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普渡登临彼岸——峨眉山雷音寺观音殿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慈航普渡
——峨眉山雷音寺观音殿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娑婆大依怙,护持沉溺,苦海浪头作舵手;
极乐辅导师,接引众生,莲华香界礼弥陀。
该楹联悬挂于峨眉山雷音寺观音殿门柱之上。
雷音寺原名解脱庵,亦名观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由无瑕禅师创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说法,声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
上联:娑婆大依怙,护持沉溺,苦海浪头作舵手;
娑婆:佛教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
依怙:佛教中,指众生因三毒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方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明·李贽《移住上院边厦告文》:“坐观世音于崖石波涛之上,以显急苦难大慈悲之力,使众僧有所依怙,不生怖畏。”
护持:保护支持。唐·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尔时,道场主、佛弟子香山居士乐天 ,欲使浮图之徒,游者归依,居者护持,故刻石以记之。”
苦海: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沉沦苦海,生死无穷。”
舵手:指观世音菩萨。
上联的含意:观世音菩萨以慈悲救度众生,执掌舟航于苦海之中,度众生离生死的此岸而入涅槃的彼岸。
下联:极乐辅导师,接引众生,莲华香界礼弥陀。
极乐:指阿弥陀佛的净土或者阿弥陀佛的世界,也就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接引:为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据说,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这个佛就是"接引道人",即阿弥陀佛,一般又叫接引佛祖。按《封神演义》来说,他就是西方教教主接引道人。原型为接引他人成佛的宝幢光王佛。阿弥陀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摩尼如来的“接引导师”,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来。联中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依净土宗之说,修净土法门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乱,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净土。
莲华香界:莲华即莲花,指在极乐净土之中,有无数的香莲华:青色莲华、黄色莲华、红色莲华与纯白莲华等。《法华经》就是以莲华比喻正法的经典。香界:指佛寺。唐·高适《登慈恩寺浮图》诗:“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也称为“香刹”。
弥陀:阿弥陀佛的简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 释迦 、 药师 并称三尊。
下联的含意: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往生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