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余脉温家沟,古宅大院历沧桑
在城市里呆久了需要宁静,在楼宇里呆烦了,渴望自由。也许正因为长期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才感到生活的枯燥无味。又到周末了,踏上了寻找古村落,寻找宁静,寻找在现代都市里早已失去的“精神家园”。当车子把我们送到了中原民居典范的“温家大院”时,我被这里依然存在着如此的古老民居而感到激动。
地处嵩山余脉的伊川吕店镇温沟村,民国前属于登封县管辖,这里依然是保存完好明清时期的青砖灰瓦,高高的门楼还有那数不清的木雕石雕砖雕,……以及一片片农田,还有劳作的村妇老农。
http://s15/mw690/001qKkLQzy6Y7Pcvdh47e&690
http://s16/mw690/001qKkLQzy6Y7Ul3UKP2f&690
温少飞,温氏后裔,是一个四十状岁精明热情的小伙子,这些年来为了弄清本家祖及故居的历史文化脉络,他自费走访了北京、南京、郑州、洛阳、登封档案馆等许多地方,查阅并掌握有大量的珍贵资料,可谓是“温家大院”的文化守望者。在从伊川县城通往温家沟的路上,他自豪地谈到,明末清初,他的先祖温六爻祖父被康熙皇帝封为朝中“诰敕供事官”六品官职;其次是温六爻被乾隆皇帝封为“儒林郎直隶州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其两位夫人(袁氏和曹氏)均被皇帝乾隆封为“诰命夫人
”;再者是温贯一(温六爻之子)十七岁中举,被嘉庆皇帝封为山东省长山县、黄安县、淄县三县的知县,在职期间,因业绩突出,被山东人民送“爱遗长山”一块贺匾。据说,旧时,温六爻家是以产销食油发家致富,许多大的城市和集镇都有他家的生意,这些古宅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先祖温又道修筑。至清道光年间,温家在嵩县、汝州多地经营生意,家境达到鼎盛时期,赚了许多钱,还挂过“千顷牌”,曾有“六窑银子”之称的大富豪……
http://s9/mw690/001qKkLQzy6Y7VAzm9q68&690
驱车不足半个小时的行程,我等来到温家沟的温氏故居。温沟村之名缘于村子四周的沟壑。站在村外远眺,可见一片青砖灰瓦。村里现存的古宅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二十余亩,古居坐北朝南,共建房屋约二百多间,均为清朝初期在他家族鼎盛年代的建筑。
http://s7/mw690/001qKkLQzy6Y7NAfJwW16&690
走进各处院内,四周屋舍顿时将外界的嘈杂隔开,带给人一片清幽。阳光投射在深宅高墙上,仿佛使人进入时空隧道。
http://s9/mw690/001qKkLQzy6Y7SCyZ6wd8&690
几处宅院遵循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大门是在临街房的一边,门两边(含屋门)都镶嵌了石壁画,有莲花、梅花、石榴、兰花、葡萄等。上去门台,门框两边是对称的石狮、石鼓,这些石雕均精美无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http://s6/mw690/001qKkLQzy6Y7SLXzGR05&690
http://s16/mw690/001qKkLQzy6Y7SPamvRef&690
http://s5/mw690/001qKkLQzy6Y7Th5zU0e4&690
http://s4/mw690/001qKkLQzy6Y7T01i1B83&690
http://s14/mw690/001qKkLQzy6Y7TPGVQx5d&690
各宅院间由小道贯通,宅院的上房分上下两层,上有天井,侧为漏窗。在中间的一处宅院,可见上房匾额书有“凝瑞”二字,门两侧有对联:“半耕半读恒佩先人懿德,克勤克俭恪遵古圣良规。”院落历经几百年,但古香古色的韵味仍蕴含在一砖一瓦中。
http://s8/mw690/001qKkLQzy6Y7Tnl41h07&690
http://s6/mw690/001qKkLQzy6Y7Ty0T6555&690
宅院几处匾额上记载了后代重修事宜。据匾额所记,宅院在清乾隆四十六年清道光五年以及清同治十二年进行重修。
http://s4/mw690/001qKkLQzy6Y7TDgfHZb3&690
http://s16/mw690/001qKkLQzy6Y7TJ7tCL4f&690
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根植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乡村的古村落,孕育了民间艺术、建筑、民俗等民族文化,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几近消失的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不可再生,它的衰亡所损毁的价值远比所谓创造多少个亿的经济效益更大。
穿越在温家大院古老的巷街里,仿佛那青砖古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全天呆在这里,都在用心去品味着中原古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厚重,更有那乡村的平淡闲适与宁静。
要走了,还不断地回头,也许过不了几年,这些老房子古村落还会在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