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一期《杨澜访谈录》,嘉宾是大名鼎鼎,大众褒贬不一的冯小刚,冯导一向直言不讳,在镜头面前可谓憨厚老实,不会说假话,“成也萧何败萧何”,这样的性格,一方面造成了他不会应对娱记,容易鸡头白脸的;另一方面,直率单纯的性格又让人产生同情,不免为他说几句话。
冯小刚说,他不喜欢网络,认为网络很脏,因为鱼龙混杂,没有诚信,没有规矩,常常语出伤人。他本人是深受其害,一句完整的常被娱记们拆开成若干片段来制造娱乐视点,供观众消遣。冯小刚与娱乐记者的关系处的不是很好,所以很容易得罪这些小辈儿,这几年骂名不断。比如新电影《唐山大地震》刚出来就引来质疑声、骂声一片,有人质疑他这部片子不卖座,有的说他在大地震受害者们的伤口撒盐,赚国家灾难钱,对于这些,冯小刚不禁向杨澜诉苦,说他是对剧本动了真感情,看完后不轻易流泪的他泪沾衣襟。这点我是相信的,因为一个专业的导演如果没有对剧本动真感情,他是没有决心,没有把握拍出一部耗巨资的大片的,否则拍出来的片子也没有感情,苍白无力。以致冯导坚定地说,他59岁一定退休,享受晚年,不再成为人们娱乐的对象,听起来有几分苍凉和悲愤,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跟冯小刚过不去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是冯导的性格所致。不会左右逢源,说话耿直老实,容易冲动,心理素质不够好,只顾埋头拍片挣钱不去研究娱乐圈的生存规律,不从心里承认自己是娱乐圈里的人,所谓“身在朝营心在汉”,这些性格特点直接影响了他与媒体间的利益关系。最根本上来说,他在学会利用娱乐媒体来给自己造势,获得利益的同时,没有相应满足媒体的需求。冯小刚在《杨澜访谈录》里说,他很不适应娱乐圈,觉得自己应该在文艺圈里混。但同时,聪明的他也知道自己离不开娱乐媒体,他需要媒体及时给他的片子宣传,时不时制造点新闻将观众的视线吸引过来,不然的话,不喜欢面对镜头的他,怎会在《唐山大地震》上映前,让老婆徐帆上朱军的《艺术人生》,自己也出镜解说该片的创作历程;怎会来《杨澜访谈录》吐露心扉?冯导喜欢的是这些大牌节目的关系户,他们能正当体现自己的利益,但他不能忘了,娱乐圈里万象百态,他也离不开那些“不怀好意”的娱记们的捧场,再说了,即使是砸场,人家也在关注你的场子,吸引观众眼球,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冯导应该深谙这个道理。再者,他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做好被各形各色人们评价的准备。但在技巧上,他需要学习,因为一个人即使远离娱乐圈,只要他有社会关系,就会耳根不净,除非他能真正大隐隐于世,我相信目前的冯小刚及大多数的我们都做不到,因为我们的欲望还很强。
其次是冯导的自卑心理,因为他非科班出身,拍的是商业片。冯小刚的名气如今已是妇孺皆知,他本人也常占据娱乐热点和新闻头条,电影层出不穷,被看为票房榜样,在电影圈的影响力非凡,比肩张艺谋,陈凯歌。但冯导一直有自卑心理,这也来源于这一代电视人长久以来的精英情结和专业精神,犹如纪录片人,他们容易孤芳自赏,渴求拍出高内涵高层次的电影。不得不承认,张艺谋和陈凯歌早期的电影的确很有水准,树立了电视人独有的骄傲情怀,而与此同时,培养起来的电影(纪录片)观众也提高了口味,他们排斥或者鄙视商业化的电影,觉得电影应该是精神层次的东西,硬要分个高雅与低俗。毋庸置疑,冯小刚撞上了这根电线,他的作品标签基本就是商业电影,目的很明确,一切电影手段的运用为了迎合观众,为了赚钱,他开启了在电影中大量植入式广告的先河,他开创过亿票房,让别的导游牙齿恨得发痒,也引来自诩精英的观众不屑。可以说,冯小刚有点冤,他很实在,半路出身成为名导付出了比科班出身的人更大的艰辛,他将拍电影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目的就是赚钱养家,观众爱看就是硬道理。
但冯小刚不服气,他无法忍受同行和观众的鄙夷,他开始在电影上转型,拍《集结号》想证明自己也能拍出所谓的“正片”,想证明自己也有单纯的电影情怀,也能“高雅”,但用他的话说,他再怎么努力想证明,那些轻视他的人还是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他拍《唐山大地震》票房再好,也引来质疑和骂声一片。
冯小刚说,他还有五部片子要拍,拍完就该退休了,纵然他的口袋已是金银满钵,但作为一个如此盛名的导演,他心里最耿耿于怀的还是那些轻视他的人,质疑他电影的人。
不得不说,冯导是个很有才华,很真实,很勤奋的导演,但他想拍出一部有追求,有思想,高含金量的片子,是需要修炼和沉淀的,没有商业片来的那么容易。但愿他心态越发平和和自信,“不畏浮云遮望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