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第一山亭”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峨眉山“第一山亭”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第一山亭,位于峨眉山麓,是步行入山的起点。
该亭为铜亭,重檐翘角,精工巧构,气宇轩昂,金碧辉煌。亭中展示了峨眉山深厚的文化,如:峨眉十景图,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何谓第一?魏晋·印度宝掌和尚赞曰:“震旦第一山”;宋·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碑;明·傅光宅曰:“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佛之长子”由此而来。当然,还有宋太宗所拟之楹联,文曰:
天真皇人论道之地;
楚狂接舆隐逸之乡。
落款:宋·赵光义撰 一壶山人书。赵光义(939-997),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主要为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确立文官政治。
周德华,1947年生于夹江,号一壶山人,又号茶居士、懒壶、青衣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早岁从乐山乌尤寺遍能和尚、李农罕先生学书,而立之后,又从江苏裔敬亭老翁、西昌汪济时先生学诗画和古文。出版有《一壶天地》《峨眉山诗稿》《中国当代美术家精品集·一壶》《一壶山人诗文集》等。
上联:天真皇人论道之地
天真皇人:为道教信奉的前劫修真获得极道的远古仙人。即道教尊神之一、元始天尊的门徒,而且为“诸天上品”,与太上老君、太上丈人等平起平座。据《五符经》说:“皇人身长九尺,玄毛被体,皆长丈余,发才数寸,居峨眉山北绝崖之下”;“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崖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抱朴子》卷十八也言:“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复求长生,不亦贪乎?’”另外,《玄门早坛功课经》经文前有一段“玄蕴咒”,其写道“
下联:楚狂接舆隐逸之乡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春秋时楚人,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称为“楚狂接舆”。《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记载了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之事。《庄子·人间世》也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除此,许多诗歌都有所记载。唐·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有诗句:“接舆还入楚,王粲不归秦。”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后来,楚狂夫妻变名易姓,隐居峨眉山,寿数百岁。中峰寺外“歌凤台”传说就是他隐居时结庐故址。《高士传》载:通妻从市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事先生穷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即接舆带上妻子两人最后隐居在峨眉山,以芦柑、韭菜为食,养性山林,淡泊人生,直至死去。接舆夫妇在后来被道教尊为大仙,“天府四相”中的“天机内相”就是指接舆。
全联的含意:峨眉山为道教之起源地之一,是天真皇人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是楚狂接舆隐居之处,进而说明峨眉山为其第一山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