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是法身——峨眉山白龙洞大雄宝殿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世间万物皆是法身
——峨眉山白龙洞大雄宝殿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白龙洞又称白龙寺,明嘉靖时别传和尚始建,清初重建。因寺后原有上下白龙二洞,相传为白娘子修炼之所,故而以洞名寺。清圣祖康熙曾赐白龙洞僧人祖元大师《金刚经》一部,联语一祯:"挂衲云林静,翻经石榻凉"。寺分前后二殿,前殿称三圣殿,内供"西方三圣"和韦驮;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药师佛、观音、地藏。在大雄宝殿门柱上悬挂了一副楹联,佛法深奥,智慧无穷。联曰:
水鸟风林成妙谛;
晨钟暮鼓是梵音。
落款:己未立秋后五日浙西大走客吴一峰三游峨书于报国寺。吴一峰(1907—1998),浙江平湖人,故自称作“浙西大走客”。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吴一峰蜀游画集》《吴一峰国画选》等。
该联似曾相识,相似的诗句有:明·守仁(僧人)《峨眉高一首奉蜀王令旨题峨眉山图》诗:“晨钟暮鼓何喧阗,风林水鸟皆谈玄。”宋·黄庭坚《赠清隐持正禅师》诗:“水鸟风林成佛事,粥鱼斋鼓到江船。”
上联:水鸟风林成妙谛
水鸟风林:是一种自然物象,然而在禅师眼里万物皆是“法身”。即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所以禅诗中常以山林泉石、风霜雪雨为多,并成为其“静悟”的意象依据,即以一个“真心”去感悟客观世界,求得与自然的混一。写景以现佛理,咏物闪现禅意,如山空林静、鸟闲谈天,奉行超脱世俗的禅宗哲学。
妙谛:精妙之真谛。谛,佛教教义。意谓真理或实在。主要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二谛(真谛和俗谛)、三谛(空谛、假谛、中道谛)等不同说法。清·陈维崧《绕佛阁·初冬同友人小憩中隐禅院》词:“境幽竹满,闲竖拂子,小叩慧远。妙谛微婉。”清·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八千里外常扶杖,五十年来不上朝',将杖朝二字拆开一用,便成妙谛。"
上联的含意:万物皆是“法身”,无一不在演说无上妙法。写景以现佛理,咏物闪现禅意。
下联:晨钟暮鼓是梵音
晨钟暮鼓:佛教规矩,寺里早上敲钟,晚上打鼓,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晨钟,据《百丈清规》说:“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还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但是,在经典中,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尤其是佛家偈语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暮鼓,据《百丈清规》中所列举的有法鼓、茶鼓、斋鼓、晓鼓、昏鼓、更鼓、浴鼓等。鸣鼓作为号令外,把“鼓”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以音声作佛事,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换句话说,这里的“鼓”已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如《无量寿经》卷上说:“扣法鼓,吹法螺”。即佛门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即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梵音:指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演说佛法之清净微妙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之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
下联的含意:聆听晨钟暮鼓,如佛之音声,荡涤心灵的尘埃,感受其中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