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今天道大掌柜
今天道大掌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67
  • 关注人气:8,7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12】3周年:网络问政,都准备好了吗?

(2011-05-12 12:34:52)
标签:

时评

宋石男

汶川三周年

地震

文化

分类: 骁眼看社会
今天是5.12.在微博转得比较厉害的是这么一条:【汶川111788人,重建花费8851亿元,人均7917665元,天下奇闻!】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8%。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请大家转发!请给全国人民一个说明!!!

后边跟帖无数,义愤填膺,感慨无外乎贪官太多,鸡蛋过手都要小一圈。但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一推:

一、汶川111788人——精确到个位数,以及后边的森林覆盖率的数据,看似精确,但这个数据不难找,百度以下,就在百度百科汶川词条第二段 戳这里 原封不动。百度百科的滞后性与非权威性不必多说,事实上那个数据的确不准:去到汶川县政府网上这显示:汶川辖6镇7乡、118个行政村,震前全县总人口105436人。震后数据则没找到。但这信息因其细节和详实让人产生好感。不过人口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二、重建花费8851亿元——这个数字没问题,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5月10日说的。这里有 但细看新闻,注意他说的前缀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不等于汶川,可以说是远远大于。比如穆虹在后边还补充,四川、甘肃、陕西已建成农房190.85万户、城镇住房28.83万户……地震灾区跨三个省,而汶川只是个县。

三、人均7917665元——基于前两条,这个数据自然是想当然除出来的,本无讨论必要,但还是要指出的是,项目投资不等于财政投入,即使这些投资都花费在了汶川,也不能按照人均多少钱来计算:重建不是入户派钱,不仅包括房屋家舍这一类民用建筑,还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这些公共设施,而更大的投入则在于动辄过百万千万的道路、桥梁、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这些项目的主体有像一些地产商和建筑商的企业,有像中国铁路、公路局等公共部门,也有民间自发投入。总之,8851亿元是个固定资产投资概念,而不是个财政支出概念。

我以为,“给全国人民一个说明”这句话是这一推唯一价值所在:呼吁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项目信息、财政支出信息公开,比如“汶川震后究竟有多少人”这样的信息,才是网络问政的核心,这也是地震3周年后,我们重提所谓“震出一个新中国”的意义。立场很好,但是在质疑中数据整理上出了问题。

另一推来自号称房产三剑客、一直唱衰中国房地产的牛刀:看我们纳税人养活着什么样的公务员,拼命花钱,穷侈极奢。1-4月,全国财政支出累计达25358.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52.51亿元,增长27.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4817.62亿元,同比增长17.8%;地方财政支出20540.4亿元,同比增长29.9%。

这则消息的数据有问题吗?没有。在网上找得到,使劲戳这里 源头是中新网。那牛刀这一推有问题吗?有。

看我们纳税人养活什么样的公务员——这是前提,没问题。

拼命花钱,穷侈极奢。——这是结论,有问题。财政支出增加等于公务员拼命花钱吗?从作者提供的数据来看是得不出这个结论的。财政支出是建立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并不为奇,而在财政学里,理想的财政状况应该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如果国家把大把的税收攥在手里而不进行反哺于民的支出,这财政部长才是有问题的。

此外,每一年财政收支情况都会在两会期间以报告形式提交同级人大进行汇报,并对下一年的财政工作提请人大审议,准备收多少、准备怎么花、花哪了,这就是财政预算,预算执行情况要定期公布,比如该则新闻的后部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3889.06亿元,同比增长50.8%;教育支出完成3567.97亿元,同比增长20.7%;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2054.94亿元,同比增长36.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完成1771.43亿元,同比增长42.4%;医疗卫生支出完成1233.14亿元,同比增长51%;科学技术支出完成832.89亿元,同比增长30.4%;住房保障支出完成433.26亿元,同比增长27.1%。显然,相信看过该新闻的牛刀不会只看前半部分。这财政支出不是他所说的“拼命花钱,穷侈极奢”,而是投入到了生活生产各个层面。牛刀这一推迷惑性在于:看!你们支出增长了那么多!不是公务员花钱是什么?他告诉你,1+1=2,然后再告诉你,1+1+1+1=22.预设了一个立场,然后从结果去推导原因,这样即使他的结论是正确的,他这一推理也没有什么价值。

那牛刀的出发点有问题吗?没有。质疑政府财政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政府怎么花钱在中国一直是个迷,三公消费到底占比几何一直是财务公开的死结。但也要看到,北京、广州等地已经做了很努力的尝试,将公开细化到一个一个子项。这是在质疑过程中出现预设立场的问题。

第三个消息来自饭否。时评人宋石男评论夏俊峰事件时说,“夏俊峰案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崔英杰案。同是小贩刺死城管,崔英杰因退伍军人身份而免死,普通小贩夏俊峰则获死刑。我当然不是说崔英杰也该死。崔和夏都不该死,被刺城管也不该死。该死的是无视人私权与生存权的城管制度及其背后‘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狭隘而危险的实用主义执政方式。”

对此,卢十四犀利地批评:“这也不该死,那也不该死,就制度该死”。这种不需要过脑子的陈词滥调最该死,懂吗!

宋石男的信息处理有问题吗?没有,夏俊峰刺死城管判死刑,消息确凿;他推导出的“这也不该死,那也不该死,就制度该死”结论有问题吗?没有,站在人本主义、生命至上和呼吁司法公正等等立场,这个说法滴水不漏。那为什么卢十四骂他?他是不是泼妇?

不是,卢十四神色虽略带猥琐(可上豆瓣一睹),但不是泼妇。可以卢骂得没错:对于一个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学识背景的人而言,得出制度该死这样结论难能可贵,但作为一个久经新闻评论阵仗、有历史学背景且浸淫网络多年的大学教师,作为群众信赖的时评作者,这样的结论太简单、太粗疏、太老调重弹也太无意于事件本身和言论生态环境。试参照夏俊峰辩护律师 不戳这你会后悔 所做的陈词,你在感动、受教与震惊之余,感受得到作为一名律师同时也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相比之下,宋的这一推被指“不经过大脑”并不过分。

我以为,网络问政、媒体议政,这不仅仅是交给政府的课题。从普通网民、专家到公共知识分子,都要做自己的功课、摆好自己的姿势。记得是雨果说的,“抱怨没有机会的人,机会真的来了,也不知道怎么做”,这一点在现在的体制下也是同样的。



 

                        关注: 【今天道】@豆瓣  【今天道】@开心网 【今天道】@人人网

     http://img.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hot01_xianguo.gif

    http://img.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hot01_douban.gif

     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_mail_c1s1.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