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九品往生——峨眉山接引殿大雄宝殿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六道轮回
——峨眉山接引殿大雄宝殿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接引殿,位于峨眉山高山区,海拔高度2540米。“接引”为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据说,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这个佛就是"接引道人",即阿弥陀佛,一般又叫接引佛祖。按《封神演义》来说,他就是西方教教主接引道人。原型为接引他人成佛的宝幢光王佛。阿弥陀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称为释迦摩尼如来的“接引导师”,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来。
该寺院创建于宋,名新店,明初改建为接引庵。清初顺治重建,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铁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火毁,圣钦大和尚恢复祖庭,经过近十年建成。屡建屡毁,直至1995年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殿宇崇宏,佛像庄严。其中,大雄宝殿前柱楹联引人注目,佛法深奥。联曰:
接引四生登九品;
提携六道出三途。
这是一副典型的摘句联,即摘于摩诃萨菩萨赞颂:“一天驾气弥星斗,万象腾空照曜炉。接引四生登九品,提携六道出三途。”
落款:“接引禅院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纪念,庚辰(2000年)四月八日志愚敬书”。何志愚(1922-2011),峨眉山市桂花桥人。号一全,笔名华痴。十多岁上峨眉山出家,法名妙伦。1935年冬于文殊院受戒。先后就读于峨眉山佛学院、重庆华岩佛学院天台教理院、成都空林佛学院、四川佛学院等。1949还俗,于峨眉山文管所工作。后调县新华书店,县人民医院。何志愚集佛学、诗、书、画、乐、史于一身,被喻为“和尚学者”。出版有《佛教圣地峨眉山》、《峨眉山楹联诠释》、《三余室诗文集》、《峨眉山三老诗书画集》,曾参与编写《峨眉山志》、《峨眉山佛教志》、《峨眉文史》等著作。
上联:接引四生登九品
接引: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见上述)联中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依净土宗之说,修净土法门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乱,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净土。
四生:佛教用语,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唐·王维《为僧等请上佛殿梁表》:“然后以无碍慧,大化羣物,将使四生皆度。”
九品:是西方净土九品往生,从上上品到到下下品,共九品。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能入这九品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上联的含意:荐拔四生登九品,就是使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联:提携六道出三途
提携:牵扶;携带。宋·陆游《小市》诗:“暂憩轩窗仍汛扫,远游书剑亦提携。”
六道: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前三道称“三善道”,后三道称“三恶道”。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
三途:也作“三涂”,即“三恶道”,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分别是: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火途(地狱道)。畜生之死大多要流血,所以畜生叫血途,不是被人杀,就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鬼道叫刀途,鬼,胆子很小,坏事做多了,时时刻刻恐怖,怕有人伤害他,所以称为刀途。地狱是火途,纵然是寒冰地狱,也有一片火光,佛这说法,几乎世界上所有宗教,讲地狱都有一片火光。所以这三途就是血途、刀途、火途,这叫三途。
下联的含意:行善举获功德,可以让六道众生不堕三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