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峨眉山伏虎寺守护堂楹联诠释

(2023-01-07 10:13:39)
标签:

葱姜园子

峨眉山

佛学

文化

文史

分类: 历史文化

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峨眉山伏虎寺守护堂楹联诠释

烦恼菩提  众生即如来

——峨眉山伏虎寺守护堂楹联诠释

/葱姜园子

伏虎寺,位于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

创建于晋代,名龙神堂。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常有虎患,所以,士性和尚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故名伏虎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有寺必有联,其楹联数量在全山也是名例前茅。如:“圣迹渺难稽,传有行僧曾伏虎;名山今焕彩,更无羽士再乘龙”“法镜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尽是三空妙谛;智灯是宝座,听晨钟暮鼓,无非一点禅机。”其中,悬挂在守护堂楹联,内涵丰富,独具风格。联曰:

一念回光,化爱河而成净土;

六根返本,变苦海以作莲池。

联,为典型的佛教联,在许多寺庙都有所悬挂。如:成都宝光寺念佛堂门柱;又如:苏州西山水月禅寺大雄宝殿门柱:一念回光方能转爱河而成浄土;六根返本自可变苦海以作莲池。”其内涵完全一致。

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峨眉山伏虎寺守护堂楹联诠释

上联:一念回光,化爱河而成净土

一念回光一念”,极短促的时间了,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一念专一”就是“定”,能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就会由此“悟道”回光”,为回光返照,其实指的就是要检查自己的身心,要学会自我反省。也就是说,蓦然回首,直下照见自心之灵性。传灯录三十,石头草庵歌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宗镜录二十三曰:若舍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养。”总之,一念回光如真理之光炯然返照内心,表示幡然醒悟。宋·释延寿《定慧相资歌》:一念回光正智开,须臾成佛法如是。【菜根谭小语录】第四十七话:“”一念回光,迥然返照 《印光法师文钞》一念回光,即蒙摄受。众生只要一念回光向佛,就蒙佛陀的摄受。

爱河犹言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贪爱之心,执着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亦以河水譬之。也就是念佛之人感叹情毒之凶险,即分隔彼岸的苦海。华严经卷二十六:随生死流,入大爱河之语。楞严经》也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探玄记十一曰:以有爱水所没故,为爱河。

净土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指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摄论》卷八中记载:“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卷十九中说:“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因为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联中应该指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 

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峨眉山伏虎寺守护堂楹联诠释

下联:六根返本,变苦海以作莲池

六根返本六根”,又作六情。它指五种感觉器官和反应能动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指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根,为认识器官之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返本”,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的状态。也就是佛家通过修行回到本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有六根清静、不为外界红尘所扰之意。

苦海一般比喻无穷的苦境,即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佛家又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沉沦苦海,生死无穷。·李贽 《<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卢纶《宿石瓮寺》诗回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

莲池代表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世界的人民都是从莲花中化生,所以极乐世界又被称作“莲邦”。 明·高濂《玉簪记·投庵》:“不是三年曾有约,谁教今日会莲池。” 明· 无名氏《赠书记·假尼入寺》:“再不回头苦海向莲池,将来堕落知何地。”

全联含意:修行者应明白赵州从稔禅师说:烦恼就是菩提,烦恼即增上缘。修行到一定境界“一念回光“六根返本”,便可越苦海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烦恼即菩提众生即如来——峨眉山伏虎寺守护堂楹联诠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