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宁浩被偷走的那五年

标签:
娱乐 |
分类: 骁遥评电影 |
坊间有种说法:只有《无人区》点映场,并啧啧称赞的才称得上骨灰影迷一线影评人。这种特权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老干部们,带着年轻女秘书看毒草一样,让普通人羡慕、嫉妒、恨广电。
谁知道点映以后愣是被审查偷走了五年。在这五年期间,广电的剪刀手来回拨弄、撩骚,电影被来回出炉、回锅,而给出的原因各式各样。据说负责审查的赵葆华在2009年的博客里批评《无人区》,其中一段说道“作为国家公民安全的维护者——警察,在《无人区》里愚蠢而又无能。”宁浩为了对得起投资商和观众期待,应承着,变幻了各种体位。都说被禁止是未授勋的荣誉,如果《无人区》继续以薛定谔的猫的形态存在于传说中,它获得与《鬼子来了》一样的高度也说不定。
但是最终,这部电影还是突破重重险关,经过非常认真的改头换面上映了。我们先说说改了哪些:按照网易娱乐给出的说法,公映版主要有几个变化:一是开头两只猴子的寓言旁白原作并没有,徐峥的第一句台词在法庭上;二是警察在原作并没有活过来带走余男;三是最后陶虹出现的光明结局,此外还删减其他血腥暴力镜头。从这几处变动看,主要还是为了照顾人民警察光辉形象,令人称奇的是,恰恰是开头徐峥两只猴子的喃喃自语,公映后居然获得了影响影片主旨走向的讨论:人和猴子的区别是会用火,火难道代表什么?
其实对用火的解读必然是过度阐释。因为伪装深刻不符合宁浩所有作品的一贯手法,他不是第五代过来种植三观扬正气促和谐的,否则也就没有差点一枪毙掉的尴尬。不管是重庆的破厂房、民国的小东北还是西北的无人区,宁浩无非是在一个地方继续九曲环绕的盖里奇式戏剧冲突,徐峥还是徐峥,黄渤还是黄渤,撞车依然撞车,该反转依旧反转。至于开头猴子放哨什么的说道,就当解决影片长时间沉默给观众带来的疑惑吧,否则这样的“深刻”也太直白太一眼到底了。
但是说这部电影是《疯狂的戈壁》也不准确。从影片类型观察,《无人区》在宁式喜剧的风格下,用心融入了西部片的元素,把疯狂的劲头放到西部戈壁无人区里实现,空间更广阔、道具更单一、情节要一样紧凑,这是他给自己的新命题。而大广角下的大漠孤烟、荒无人烟和快速追击,观众在感受情节起伏之余也电影美术上获得了审美体验。这些在宁浩之前的作品里是没有也不必要的,但在《无人区》里却非常专业到位地实现了。会用长镜头、空镜头,会用画面而不只台词说话的才是好导演,因此,这是一部宁浩向“不止商业”转型的发轫之作,正因有所寄托,才会如此在乎。试想,如果没有五年前的审查挫折,这样的升格转型在最恰当的时机实现了——《黄金大劫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历史容不下如果,就像宁浩的电影里常常发生的那样:每个关节、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决定了后来,铺垫了现在。庆幸的是,尽管历经千辛万苦,这部宁浩的探索之作终于还是得见天日。这也许就是宁浩之所以为宁浩吧!
最后,就冲电影最后的那句“李老师好”,我们全家给这部电影打10分!
微信公众号:jintiandao1984 或搜索 今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