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妙智慈航普渡——峨眉山报国寺七佛宝殿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观音妙智
——峨眉山报国寺七佛宝殿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圆通苦海,驾慈航渡众生,除一切苦厄;
普门示现,应千身说佛法,结万世因缘。
这一楹联,禅机妙语,智慧觉悟。悬挂于峨眉山报国寺七佛宝殿后观音像前柱。
报国寺四重正殿,依山造势,逐渐增高,雄伟自然。其中,第三大殿则为七佛宝殿。殿因供奉七佛而得名,即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七佛皆盘腿坐莲台,体态匀称,庄严肃穆,乍一看似乎形态都一样,细细审视,表情各有变化,维妙维肖。殿左边是“吟翠楼”,挂有“七佛偈”木屏四条,为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右边的客房,名“待月山房”。殿后,以观音菩萨塑像为主,结合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组群像。
上联:圆通苦海,驾慈航渡众生,除一切苦厄;
圆通:智慧神通,圆融无碍。《三藏法数》解释:“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而联中是指观世音尊号,即“圆通大士”。《楞严经》中:“一门深入”、各证“圆通”之事,至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为止。又如宋·沈辽《奉赠行师参慎禅师》诗:“观音二十五圆通,止在禅师一指中。”俗语中用以指通达事理,处世灵活。驾慈航渡众生:和慈航普渡是一个意思。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万善同归集》卷下:“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观世音菩萨的慈航在苦海中普渡众生。苦厄:指苦难,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由于认识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明·李贽《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
下联:普门示现,应千身说佛法,结万世因缘。
普门:意指周遍圆通。又译无量门。《法华文句》卷十(下)云:“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则非普,壅故非门。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不过,普门在联中是指观世音尊号。《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体备众德曰普,用所由现曰门”。示现:谓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如观音之三十三身。《华严经·十地品》:“(世尊)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应千身说佛法:应,顺应。观音示现种种身,为众生演说佛法,并结下不解的万世因缘。若是有人应该以佛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以佛身示现为他说法。“因缘”,讲的是因缘和合,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的。
全联的含意:观世音菩萨与众生缘深,具大悲愿力,慈航普渡,以度世人脱离苦海而登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