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之心果位之境——峨眉山伏虎寺罗汉堂楹联诠释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尊者之心
——峨眉山伏虎寺罗汉堂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罗汉堂,位于峨眉山伏虎寺内。原建于清代,1995年由峨眉山佛教协会重建。
对五百罗汉的尊崇,五代时已颇为兴盛,如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王钱俶的允许,在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此后,许多大寺都建有五百罗汉堂。如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乐山乌尤寺等。伏虎寺的罗汉堂高大雄伟,恢弘庄严,殿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及五百阿罗汉像。造像生动,流金异彩,每尊都有各自的故事与寓意,是一种吉祥与力量的象征。除此,最喜欢的是罗汉堂前的一副楹联,文采斐然,内容丰富。联曰:
观罗汉百般神情,是哀是乐;
破世俗一切烦恼,不灭不生。
落款:1999年
林木(1929-2020),原名林维燊,字一木,逆耳,号仙山俗人,峨眉山市青龙场人。1947年毕业于峨眉师范学校,1950年入西南军政大学,转业后回峨眉工作。曾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峨眉山市文联、书法家协会顾问。在国画、书法、篆刻、楹联、音乐、诗词、文学等艺术门类均有造诣,被称作“多宝道人”,誉为“峨眉三老”之一。其中,尤以国画牡丹最为著名,被誉为“林牡丹”。编著出版了《峨眉琐谈》、《揽仙山胜景》、《林木书画集》、《峨眉风光画册》、《峨眉放歌·林木歌选》等书籍。
上联:观罗汉百般神情,是哀是乐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即自觉者,寺院中常见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下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而联中所指是伏虎寺的五百罗汉。对于五百罗汉的来历,各说不一:其一,是指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后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 (今克什米尔 )召集五百罗汉,论释经、律 、论三藏。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百般神情:历代画家绘画五百罗汉图像,见于著录的有梁代的朱繇,见于宋中兴馆阁储藏。五百罗汉千姿百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尊都有各自的故事与寓意。他们或坐或立,或俯或倚,嬉笑怒瞋,神态各异。有的帽履整洁,有的衣衫潦倒。他们慈眉善目,妙相庄严;也有怪诞狰狞,动作诡异的;有伸足屈膝,打坐箕踞的;有拄杖持珠,合十摊手的;有矫揉作态,念念有词的;有闭目凝思,参禅入定的,真是百般神情,各呈其趣。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阿罗汉有种种神态,而佛菩萨像只有一种呢?其原因是阿罗汉虽已断尽一切生死烦恼、解脱轮回,在道德上境界圆满,但在认知、即知识上还有欠缺,佛教说相由心生,既然心有差别,那罗汉有面相也就是百般神态了。另外,神是人造的,当然也可让人随意添加。如:清朝的皇帝信佛,自称自己是“金身罗汉”转世的。所以,建造在宝光寺罗汉堂,就有两个皇帝:295是康熙,阇夜多尊者;360是乾隆,直福德尊者。
下联:破世俗一切烦恼,不灭不生。
世俗:把人间的形式称为世俗。汉·贾谊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不灭不生:即不生不灭,认为无生灭变迁,即超脱生死的界限。为“常住”之异名。出自于晋·王巾《头陁寺碑文》:“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不生不灭”,是从缘起的角度来说的。从佛法的第一义谛而言,一切诸法是无自性的,是性空、平等的。生,无生的实性;灭,无灭的实性。离生无灭,离灭无生;生由灭而有,故生无自性,灭由生而有,故亦无自性。本质上都是不生不灭。一切相是幻相,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弥勒菩萨讲:“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说的什么?这说的是一切法不生不灭。
上联提问:看五百罗汉神态各异,如千姿百态的生活,到底是哀是乐?下联回答:冲破世俗的习惯、烦恼,万法的本质皆是没有生灭变迁,只一个空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