改造、提升十几米高的简易脚手架,高空作业的拓工师傅们及我等工作人员每人系上安全绳,经过小心翼翼地退褶叠纸、清水加湿、粘贴纸张、扫纸入凹、拓包拓墨等工序,采取檫拓、点拓、揉拓、捶拓并重等拓印方法,充满期待地进行着摩崖石刻文字内容的拓印结果。当宣纸上显现流利姿媚的“乾隆御笔”及“正正堂堂地,魏巍焕焕京......”具有帝王之气的乾隆繁体行草书体文字时,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呼雀跃,原来这就是乾隆庚午(即公元1750年)《谒岳庙》的御笔摩崖诗刻啊!   

http://s3/mw690/001qKkLQzy70ZsnWfCyf2&690
工作中的碑拓专家——裴建平老师(已故)

(三)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1711-1799),高宗纯皇帝,姓爱新觉罗,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少了内忧外患的沉重压力,多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加之他汉文化水平很高,能诗善画,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一生纵情翰墨,肆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http://s11/mw690/001qKkLQzy70Zrmc2941a&690

(与碑拓专家裴建平(中)在滴水棚现场合影) 

 对乾隆皇帝拜谒嵩山这段历史我有过了解研究,几年前登封电视台《嵩山文化大讲堂》栏目组曾经对我做过专访,尤其是在早年撰写《景日昣“说嵩”木雕版的价值》一文时,由于景大人曾做过乾隆皇帝的老师,对乾隆皇帝祭祀中岳的文献资料做过更为详实的考证。乾隆庚午为乾隆十五年,乾隆40岁仿效尧舜巡狩“五岳”之典,专程安排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巡狩中岳活动。公元1750年八月十七日(农历),乾隆皇帝率亲王贝勒文武大臣巡幸河南。先到河北遵化祭谒孝陵(顺治帝陵)、景陵(康熙帝陵),九月初西行至易县祭谒泰陵(雍正帝陵),继而车驾南巡至嵩洛,祭祀中岳嵩山。车驾经正定府、彰德府(安阳),过百泉(辉县北)、洛阳,九月三十日上午经嵩山轩辕关进入登封。并经中牟县至开封府回銮,十一月初抵达北京。

  时年九月三十日下午(农历),乾隆在细雨中参观少林寺诸殿,观摩唐宋碑刻,上初祖庵、达摩洞,是晚驻跸少林寺方丈室。

十月初一上午,风和日丽。乾隆车驾自少林寺出发东行,龙旗鸾章,辉映林麓,至会善寺,会善寺少憩而出,继续东行,至嵩阳书院。

十月初一下午,乾隆皇帝出嵩阳书院,车马徐徐而行,不惊山神;晚,至中岳庙,命太常礼官献祝版、香帛、牲荐——如果说乾隆在少林寺、会善寺、嵩阳书院是以皇帝的身份来巡游的话,那么到中岳庙——嵩山之灵庙,则是以天之子的身份告谒祭。

是晚,乾隆驻跸中岳庙偏房——为他此次拜祭中岳嵩山专门营建的行宫。 

十月二日,天子乾隆盥洗沐浴,衣龙衮盛装而入中岳庙,上殿,三跪六拜,行三献之礼。礼毕,乾隆召见地方贤达、山林道僧。当夜,御制《谒岳庙》诗其云:
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
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
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
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

       乾隆自中岳庙黄盖峰北上西行,途经青童峰下现在的中岳区北高庄村的燕王家、宋家,绕过银洞沟,与随从人马在青童峰下的“滴水棚”歇息观景后,经青岗坪登上中岳中峰(今名“峻极峰”,俗称“嵩顶”)。

http://s14/mw690/001qKkLQzy70ZmwwWJv6d&690

(用朱砂拓印的乾隆皇帝诗书摩崖石刻拓片)

 据史料记载,乾隆拜谒嵩山期间,越南使者不远万里,赶到嵩山贡献“九柄如意“一柄水晶、一柄翡翠、一柄黄玛瑙、两柄云碧、两柄白玉、两柄红白玛瑙——九柄如意,五种颜色,配为九五之数。”旅居台湾的登封人杨祥林先生讲,当时乾隆为已故恩师景日眕御书完“国无双品”“正人君子”匾额,想到恩师德学如玉,遂把“九柄玉如意”赐予嵩山,作为镇山之宝。之后,登封县署营建起“如意宝库”,昼夜看管;1928年,河南省督军赵倜强取“九柄玉如意”于自家官邸,其后败走河南,“九柄玉如意”收于河南博物馆(院)。抗日战争爆发,“九柄玉如意”与河南古物同走四川重庆,其后转运台湾,成为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风流倜傥的乾隆皇帝,激情锦山秀水,饱览江山春色,却对嵩山赞美有加,大概也说明神奥嵩山的独特魅力吧乾隆皇帝这首镌刻于嵩山青童峰下的诗书摩崖石刻内径宽2.22米,高2.26米,基本是正方形。正文中的“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共四十个字,为乾隆皇帝诗书繁体行草书体,竖排五列于当年打磨过的“滴水棚”摩崖上,字经高26厘米,宽22厘米。落款字经略小些,分两行,即:”乾隆庚午冬十月朔谒岳庙有作“,最后是草书”御笔“二字,并石刻印章两枚。该诗书正是乾隆此次巡游嵩山所写,见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二集卷二十一。诗中的“焕焕”意为光亮之意,“这里指中岳庙地势的高大。全诗的大概意思是:中岳庙的建筑整齐高大壮观,修建在高高的地势上;我到这里参观它的景象,果然是我平生值得庆贺的事;向岳神祈祷百姓收成好,满足了我多年的愿望;忽然又听见鸾鸟和仙鹤的鸣叫,我怀疑是不是仙人们迎接我来了。这首诗,嵩山文化学者张国臣先生在他的《中国少林文化学》一书中曾做过颇有深意的解读,张先生意谓:中岳嵩山是天下之中,有正正堂堂之地,恰如魏魏然之京都。今日到此瞻谒其万千气象,实在庆幸满足了平生之愿。在了却长年的愿望之时,我祈求岳神保佑岁岁安丰。祈祷之后,忽然看到仙人王子晋乘着仙鹤吹奏风笙迎我而来,其后面还有众仙人列队相迎。乾隆皇帝的这次拜谒嵩山之行,为嵩山古代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http://s10/mw690/001qKkLQzy70ZmCB0yB19&690

http://s6/mw690/001qKkLQzy70ZmGNIkR55&690

(乾隆“御笔”款识)

(四

 发现乾隆皇帝诗书御笔嵩山摩崖石刻的消息不经而飞。首先到来的是嵩山文化研究会段玉山会长与他的精英团队。

 嵩山首席历史文化专家、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先生,几十年来对嵩山历史文化,尤其是对嵩山帝王文化中“乾隆与嵩山”的研究颇有建树,曾多次做客央视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经典栏目。佩戴高度近视镜的吕主任儒雅稳重严谨,反复多次在摩崖石刻周围上下攀爬仔细打量后,动情地说:“这是个好东西十分珍贵。乾隆诗书摩崖石刻的发现,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但增添了嵩山帝王文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填补了乾隆诗书嵩山无摩崖石刻的历史空白,意义重大啊!

http://s4/mw690/001qKkLQgy71ayRROwz13&690

 具有丰富阅历且历史文化艺术学养造诣较高的段玉山主任讲到,“石刻文化是嵩山文化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从乾隆御笔诗词全文与款识来看,这首“谒岳庙”摩崖石刻,毫无疑问是清代乾隆15年游嵩山时的诗书,道教洞天中岳庙里有与当年乾隆皇帝诗书石刻内容完全相同的碑刻,不过字经较小,况且又分别刻在两通石碑上。

据记载,嵩山峻极峰曾有过乾隆皇帝当年《谒岳庙》碑刻,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嵩山地区有中岳大帝的父亲生在中岳庙后的黄盖峰,他的爷爷生在嵩山青童峰的传说故事,所以当年乾隆帝在中岳庙祭祀毕中岳王后,从中岳庙到黄盖峰又经过青岗坪继而到达嵩山峻极峰,并在御道途径“滴水棚”这个幽静之地的摩崖上,命地方知州、知县等随从官员,在距今366年前的公元1750年之后的不长时间,镌刻制做了安妥他灵魂的诗书谒岳庙》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看,此石刻书圆润秀,盖仿赵孟頫,有帝王之气,雄武之风,具富贵之美。http://s15/mw690/001qKkLQzy7j2X1IlFYce&690(中岳庙三仙殿西墙分别刻在两块石头上的乾隆诗书碑刻)

  一向视文化为灵魂的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申卫保书记来了,这个具有开拓精神及创新能力,且富有乡村情结和浓郁人文情怀的申书记得知所辖区有这样一个不可移动的“尤物”后,当即通知所在村支部书记,组织民工对摩崖石刻及周边环境进行卫生整治;现场与分管文化工作的副职商议,邀请专家学者挖掘、研究、整理,利用这一弥足的中岳嵩山帝王文化资源,围绕“乾隆与嵩山”“御道”、北高庄村燕王家、宋家自然村古村落及嵩山浮丘峰、青童峰、银洞沟等旅游优势资源,创造性地提出了与嵩管委、旅游局、文物局等部门实施保护性开发,开辟嵩山东麓“乾隆皇帝御道风景徒步游”,直达峻极峰,连通嵩山卢崖瀑布景区青岗坪步道,与嵩山坳乡村旅游项目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实现中岳嵩山大旅游格局的历史性突破。魄力啊!

 嵩山令人高山仰止,在于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圣山,在于它的文化高度和历史深度,在于它太广的群众性和太高的知名度。媒体的记者朋友来了,通过深入采访,采写编发了嵩山坳里发现乾隆诗书摩崖石刻新闻稿;作家们来了,在惊叹之余,撰写了不同载体的诗词歌赋;书法家来了,争相临摹品赞乾隆皇帝摩崖石刻诗书;摄影家来了,聚集嵩山坳,聚焦“滴水棚”,拍下了神奥中岳、文化圣山、大美嵩山......   

 我小时候就知道嵩山,就知道了嵩山的中岳庙、少林寺和嵩阳书院,深深地感到嵩山的神秘和高大作为家乡的名山我从内心为它感到骄傲。嵩山这么伟大,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帝王将相与文人骚客的描绘和歌颂,事实上从远古至今游览嵩山的诗词歌赋确无以计数,虽数量之大,镌刻于碑刻的相当有限,尤其是帝王摩崖石刻,除了武皇“石淙会饮”《武则天夏日游石淙》之外,乾隆皇帝公元1750年诗书摩崖石刻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嵩山帝王文化的内容,填补了乾隆皇帝诗书在嵩山无摩崖石刻的历史空白,同时又为利用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来发展嵩山坳乡村旅游,感到由衷的欣慰!

结语: 明嘉靖年间的进士陆柬在《嵩岳文志》序中说:夫结秀藏精、生才居物者,山也,而莫尚乎于岳;标奇表异、辉山媚泽者,词也,而莫粹于岳之文。这位老夫子讲得是,凡属人杰地灵的山,皆应推崇于中岳;而一切描绘水的诗词,凡属好的都是赞颂嵩山的作品。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嵩山之子为嵩山历史文化的探索与发现,挖掘与研究,整理与宣传,开发与利用,做点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事情,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嵩山人此生足矣!仅此而已!

 http://s8/mw690/001qKkLQzy70ZmLvUbB27&690

(作者:贾尊权,河南登封人,嵩山文化学者,河南大学少林文化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