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从《读库0804》说起

标签:
读库张立宪老六mook文化 |
分类: 骁遥评书录 |
1
偶然在一份推荐书单里找到了《读库0804》,还是比较奇怪:早知道一个叫张立宪的人编辑的这一套书,但是把套书中的一辑进行推荐还是很少的。国内图书策划界招数很多的,张悦然出《鲤》系列,郭敬明搞《小时代》,虽风格鲜明,哪一期好的估计读者不见得说得出。
必有出色之处。
2
买来读毕,符合我对于张立宪、杂志书和读库二字的想象:317页收纳十一篇涉及体育、影视、历史、记事等方面文章,难说篇篇精彩,但总有几篇让人震动、值得拒绝,完全摆脱了作为杂志的肤浅策划、走马观花,以及作为个人专著由于专注造成的思维促狭。后来从兰小龙专访里得知,《团长》里的张立宪就是他取得这位朋友的姓名;王三表博客里常常拿来制造笑话的二位之一老六也是张立宪了。原来他和写书的、搞杂志的都很熟。所以克服了他们各自的缺陷。
3
记忆里最早的杂志书还是在上学被教辅虐的时候,一个叫天星教辅的集团——他们将mook概念引入教辅出版领域,独创了mook教辅的核心品牌——《试题调研》及《金考卷》——给我的印象是,把教辅大部头拆散了卖,把试卷一张张摞起来卖。mook就是magazine+book的意思。但这么好第一个图书策划概念愣是让教辅领域抢先、运用最后搞得所有人印象不佳,唉。
后来知道国外真是有mook这个概念的,李敖在话语环境艰难时期稿千秋评论系列大致属于此。《独唱团》其实也算虽然孑然一身吧,国内最好、最早当属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那才是一个人的杂志。但算起来,老六的《读库》应该是最切合这个概念的作品:个人认为,mook的制作上,编的意义要大于闯作。同时,要保证稳定的发行。做到这一点靠一个人其实特别难:要有眼光、有品味、有经营,所以,老六真的可以。
4
回到这本《读库0804》,重点推介唐铮的《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讲述在香港一个书店老板的颠簸生平,爱书的人看后难免落泪;《那个硕大的飞碟》一文在絮絮叨叨中普及了一遍DVD的常识,《老电影笔记》一文观后,除了会心大笑,难免让人琢磨作者小白到底是哪位语言大师?这字里行间能闻到了钱钟书的洒脱博闻。与时代紧扣的《八月的乡村》,是一则体育系列报道,更是一出描述举国体制下悲喜剧。
5
最后希望这mook能继续发行下去,在时间碎片化导致阅读浅层次化的现在,大块头里的大智慧无暇领略,小报小刊里的浮光掠影不解心渴,而介于深刻和随性之间的这类杂志,则可以让爱书有没时间读书的人“拿得起、放得下”。