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有佛性万物即是法身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心中若有佛性
——峨眉山净土禅院楹联诠释
文/葱姜园子
净土禅院,俗称大坪,位于峨眉山的中部。清顺治八年(1652年),由明末避世的高僧松月法师开山主持修建。(现已废)该寺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坪霁雪”为“峨眉十景”之一。大坪其地势:一峰突起,群峰环绕,组合成一朵庞大的莲花。大坪如同花芯,丛丛参天古树活象花蕊,周围的峰峦宛似一裂裂花瓣。尤其是冬天,雪树冰花,银装素裹,大坪似一朵雪莲花,举目回望,如同身处于雪莲花之中,飘然有羽化成仙之感。二是闭关静修的好地方。因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山路坡陡似壁,高悬百丈。加之,山上缺水,夏靠雨水、冬靠冰雪,故人迹罕至,是栖心、闭关、禅修的最佳地。曾有普钦法师、圣钦大和尚、贯一禅师、南怀瑾居士等,均静习此地。
1943年夏,南怀瑾先生前往峨眉山大坪闭关三年。出家成为大坪的正式弟子,法号“通禅”。即“大坪五通”(释通禅、释通宽、释通远、释通超、释通永)之一。闭关期间,袁焕仙老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为侩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南先生在“禅七”中得到接引印证。也正因为如此,袁焕仙老先生欣然题笔为净土禅院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
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
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袁焕仙(1887-1966),一号世杰,四川省盐亭县人,民国初年(1912年),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为民国时代四川的宗门大德。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他在成都提督东街三义庙设立“维摩精舍”,聚众讲学修禅,度化一方,四众共仰。袁焕仙门下弟子众多,各有成就。南怀瑾居士,就是袁焕仙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袁焕仙平时讲解酬答之语,由门人辑录为《维摩精舍丛书》,成都茹古书局刻印,丛书包括有《榴窗随判》《黄叶闲谈》。他思想突出的特点,是融会儒释解儒。
上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
此地即普贤道场:喻指峨眉山为普贤道场,即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天末雁:“天末”,解释为天边,天际。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雁,即天际的雁。唐·邵谒《秋夕》:“天末雁来时,一叫一肠断。”岭外云:大坪山势险峻,孤峰凌空,群峰四周环绕,组合成一朵庞大的莲花。云雾其阔如海,其动如烟,其色如雪。其柔如水。色色尘尘:指色尘,即“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之一。也就是眼根(视觉)所触及的尘境。与“六尘”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晴空一亘:“晴空”,指清朗的天空。唐·刘禹锡《秋词二首之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联中喻指佛性,即心如晴空。“亘”,副词,穷尽,终;贯串。明·黄宝《贾谊新书序》:“亘万古犹一日”。上联的含意:登大坪,感受普贤道场的氛围,无论是天际雁,还是岭外云,尽看各种尘境,万物皆有佛性。
下联: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何处觅秀头和尚:指洪椿坪绣头和尚,因其头缠绣帕,人们呼之为绣头和尚。结茅林中,独来独往,自耕自食,不交友朋,蛇鼠为邻,“真空了悟”神通无碍,得大自在,人称神僧。赵州茶:禅宗公案。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么?”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喫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喫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么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慈明榜:禅宗公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慈明禅师》载:“又冬日牓僧堂。作此字,二二三儿。其下注云。若人识得,不离四威仪中。有首座者,见之谓曰:和尚今日放参。慈明闻而笑之云。”也就是说,慈明和尚在禅堂挂了一个榜,上面写了一个怪字。其下注云:如果有人认得此字,他的行为肯定符合僧人行住坐卧四威仪。首座见了后说,这是慈明在打机锋,让大家去参悟。当然,禅宗式的问答,凡人很难体验。正如《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一:“禅门公案,并非个人之知识上之臆见,亦非依文解义之解说,乃系会灵泉、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与三世十方百千开士同禀之至理。故不可以义解,不可以言传。”山山水水:指大坪的山水。一峰突起,群峰环绕,左有华严顶、长老坪、息心所、观心坡诸山;右有天池、宝掌、玉女,呼应诸峰;中心顶鼎峙于前;九老洞屏临于后。秋月半轮:即引典唐·李白《峨眉山月歌》之意境。下联的含意:哪里去找绣头和尚?参禅宗公案,悟玄妙之意味,描绘各种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意境。
总之,心中若有佛性,万物即是法身。“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