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报国寺长联赏析

标签:
葱姜园子峨眉山佛学文化文史 |
分类: 历史文化 |
峨眉山报国寺长联赏析
文/葱姜园子
报国寺,为峨眉山的“登山起点”。寺中曾有一副180字的长联,由刘君照先生所撰,文采斐然,内容丰富,用典准确,一气呵成,是一副峨眉山自然山水与人文典故相结合的楹联。联曰:
海拔越三千,高凌五岳,碧嶂苍峦,兜罗艳艳映重霄。看萝峰晴云,灵岩叠翠,象池夜月,白水秋风;袅袅晚钟消俗虑,濛濛晓雨润洪椿。胜迹任遨游,快赏大坪霁雪,乐听双桥清音,休忘却仙峰探九老,金顶览祥光,尽将峨眉十景收眼底。
峥嵘逾万纪,秀绝瀛寰,霞披彩错,瑞霭缥缥萦岭际。溯楚狂歌凤,蒲髯追鹿,真人炼丹,涪翁习静;皇皇功德郁楠林,赫赫神弓诛蟒孽。道场仰斯慕,欣诵子昂感诗,细研蒋史山志,须长咏太白半轮秋,石湖广行纪,会当天下名山注心间。
上联描述了峨眉山的自然风光,以著名的“峨眉十景”为主要内容。
“海拔越三千,高凌五岳,碧嶂苍峦,兜罗艳艳映重霄。”引句高度概括了峨眉山“雄秀”的特色。雄在海拔3099米,高出五岳(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秀在山峰苍翠,云海连绵,似僧人说的“兜罗绵世界”。具体看峨眉十景:“萝峰晴云”,夏季雨后初晴时,烟云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从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变幻百出:有时朵朵白云从伏虎岭飘下,飘到萝峰顶上,飘到游人身旁,缠绕在松树之间,时而飞舞轻游,时而飘向岭下的峨眉平原,显示出峨眉云彩多变的流动美。“灵岩叠翠”,灵岩寺遗址上,向北眺望,迎面便是一幅万山重叠的天然图画。近处,青峰绵延起伏,茂林修竹,点缀其间;远处,万佛顶、千佛顶、金顶宛似座巨型翠屏横亘天际,气象雄伟,三峰挺拔而柔和的轮廓线十分清晰。“象池夜月”,在洗象池古寺,每当月夜,云收雾敛,遥天一碧,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镜斜嵌在洁净无云的蓝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白水秋风”,万年寺,古称白水寺。每逢金秋,白水池畔,秋高气爽,蓝天分外明净,高远,辽阔。缕缕白云缠绕着寺后陡峭的观心坡,坡上绿叶、黄叶、红叶相间,与蓝天共一色。秋风吹拂着峰峦,摇撼着丛林,发出声声呼啸,片片橙红的枫叶在空中随风飞舞。应和着秋风,横穿古寺而过的涧溪潺潺低吟。流水,秋风,树涛,强声低音交错,如同一曲浑厚深沉而流畅自如的森林交响曲,为飘飘红叶伴舞。“晚钟”,即“圣寺晚钟”。声如龙吟、入耳清心。铸于明代嘉靖年问,为别传禅师所募化。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公斤,传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静夜时声可传到金顶。清谭钟岳《圣寺晚钟》诗:“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清心。”“晓雨”,即“洪椿晓雨”。洪椿坪古寺春夏雨霁的早晨,山野空气格外清新,微带凉意;寺宇庭院一尘不染,落起霏霏“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楼阁、山石、影壁,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美。可谓:只闻人语不见人影,咫尺竟成了天涯。“大坪霁雪”,立冬,大坪雪花飞舞,纷纷扬扬,一株株常绿乔木,如琼枝玉叶,雪树冰花,白塔凌空。最妙之处:大坪和环绕四周的群峰,组合成一朵庞大的雪莲花:大坪如同花芯,丛丛参天古树活象花蕊,周围的峰峦宛似一裂裂花瓣。这朵洁白的雪莲花,正展瓣吐蕊,盛开在峨眉山的腹部。举目回望,游者如同身处于雪莲花之中,飘然有羽化成仙之感。“双桥清音”,清音阁左、右两江为白龙江、黑龙江,二江之上的拱桥状如彩虹,凌空跨越,名“双飞桥”。上流二江绕石环流,水击石上,银花飞溅,清脆山谷,恰似古琴抚弄,故名“双桥清音”。“九老”,即“九老仙府”,仙峰寺之九老洞。《登峨山道里记》一文中说“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广成子天皇真人游此,遇一叟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所谓九老,即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金顶祥光”,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其中,以佛光为主。金顶悬崖下方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
“峨眉十景”的溯源,清朝光绪十一年(1884年),光绪皇帝忽然提出要到峨眉山祭祀。四川道台黄绶芙受命后即令湖南籍举人谭钟岳前往峨眉山,描绘山上庙宇和胜迹,以备皇帝驾临时用之。谭钟岳历尽艰辛,在峨眉山奔波劳碌半年,作画64幅,写诗46首,并写下一些山上胜迹的笔记,最后形成《峨山图说》。另外,谭钟岳绘制十图,并各配有一诗,以示其风景绝佳之处,这就是传统的“峨眉十景”。
下联追溯了峨眉山的人文历史,将名人轶事、民间传说择要敷列。
“峥嵘逾万纪,秀绝瀛寰,霞披彩错,瑞霭缥缥萦岭际。”引句从自然转人文。高峻的峨眉山经历了千万年的历史,雄秀天下,云蒸霞蔚,祥瑞云彩。追忆往昔:“楚狂歌凤”,“楚狂”指春秋时代楚国人陆通(字接舆)。他因不满朝政佯狂不仕而得名。后隐居峨眉山的中峰寺附近。曾作《凤兮歌》讽劝孔子要识时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见《论语·阳货》)隐居之处,名为“歌凤台”。“蒲髯追鹿”,是一个优美的佛教传说。相传东汉隐士蒲公登山采药发现鹿迹,寻踪至峰顶,忽见祥云腾涌,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显于天际。这则传说,流传颇广,甚至作为佛教传入峨眉山之文献。“真人炼丹”,说的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事。他崇道家,炼过丹药,宋徽宗追谥他为“妙应真人”。他曾到峨眉山采过药,相传牛心寺后“药王洞”就是他炼制太乙神精丹的地方。洞内虽然潮湿阴森,但洞壁和地上却是草木藓苔不生,据说是因为当年炼丹烟熏火烤的缘故。“涪翁习静”,指宋代诗人黄庭坚任叙州太守时,自号涪翁。后曾到峨眉山中峰寺休养。“习静”,谓佛家所谓修行的一种方式,以力求摒弃杂念,清净心性。“皇皇功德郁楠林”,是指白龙洞的功德林。明隆庆丁卯年(公元1567年)别传和尚手植榛楠,周广二里,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共植69777株,枝叶扶疏,蓊郁成林,绿云蔽天,空翠欲滴,至今尚存不少,古称 “功德林”。“赫赫神弓诛蟒孽”,是东晋明果大师的故事,它反映了峨眉山上佛道两教的转化。明果大师俗姓林,号时茂,资州(今四川资中)人,曾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86-408年在位)封镇南将军。因遭同僚嫉妒,到泽州(今山西晋城)析成山下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号澹然。后来到峨眉山住锡,与乾明观道士常有来往,并经常向道士们宣传佛法。由于他的佛理讲得深入浅出,道士们受到感悟,多弃道皈佛,乾明观也改名为中峰寺了。《峨眉县志》引《杂集方舆略》:“晋明果大师······回蜀就宝掌峰卓锡。初,乾明观道士每岁三月三日,效瞿武升仙之法,岁以为常。师知是妖,请让先升。喑伏猎人,箭射中之,一白蟒也。寻理其处,见冠簪白骨盈窟。羽人(道士)悔悟,改观为中峰寺,迎师事焉。”千百年来,峨眉山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游:“子昂感诗”,唐代诗人陈子昂,四川射洪人,作《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三首有:“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其三十六首有“浩然生何慕、吾蜀有峨眉”等诗句,歌咏峨眉山。“蒋史山志”,即清代太史蒋超编纂的《峨眉山志》。蒋超(1635-1683)字虎臣,号华阳山人,江苏省金坛县人,清顺治年间进士,做过翰林院修撰,直隶督学。康熙十一年(1672)到峨眉山,寓居罗峰庵休养,并编修《峨眉山志》。“太白半轮秋”,唐代诗仙李白(字太白)游后,写下了诸多诗句。其中,《峨眉山月歌》成千古名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石湖广行纪”,指南宋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写的《峨眉山行纪》。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记作品,记叙了淳熙四年(1177)六月二十五日登山后七天里的所见所闻,所录寺庙、道里、僧人、文物、传说和沿途景观,对于研究峨眉山的历史变迁,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些人文典故筑就了“天下名山”之地位。
作者刘君照(1908-1989),193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系,从教四十年,桃李盈门。他生于峨眉,长于峨眉,施教于峨眉,曾校印过其兄刘君泽先生所撰《峨眉伽蓝记》,对峨眉的掌故了如指掌,所以信手拈来,尽成珠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