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无人无我知非色非空——峨眉山纯阳殿大雄宝殿内佛龛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破无人无我
——峨眉山纯阳殿大雄宝殿内佛龛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纯阳殿,位于峨眉山赤城峰下,从其名称就可知道它是一座道观。
据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赫嬴(道号卫阳子)创建,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取名吕仙行祠。崇祯六年1633,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率峨眉县令朱国柱捐资增修,更名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明末清初,道士绝迹,遂改为佛教寺院。有趣的是:佛寺却保留了原来的名称。现有建筑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药师殿、普贤殿等。其中,大雄宝殿内佛龛上悬挂了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佛法深妙,耐人寻味。联曰:
道场遍十方,无人无我;
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
落款:丙戌(2006年)寒冬 谢德林书于峨眉山。谢德林,乐山市水口镇人。是清末民初乐山名人谢明宣的后人。曾在乐山市乌尤寺协助遍能大师工作。

上联:道场遍十方,无人无我;
道场:是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即修行学道之处。如峨眉山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唐·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远大师修明要奥,得以观佛,浩入情海,洞开真源,道场专精。”
十方: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沾於万国。”除此,佛教中有十方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诸佛、十方众生等。联中的含义就是“遍一切空间”。
无人无我:这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即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本来没有实体,完全是主观上的一种执著,以为实有,形成了顽固的障碍,只要有这四相,就没有实际证得诸法实相。是众生起烦恼、造有漏业、堕于生死轮回的一个根本。所以说要破除这四相。按《圆觉经》的解释,四相指的是菩萨在修行比较深的境界里边的时候,产生的从浅到深的四种我执与法执。
下联: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
佛法:是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由诸佛之智慧功德之海流出,超越三界,迥异凡尘,其甚深意趣非世间言说戏论所及。
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断界:即断除九结(九种烦恼)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或断除无明结。离界: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灭界: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等烦恼。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
非色非空:在佛家经典中,“空”指有形有相的东西;而“色”指无形无相的东西。《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非”字并非“不是”,当“不仅是”解可能更恰当。空与色是相互依存的,甚至可以相互转化。能领悟到空和色的真谛,即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可以当佛讲,理解成“真知、正觉”也未尝不可。内无求外无得,即佛境。唐·贯休《道情偈》:“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珑。”宋·张伯端的《即心是佛颂》:“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谒句:“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全联的含意:修行的道场无所不在,而修行的要义在于破除对于“我相、人相”的虚妄执着,“如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法超越三界,只要证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堕两边,行于中道,即可证入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