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自本心即见如来——峨眉山白龙洞大雄宝殿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识自本心
——峨眉山白龙洞大雄宝殿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白龙洞又称白龙寺,海拔高度800米。明嘉靖时别传和尚始建,清初重建。清圣祖康熙曾赐经书、字联于该寺。明隆庆丁卯年(公元1567年)别传和尚手植榛楠,周广二里,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共植69777株,枝叶扶疏,蓊郁成林,绿云蔽天,空翠欲滴,至今尚存不少,古称 “功德林”。明代刘迈开诗云:“擘路洪椿去,幽林古德传,繁柯荫仄径,叶密罨生烟。”是对该景的真实写照 。寺内大雄宝殿悬挂了一副集句联,佛法深奥,智慧无穷。联曰:
法本无生,果成自性自度,皆成正觉;
空不异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落款:1984年王治平书。王治平,出生于1920年,四川眉山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川大文科研究所,诗学梅村,词宗稼轩,擅长于文学书画,尤精雕塑艺术,曾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上联:法本无生,果成自性自度,皆成正觉;
法本无生:引用《维摩诘所说经》:“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法”本来就是“缘起”的产物,即因缘而成,因心而有。因缘尽故灭,有无之间行。“不二”即不一不异、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离两边,行中道,远离执着妄想,自然解脱。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即众生的本来面目。自性自度:能够觉悟自己的自性,才能自己度自己。佛度众生不是他度,而是自度,经佛导化,众生自己觉悟,依靠自力而得救度。《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正觉:指真正之觉悟。《长阿含》卷二游行经:“佛昔于郁斡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
上联的含意:远离两边,但行中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就佛果。
下联:空不异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副集句联,引用《金刚经》文,即“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空不异色:引用《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缘起的种种色法,皆是从性空中衍生出来,没有性空就没有色法。从事相上来讲,色法和空性是没有差异的,所以叫做“不异”。
诸相非相:诸相指眼根所缘的所有(有色)相,以及心所缘的所有境界(无色)相。非相指诸相“背后”的根本,禅宗里面叫做自性。自性为体,通过诸相呈现。而这个“非相”就是指离相的心。“诸相非相”,于诸法相,其心离相,则清净,当下即见如来清净本性。
如来: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下联的含意: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外表的时候,而不被外表所迷惑,能够看到诸法“空”的本性,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