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葱姜园子
葱姜园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74
  • 关注人气:9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肚能容开口便笑——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门枋楹联诠解

(2024-02-08 09:42:33)
标签:

葱姜园子

峨眉山

佛学

文化

文史

分类: 历史文化

大肚能容开口便笑——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门枋楹联诠解

大肚能容 开口便笑

——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门枋楹联诠解

/葱姜园子

报国寺,入山的门户,即峨眉山的“登山起点”。
    报国寺,原名会宗堂,明神宗万历甲寅(1614年)明光道人初建于伏虎寺右侧。因寺内供有普贤、广成子、楚狂接舆等像,以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故名会宗堂。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故名,并御题“报国寺”匾额。重殿屋宇,依山而建,香烟袅袅,磬声频传。其中,悬挂在弥勒殿门枋的一副楹联,意蕴深妙,韵味无穷。联文:

看他皤腹欢颜,却原是菩萨化相;

清心涤虑,好去睹金顶祥光。

落款:1979年方滨生书方滨生1913-2008),四川大足6岁入塾笃好书画诗文,初习王、颜及《张迁碑》等,后得《泰山金刚经》潜心研习40余年,取其神韵而另创新格。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四川分会顾问。撰有《书法功能论》《书圣王羲之与书仙安道壶》等文,四川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其字帖两本。

 大肚能容开口便笑——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门枋楹联诠解

上联看他皤腹欢颜,却原是菩萨化相;

皤腹:即大肚能容”,喻指忍辱和宽容。也就是“忍辱是菩萨净土。”弥勒菩萨以忍辱大行于世。菩萨宽容更是一种慈悲仁爱之心和大无畏精神。弥勒菩萨的宽容,随处可见。如:布袋和尚的偈语“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诗以布袋能容万物作比喻,来告诉我们对人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

欢颜:即开口便笑”,喻指慈悲和乐观。弥勒菩萨之所以开怀大笑,是因为他即将成佛,度化无量众生。据载,弥勒为释迦牟尼弟子,先于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他的乐观与豁达,了断诸多魔障,轻松斩断万千烦恼丝

原是菩萨化相:在人们的印象中,菩萨造像往往都是妙相庄严、端祥宁静。而弥勒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却还是菩萨化相”。这与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布袋和尚有关。布袋和尚偈文:“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从此,民间相传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并“胖和尚”形象出现。这或许就是其化相”,换言之,如果要度化人,佛菩萨就要化作人才能度化。其实,在此之前,弥勒菩萨造像也是端祥、庄严,分为“菩萨形”和“如来形”造像,例如:乐山大佛。

大肚能容开口便笑——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门枋楹联诠解

下联愿你清心涤虑,好去睹金顶祥光。

清心涤虑清心清净的内心,涤虑 清除烦扰。清除烦扰、心地清净,拥有一颗清净心。清净心是佛心,是自性所本有的菩提心。正所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经·佛国品说》)换言之,清净心植众德本。一切功德从清净心来。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心清净。清净心怎么得到呢?有一个方便法门——事中无心,心中无事,于万法无所执著

金顶祥光峨眉山十景”之一,由曰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狭义指金顶的佛光。佛光本是一种自然的光学现象,即五彩光环浮于云际,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然而,古时人们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只好乞灵于宗教将其说成“随缘显示”的普贤祥瑞。产生这种看法的诱因,可能是“摄身光”,因为在这种“佛光”之中,“观者各见其形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投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于是把这种“我与化人中共住”作宗教性解说是很自然的。如:《宋高僧传》载:澄观“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眉,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祥之乡源,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它是普贤菩萨之报身,所以必须清心涤虑

 大肚能容开口便笑——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门枋楹联诠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春
后一篇:写在春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